§我有一个白日梦(1 / 1)

写满字的空间 毕飞宇 1341 字 2个月前

1.我有一个白日梦,在这个白日梦里,我将有两个儿子,还有五到七个女儿。我猜想我是一个父性很重的男人。我喜欢做父亲,尤其渴望给一大堆的女儿做父亲。遵照“贱养儿子娇养女”这个祖传的原则,我对我的女儿将无比地纵容。然后,她们一个一个出嫁了,我的女婿们却愁眉不展。他们不停地向我抱怨,你老人家怎么生下了这么一大堆不讲道理的东西。我能怎么办?我只有哄,哄完了我的女婿,再哄我的女儿。你们可要好好过日子啊。

感谢伟大的基本国策,有了一个儿子之后,我再也没有生育的资格了。但是,基本国策再伟大,它也妨碍不了一个小说家的白日梦。这就决定了我的小说里一直有家,一直有众多的孩子,——想想还不行么?

想想也不行。老实说,我越来越觉得小说不好写了。现在的“家”里还有什么?清汤寡水的。我不知道热心的朋友有没有注意过我新写的两个短篇,一个叫《相爱的日子》,一个叫《家事》。这两个小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它们始终徘徊在“家庭”的门外。我写得很痛心。写到这里我必须强调一下了,我没有否定基本国策的意思,一点都没有。在中国,实行计划生育绝对是一件必要的和正确的事。我只是想说,在执行基本国策的同时,我渴望闻到的那股子气味没有了,现实生活里没有了,小说里也没有了。——历史就是这么回事,它的进程就是还账。谁让我赶上了呢。

在《玉米》里头我让那个叫施桂芳的女人一口气生了八个孩子。孩子生下来了,我就好办了。当施桂芳在小说的一开头生下第八个孩子之后,我一个人在书房里,摩拳擦掌。

2.《玉米》里头有一个混账的父亲。我一点也不喜欢他。可是,我得说实话,《玉米》这本书里始终洋溢着父性,那是我心底里的一点点温暖。我是自私的,我没有能力假公济私。假私济私呢?我有权力试一试。小说的最高准则其实就是假私济私。

我写小说的时候一直有父亲的心态,即使在我没有结婚的时候也是这样。这奇怪么?这不奇怪。我一直相信一个人在写作的时候是“带戏上场”的,或儿子,或情人,或做稳了的奴隶,或没有做稳的奴隶。这个假定的身份决定了一个作家的走向,当然,还有风格。我这样说有没有道理?如果有那么一点,我还想再放肆一下,我想说,一个作家的品格在他动手之前其实就确定了。

3.假私济私是一种愉快的行为。《玉米》我写了四十天。在写作《玉米》的四十天当中,我很静。是沉静,也可以说是沉溺。我几乎离不开我的电脑。一离开我就走神。我的太太指责我终日恍惚,她不知道,她的丈夫一点都不恍惚。他已经私奔啦。

私奔的意思是这样的,在想象力的引导下,他确认了现实的可疑,他对另一个世界坚定不移。

有人说,《玉米》是一部经验小说。这是放屁。没有谁比我更清楚《玉米》是一部怎样的作品。

4.如果我能够沉着一些,《玉米》将是一部爱情小说。这部爱情小说的主角是玉米,她什么都拿得起,什么都放得下,爱情来了,她傻了。我要写一个被爱情折磨得死去活来的姑娘,可是,在读者的眼里,她的幸福却可以上天入地。我要写的其实就是这么一个东西。如果有人问我为什么要这样,我就说,相信生活,你就不能相信小说,相信小说,你就不能相信生活。它们的精神是不一样的,貌合,神离。谁也没有撒谎,诚实使双方剥离了。这很有意思。可惜,我没有完成这个初衷。这也很好。生活不就是这样的么?你打算谈恋爱的,最后却成了丈夫;你打算做丈夫的,最后却成了父亲;你打算做父亲的,最终却成了孙子。我高高兴兴地接受了一个又一个不一般的事实。

5.《玉米》的进程让我知道了作家是多么不可靠。一部爱情小说就这样丧失了它的轨道。为了弥补,我写了《玉秀》,它同样丧失了它的轨道,为了弥补,我写了《玉秧》,后来又写了《平原》。我到底也没有能够把一部爱情小说写出来。

爱情的力量是多么巨大,它吸引我。走近一看,我笑了,爱情的力量实在是非常的渺小。我想我的表情已经有点严峻了,因为我决定了,我还是打算写一部爱情小说。

6.《玉米》我写了四十天,四十天里饱受折磨的人不是我,是李敬泽。我不能理解那些日子里我为什么那么热衷于自我表扬,近乎可耻了。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一遍又一遍地告诉敬泽:“我写得好啊!我怎么就写得这么好的呢?”

我要感谢敬泽,他从来不烦我。即使哈欠连天,他也要严肃认真地听完我的絮叨,然后,很肯定地告诉我:“不错。”他的口吻是缓慢的,疲惫的。他缓慢而又疲惫的口吻说明了他第二天的上午还要上班。我偏偏不这么看,在我看来,凌晨一点或凌晨两点的语气里有不容置疑的权威性。我原来工作得很好啊。

写小说的人是有侵犯性的,问题是,你是否幸运,你能否遇上一个可以容忍你的人。遇不上,那你就写吧。遇上了,你会写得更好。我的朋友们一直在包容我,我想把这个“经验”告诉我的同行们,得有朋友。得有!实在不行,活生生地弄出几个敌人来也比一个人好。既没有朋友也没有敌人的写作注定半死不活。它是打字。

7.和小说本身比较起来,我更在意写作的状态。状态好的时候,一个小说家会不可思议地“被解放”。“被解放”是什么意思?几近荒谬了。我却格外地珍惜这样的荒谬。荒谬自有它的力度,可以抵达生命力最为核心的部分,它可以确认虚构的合法性,建立写作的尊严,演示想象力的饱和度。

为了一次又一次的“状态”,我坚持在写。我知道“被解放”的状态迟早会来,不是今天就是明天,不是明天就是后天。有时候我很沮丧,都一年多不来啦。就在我自认为江郎才尽的时候,它又来了。

“天无绝人之路”。说这句话的不是莎士比亚,而是一个大妈。她的嘴里只有一颗牙齿。她每一次说话的时候我的双眼都要盯着那颗牙,它没有表情,它只是配合了一个又一个复杂而又多变的表情。它使和善更和善,它比歹毒更歹毒。最后,它像一个智者的食指那样指向了前方,告诉我,天无绝人之路。

所以我不着急。我打算就这样写下去,一直写到我的嘴里只剩下最后一颗门牙。

8.《玉米》的法文翻译是克罗德·巴彦。他在翻译的过程中自作主张,把玉米对彭国梁的称呼改变了。玉米和彭国梁正在恋爱,恋爱中的玉米忘情地喊了彭国梁一声“哥哥”。巴彦先生说,这是不可以的,一个妹妹怎么可以和她的哥哥恋爱?他们都吻成那样了。巴彦的意思我懂,他认准了我在小说中**。他说,这里的“哥哥”必须翻译成“亲爱的”。

我对巴彦先生说,你最好改过来。这里只有“哥哥”,没有“亲爱的”。喊“哥哥”的是玉米,不是“安娜玉米”或“玉米莎白”。巴彦先生急了,说,这样法国人看不懂的。我说,看得懂,这就叫文化交流。

“哥哥”和“妹妹”通常是没有血缘的,这就是汉语的血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