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生命都希望拥有幸福,包括动物。
在过去,按照绝大多数人的惯性逻辑,幸福就是物质上的丰足,即只要我有钱,就没有理由不幸福。后来,西方人更是灌输了这样一种理念:幸福不决定于精神,而决定于物质,如果单纯地从精神上去寻找幸福,那就等于在没有幸福的地方寻找幸福,无异于天方夜谭。受到这种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把追求幸福的重点转向了追求物质。
但是,到了今天,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文化水平越来越高,人们在寻找幸福的道路上却愈发地迷失了。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我们越来越不会做人了
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进行不正当竞争、相互攀比、互不信任、钩心斗角、尔虞我诈、一切都以自己为中心……伦理道德底线越来越低,甚至到了没有底线的地步。这样生活着的人们,你能说他们幸福吗?
2.抑郁症像感冒一样普遍
追求物质所带来的巨大压力,直接导致了抑郁症的高发率。
据2003年《光明日报》报道,每年自杀人数至少在20万以上,这是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
针对这种情况,欧美一些社会科学家把“人类的幸福指数”首次作为课题,开始进行深入研究,自从有了这个比较可靠的科学数据以后,人类的幸福指数一直在下滑。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为什么有了财富却还是不幸福?这需要我们深入分析一下痛苦与幸福的本质。
从某种角度上说:有稳定的收入会让人感到幸福;有和睦的家庭会让人感到幸福;有花不完的钱会让人感到幸福;有无上的权力会让人感到幸福……但这些,其本身并不是幸福,它只是有可能会使人产生一种短暂的幸福感。
幸福的本质不属于物质范畴,而是一种内在感受,它有时与物质有关,有时根本与物质毫无瓜葛。痛苦也是一样。幸福不会嫌贫爱富,痛苦也不会专拣穷人欺负,譬如皇帝有皇帝的苦,乞儿有乞儿的乐,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说,要拥有幸福而消除痛苦,最关键的就是要聆听心的声音。
有这样一位富豪,他拱手送出了自己总价值300万英镑的巨额资产,因为他逐渐意识到财富不再使自己快乐。
这位富豪叫卡尔·拉伯德尔,靠从事家具和室内装潢起家。他先后变卖了自己价值140万英镑的豪宅和占地17公顷的农场,以及自己收藏的六架滑翔机和奥迪A8豪华座驾,并且将所得一分不留地捐给了慈善机构。
卡尔做出这种举动,源起于一种感觉,他感觉自己快要沦为财富的奴隶了。
卡尔说:“我出生在一个非常贫穷的家庭,从小就认为物质越丰富,生活越奢侈,人就会越幸福,这么多年一直都这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慢慢产生了相反的感觉,我感到自己正逐渐成为财富的奴隶。”
然而,卡尔也表示,自己很长时间都没有足够的“勇气”做出这个决定。
他真正的转变是与太太在夏威夷岛度假期间。
“当我意识到五星级生活方式是多么恐怖、毫无灵魂和感觉的时候,我惊呆了,”卡尔回忆道,“在那三周里,我们尽情挥霍,但我感觉我始终没有碰到一个真正的人,我们都是演员。工作人员扮演友好的角色,客人则扮演重要的角色,没有一个人是真的。”在随后的南美和非洲旅行中,卡尔说他产生了类似的愧疚感:“我越发觉得,我的财富和那里人民的贫穷之间是有联系的。”
这让他觉得只有散尽钱财才能安心,“如果不把财富散尽,我肯定无法安心度过下半生。”卡尔说,“我打算什么都不留,因为金钱往往会起反作用,它不会让你真正感到快乐。当然,我没有权力给其他人任何建议,我之所以这样做,只是听从了自己内心的声音。”
在散掉大部分财产以后,卡尔终于体会到了自由与轻松,他现在搬进了山上的一间小木屋里,过着和普通人一样的生活,但内心却舒畅了许多。
有了财富的人,反而要去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可见物质财富与幸福并不存在直接关系。
财富,应该是为幸福服务的。客观地说,没有财富,我们的生活会很困难,这种情况下去说幸福,未免有些自欺欺人。所以对于财富的态度应该是:既要追求它,也要保持一颗平常心。
遗憾的是,很多人往往忽略了心灵上的供氧,而仅仅注重物质单方面的发展,这是个错误的方向,最后只能离幸福越来越远。所以我们看到,人类在物质方面虽然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发达程度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但心灵危机也是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所无法比拟的。
因而,摆在现代人面前最重要的课题应该是:如何保持精神与物质的平衡发展,获取身与心的幸福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