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我们是看不到《徐霞客游记》的。
《徐霞客游记》是明末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所著的散文游记,现存的篇幅字数就有60多万,是系统考察中国地质地貌的开山之作。然而,它的流传过程,也和徐霞客的人生一样,充满了曲折。
崇祯十三年(1640),历经30多年跋涉的徐霞客双腿已废。在漫长的旅行途中,他只有一根手杖,一床被子,基本上不带粮食,常常要忍受连日的饥饿,“凌绝壁,冒丛箐”。那时候他的身体很好,攀缘绝壁,宛若猿猴,负箧行走,稳如黄牛。他和山魈、精灵、猢狲、萤火为伴,睡在洞穴,饮用溪水,俨然野外生存达人。
然而,人终究不是神仙。攀登绝境,石缝不能容脚的情况很多,许多次他都差点掉下去摔死。草鞋磨破他的双脚,强涉暴雨后的山道割破他的小腿,云贵高原的冷雨浇在他的身上,使他全身麻木,险些失温而死。
最后,云南的地方官把他送回了江阴。人们问他:“你这是何苦呢?”
他回答:“张骞开辟道路,却未能一睹昆仑的面貌。玄奘、楚材背负使命,得以西游远方。我,只不过是一介布衣,靠一只杖,一双脚,穷尽河沙,游历昆仑,题名绝境,而与三位先生做着同样的事,虽死无憾!”
一年后,徐霞客病逝,他的作品也经由好友进行整理。
首先是他的亲友王忠纫在受嘱后,将徐霞客的作品带回无锡进行排序。然而,由于长达几十年的游记文稿有大量缺失的部分,这个排序的任务非常艰巨。当他被朝廷派往福州任职后,便将手稿交还给了徐霞客的儿子徐屺。
徐屺自知能力有限,又将稿件交给徐霞客的好友季会明。季会明对游记进行了细致的整理抄录,然而这次整理出来的稿件,却在清军南下,江阴守城,城内趁机发生的“奴变”之下被焚毁,包括徐屺在内的徐家20多口人均被杀死。
在江阴原典史阎应元的带领下,江阴士民守城八十一日。城破后,清军烧杀抢掠,全城仅留下53个活口。人尚且如此,就更别说稿件了。但幸运的是,季会明并没有死,那些喜欢抄录、收藏书籍的人也没有死绝,他们都事先避难而出。局面稳定后,季会明返回江阴,继续搜集、整理徐霞客的作品。
由于原稿件文笔卓绝,景象描写令人惊叹,刚出来就有不少人传抄。季会明把每份残卷编汇起来,竟组成了厚厚的书稿,使《徐霞客游记》“失而复得”,他不禁感慨:“危矣哉!幸矣哉!”
季会明的两次整理,对《徐霞客游记》的流传起到了最为关键的作用。不过,相较最初的版本,这一版的稿子毕竟又有所散佚,实属遗憾。而“诸本之祖”,实际上是又过了20年,由学者李寄整理的。
李寄是徐霞客的亲生儿子。徐霞客的亲生儿子为什么姓李?
原来,李寄的母亲姓周,父亲姓徐,他既没随母姓,也没随父姓。这是因为周氏只是徐家的一个婢女,曾与徐霞客相好。此时,徐霞客的原配已经去世,续弦罗氏善妒,怕婢女受宠,等徐霞客出游的时候,借着徐霞客母亲三年丧期未满周氏就怀了孕的事实,将周氏驱逐出门。
其他徐家人看起来也并不愿意接纳主人与婢女私情偷生的孽种,为了让周氏滚远一点,他们把她强行婚配给了远在江阴郊外山上看守徐氏墓园大门的老光棍,那人姓李。因此,徐霞客亲生儿子,就叫李寄了。
寄者,寄居也,没有着落。后来李寄给自己取字“介立”,比喻自己既不是李家人,也不被徐家人接纳,介于两者之间。茕茕孑立,形单影只,而性情又十分耿介。他秉承了徐霞客好学的基因,潜心苦读,终于成了当时有名的大学者。
江阴屠城时,被排挤在外的周氏与27岁的李寄还在一起生活。因为山林十分偏僻,自然幸免于难。而李寄仅凭小学那两年的一点基础,刻苦自学,一箱一箱地借书阅读。后来他听母亲讲父亲徐霞客的故事,便立志也要做那样的人,要整理父亲的遗作。
当他完成这一使命时,已是康熙二十三年(1684)。那时,他也从意气风发的少年变成了步履蹒跚的老人。他拄着拐杖,找到了宜兴史夏隆家,因为他听说史夏隆收藏了18年前秀才曹骏甫的第一版抄本,一直珍藏。
李寄来后,史夏隆颤颤巍巍地将这一版本的游记交给了他,告诉他一定要将父亲的文章发扬光大。可这个抄本被太多人删改过了,辨别起来很困难。李寄竟透过太阳,从日影中照出被压在下面的原文,增补了《游太华山记》等数篇文稿,进一步填补了《徐霞客游记》的缺憾。
李寄虽未曾见过徐霞客,却得了徐霞客的真传,为人处世很有徐霞客的风采。他博学多才,交游广泛,性格开朗。曾参与过科举考试,他的文章被常州知府祖星岳大为赞赏,点为第一。可李寄事后却十分懊悔,父亲徐霞客秉承先祖遗志,做的是经世致用的学问,做的是对社会有用的人,做的是真正有意义的事,而不是蝇营狗苟,干谒求荣。
李寄决定不再参加科举考试,拒绝了赏识者的好意。转而潜心搜集、整理包括父亲作品在内的先贤遗作。他还要游历山川湖海,用自己的方式,过完光辉灿烂的人生。
他的著述颇丰,编纂成了《历代兵鉴》120卷,《随笔》16卷,《舆图集要》40卷。然而这些书的绝大部分,也都在后来的兵火动**中散佚。留给我们的,只有李寄的寥寥数语而已。
古时浩如烟海的书籍绝大部分都是这样的遭遇。经由历代求学者锲而不舍的努力,才留下了现存的珍贵典籍。
李寄曾经向生活妥协过,因为游历与搜集书稿,乃至基本的生活都需要盘费。为了实现更宏伟的人生理想,他做过小学老师,受祖星岳的邀请当过幕僚,当然,这也是为了报答祖星岳赠送他一整套“二十一史”的恩情。
虽然需要生活,需要糊口,可他永远没有忘记自己想要干什么,故而不甘于对他来说能轻易取得的物质享受,反而坚持努力实现精神追求。嚼得菜根,百事可做,他不再妥协。
江阴文人赵曦明记载,李寄生活非常清贫,但家里的求访者络绎不绝。李寄从不接受别人无端的馈赠,曾经有人听说了他的大名,跑去山里拜访。在山路上碰见一个光着屁股的人,蹲在松树底下看书。这人一问,才知道这就是李介立(李寄)!他之所以没起身,是因为他只有一条裤子,这条裤子刚洗过,还晒在树杈上。
朋友来访,李寄没什么可招待的,就给朋友泡松果茶。朋友送来的衣物,他都婉言谢绝。一如当年云南的官吏问他的父亲徐霞客一样,自然也有人问他:“你这又是何苦呢?”
李寄笑着反问:“苦吗?”
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中,基本的物质生活,自然是要保障的。然而,人们又极容易陷入追求物质生活的巨大圈套,最终落入无止境的攀比与懊恼中,且以此评判所有人的人生价值。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学问之道没有别的,不过就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来罢了。
李寄正是如此,他的信念是如此的坚定,因为不失本心而豁达开朗,乌云不遮,阳光普照,四时澄澈,故而逍遥自在。
只有一条裤子可穿,是常人不能忍受的困苦,却是他的快乐。
求仁得仁,又有何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