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间传说和小说、评书里,大唐开国名将尉迟敬德面如黑炭,擅使的兵器是一对铁鞭。《说唐》里有这么一段故事,说李世民东征王世充期间,恰逢端午节,于是出营观景,正在转悠,被单雄信瞅见了,于是单雄信提着一支长槊便来取李世民性命。陪李世民看风景的徐茂公赶紧找人来救,正好撞见尉迟敬德在洗马,尉迟敬德立马提鞭上马,只见李世民在前头跑,单雄信在后面追。尉迟敬德大喝一声,便拦下单雄信厮杀起来。战不到三个回合,尉迟敬德一把抓住单雄信的槊,回手一鞭,单雄信空手逃走,这便是所谓的“单鞭夺槊”。
不过,故事终究只是故事,真实的历史中,尉迟敬德并不用鞭,因为战场上大规模出现鞭这种击打兵器是在宋朝,他使用的是故事里对手用的兵器——槊。《旧唐书》记载的真相是这样的:
“因从猎于榆窠,遇王世充领步骑数万来战。世充骁将单雄信领骑直趋太宗,敬德跃马大呼,横刺雄信坠马。贼徒稍却,敬德翼太宗以出贼围。更率骑兵与世充交战,数合,其众大溃,擒伪将陈智略,获排槊兵六千人。”
尉迟敬德使用槊,不仅是事实,在当时还颇有名气。李世民的弟弟——齐王李元吉,也喜欢这件兵刃,而且颇为擅长,听说尉迟的名气,就要和他比画比画,当然这种比画,一般是要去除槊刃,也就是没有危害性,仅仅以竿相刺。尉迟敬德就说了:“就算你加上刃,也伤不了我,这样吧,你不用除刃,我把刃除掉就可以了。”这也就是说,李元吉拿着一柄带刃的槊,刺向只拿着槊柄的尉迟敬德。
然而两人比画半天,李元吉终究刺不中尉迟敬德,李世民在一旁看着就乐了,问尉迟敬德夺槊和避槊哪个更难。尉迟说夺槊难。于是又让尉迟赤手空拳夺元吉的槊,而且李元吉还牵来一匹马,骑在马上做这件事。结果没多久,尉迟便连续三次,成功夺下李元吉的槊。
稍后李世民和窦建德大战,李世民提着弓箭,让尉迟拿着一把槊,跑到窦建德的营垒之下大呼小叫。窦军大吃一惊,乱了半天才发现李世民这边只有几个人,于是派出几千骑兵。李世民搭弓射箭,射死几个带头的,等到窦军快追上,尉迟敬德又用槊杀死十几人。窦军正在惊疑之际,李世民的伏兵杀出,于是大破窦建德。
槊,便是尉迟敬德那个年代的骑战主流兵器。大唐开国诸将,多数用的都是这种兵器,知名武将除了尉迟,还有程知节、秦叔宝等。程知节就是演义里的程咬金,民间艺人都说他外号“混世魔王”,使一柄八卦宣花斧,绝技就是三板斧,其实那都是艺术虚构,人家是使槊的。《旧唐书》也说,程知节善用马槊。
秦叔宝,是演义里山东历城县一名马快班头,人送绰号“小孟尝”,用的是双锏,但《旧唐书》又说,秦叔宝也善用马槊,他曾凭着一支槊,“拔贼垒则以寡敌众,可谓勇矣”。
历史上除了这几位,在唐之前和之后,其实都有使槊的名将。譬如南北朝时期,北方有一个高敖曹,马槊绝世,“左右无不一当百,时人比于楚霸王项羽”,这是在前。又譬如唐之后有个李存孝,“每临大敌,被重铠橐弓坐槊”,时人把他比作三国名将张辽、甘宁。
槊究竟是怎样一件兵器?为什么很多史料上还有马槊之称呢?东汉末年,当时的北海郡,也就是现在的山东省寿光市,出了一个孝廉,叫作刘熙,此人后来一直做到交趾郡的太守,也就是今天越南北部的地方官。到建安年间,天下大乱,他就避乱居住在交州(岭南,州政府在今广州),收了几个徒弟,程秉(东吴太子太傅)和薛综(太子少傅)都是他的弟子。
刘熙这么一个夫子,又和咱讲的冷兵器有什么关系呢?因为他写了一本《释名》,有点像是今天的《现代汉语词典》,其中就有对槊的解释——什么是槊呢?矟就是槊。什么是矟呢?一支长矛,如果长度达到一丈八尺,那就是矟。
一丈八尺有多长呢?这个我们也只能估算一下,汉代的一尺大概是二十三厘米,一丈八尺也就是十八尺,即四米半不到,也就是两个姚明的身高差一点。张飞如果真是使丈八蛇矛,他那兵刃矛尖,姚明就算高高跃起,也无法摸到。所以,槊这种兵器,注定了就是骑兵的专宠——虽然后来有步兵槊的出现,但长度已经大打折扣,完全不是那个款了。
至于槊的出现,应该不会早于东汉,因为直到南朝梁,皇帝亲自写的《马槊谱序》,还在说:“马槊为用,虽非古法,近代相传,稍以成艺。”这么说吧,槊的问世,完全是因为重骑兵的需要。我们现代人,可能更熟悉欧洲中世纪那种骑士拿着长矛冲向敌人的画面,实际上,中国人的槊,就是这种性质的武器。
所以,中国重骑兵兴盛的魏晋南北朝乃至隋唐,就是槊的黄金岁月。
南朝名将羊侃,《梁书》说他“执矟上马,左右击刺,特尽其妙”。北朝孝文帝南巡至寿阳,也就是今天的安徽,随行军队使用的长兵器,就是“槊多白真毦,铁骑为群,前后相接”。
重骑兵是一个很费金的兵种,他们所看中的兵器槊,自然也不会太便宜。尤其是上等马槊,往往使用柘木——又名桑柘木制作,其硬度与柔韧度均极其出色,据说其拥有弯折回弹、瞬间复位的刚柔并济的能力,这或许正好适合长兵器的需要。
一支好的马槊,讲究颇多,除了用柘木,还必须用油反复浸泡。等柘木泡得不再变形,不再开裂,要耗时将近一年,之后放在阴凉处风干数月,再用上等胶漆胶合为一,外层再缠绕麻绳。待麻绳干透,涂以生漆,裹以葛布。葛布上生漆,干一层裹一层,直到用刀砍上去,槊杆发出金属之声,却不断不裂,如此才算合格。然后前装精钢槊首,后安红铜槊纂。要求做到用一根麻绳吊在槊尾二尺处,整个丈八马槊可以在半空中如秤杆般两端不落不坠,如是方为合格——这么严格当然是有道理的,因为骑兵需要保持槊尖向前而不费丝毫力气,所以一支合格的槊,就必须轻、韧、结实。
有读者曾问,这么考究厉害的武器,为什么到宋朝以后就在战场上几乎销声匿迹了呢?这个答案其实也很简单。槊完全是配合骑兵使用的,北宋之后,失去了西北和东北两个重要的产马地,连马都没了,还要槊干什么?而且方才也讲了,造一把槊的成本如此昂贵,为什么不把这些木料和精力,拿去造弓弩和火器呢?
当然,一件武器失去实用价值,并不意味着它就会完全消失。事实上还有人记得这是一件很威风的兵器,以至于后来的说书人,讲到特别厉害的枪棒式兵器,就称之为槊。《说唐》中单雄信的兵器枣阳槊,其实已经是一种狼牙棒和真实槊的合体,所以也有人叫它狼牙槊。《大明英烈》中,还有人使用一种禹王槊,那就更异想天开了,基本形状是一根铁棒的前面铸有一只手,这样的兵器,也只有以耸人听闻为生的说书人才想得出来,实际的战场上,是绝不会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