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救企业,包袱越背越重(1 / 1)

对冲基金做空中国,当然是源于对我国经济的看空;可是如果要进一步追究其原因,却与我国市场经济改革不彻底、改革过程缓慢、政府补贴多而乱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经济的主体是企业。所以,要发展壮大经济,政府就不能像过去那样搞“计划经济”;只有按市场规律办事,经济才不容易被做空。

应该企业救政府,而不是政府救企业

从政府与企业的关系看,政府应该是企业供养的,所以应该是企业救(养)政府、而不是政府救(养)企业。如果企业遇到困难,该自救就自救、该破产就破产,政府不应该出面施救,否则就是政府财政资源的错配和浪费,会导致政府包袱就背越重,宏观经济出现困境。

这就是目前看到的现实:都说股市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可令人奇怪的是,最近10年来我国经济连续高速增长,可是10年来的股市却是零增长;相反,美国的经济增长速度都说很慢,可是股市形势却很不错,原因恐怕就在这里。

正如高盛集团投资管理部中国副主席暨首席投资策略师哈继铭所说,我国的股价涨不过猪肉,说明我国的资产价格不在上涨,上涨的只是通货膨胀。

他对比分析说,我国的年经济增长速度超过9%,应该说经济形势很不错,可是为什么股市不行呢?相比之下,美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只有1.2%,可是股市却不怎么跌。

他认为,根源就在于中美两国2008、2009年采取的经济刺激方法不同。两者虽然都称为“财政刺激”,可是美国采取的措施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财政刺激——美国的财政赤字从3%上升到10%以上,而货币发行量并没有什么增长,货币增长率基本维持在个位数;美国的银行不会“听政府和央行的话去放贷”,这和我国不一样。

在我国,当2009年真正出现财政赤字时,所推出的财政刺激实际上是“信贷刺激”——由上市公司或上市银行去“大量放贷、花钱”,结果导致这些上市公司和银行纷纷缺钱,需要通过在股市中大量融资加以弥补。

我国的这种做法恰好和美国相反——美国是企业救政府,而我国是政府救企业。因为政府不上市,所以政府在救企业需要用钱时,就只能让上市公司和银行去刺激。

从规模看,我国的经济总量要比美国小得多,可是我国股市中的融资规模却明显超过美国,并且分红很低,所以迫使股民不可能具有投资概念、而只会产生投机观念——许多股民买进股票的唯一目的,就是将来以更高的价格卖给别人。大家都这样想,也就意味着我国股市今后还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艰难调整过程 1。

不恰当的政府补贴腹背受敌

从上容易看出,不恰当的政府补可谓贴腹背受敌。一方面,这种政府救企业的包袱会越背越重,给宏观经济造成困境、给经济结构调整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时机延误;另一方面,又会给对冲基金做空我国创造可乘之机,给外国政府制裁我国造成口舌。

例如,2011年6月末,“浑水研究”和其他对冲基金联手做空中国概念股“雨润食品”,使得“雨润食品”在短短4天里的股价累计跌幅就超过30%。它们做空“雨润食品”的理由,就是“雨润食品”在2010年获得了7.13亿港元的补贴,占当年该公司利润总额的26.14%,所以质疑这种“依靠巨额政府补贴增厚业绩”的商业模式还能走多远?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有关补贴政策的规定,政府补贴只能针对农业或尖端科研项目,否则就是不公平竞争。而现在,我们的政府补贴恰恰是针对一些特定产业甚至是具体企业,如光伏产业、国有企业等,明显属于不公平竞争。

正因如此,2011年11月9日美国商务部正式宣布对我国出口到美国的太阳能电池(板)产品发起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同一天,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做出肯定性终审裁决,认定中国输美复合木地板存在倾销和补贴行为 2,可以说就是这种不合理的政府补贴政策的后遗症。

再例如,2007年到2008年间,在国际油价低迷、炼油企业盈利大幅度下滑的背景下,“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一共获得政府763.5亿元补助,理由是“国际原油价格持续攀升,境内成品油价格从严控制,炼油企业亏损严重。”可是,油价低迷、盈利下降的影响对地方民营炼油企业也是同样的,可是后者却根本无从享受到任何炼油补贴,这就不但造成不同竞争主体之间的不平等,而且还给政府资源造成了极大浪费 3。

因为从市场角度看,困难的企业就应该让它困难下去,否则市场的优胜劣汰功能也就无法得到正常发挥。当然,这种情形不仅仅出现在这两家公司中,在其他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直属企业中比比皆是。

更严重的情形出现在“ST股”中。“ST股”的全称是“特别处理股”(英文Special Treatment),在我国特指财务状况和其他状况出现过异常的上市公司。2011年11月16日至12月中旬的整整一个月内,我国股市中ST股板块的下跌幅度达到3成,跌幅远远高于大盘 4。尤其是年末传出以后财政补贴不再纳入当期收益的传闻后,更是雪上加霜。可是要知道,虽然财政补贴不再纳入当期收益,但这一会计政策对所有上市公司是一视同仁的,实际上能够更多享受到财政补贴的依然是ST股。

例如,2011年前三季度中,我国内地股市中获得政府补助最多的ST股是“ST能山”,累计补助金额5878万元。该公司证券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说,同期该公司的营业亏损额为7469万元,无论这些政府补助是否计入当期收益,都无法扭转依然亏损的事实 5。

诚如前面所说,过去政府给企业的补助是计入当期收益的。根据2006年国家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政府补助分为与财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两大类,均应计入当期收益。

也就是说,这些政府补助本来是用来挽救企业不致于破产倒闭的,现在倒好,却成了企业的“合法收入”,以“税后利润”的面目出现在年报中,欺骗投资者,这种做法显然有问题。从数额看,政府补助每年有多有少,存在着不确定性。所以,如果把这部分也计入当期收益,就从根本上掩盖了这个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和持续经营能力。

例如,在我国国内A股市场上有一家名叫“京东方”的企业,上市10年中募集资金总额超过278亿元、获得政府补贴11.6亿元,可是却最终还是亏损了75亿元。2011年,该公司本来预计要亏损30亿元的,可是公司却在10月26日发布公告称,将地方政府赠送的煤矿资源卖出了36亿元,由此一举“扭亏为盈”;11月24日发布的公告称,该公司子公司有可能申请到24亿元退税。

2011年前三季度的资料表明,“歌华有线”、“德豪润达”、“三安光电”三家公司的营业外收支净额,分别占利润总额的93.1%、86.7%、63.9% 6。数据表明,2010年我国上市公司中有926家企业获得政府补助,补助总金额高达97.43亿元;2011年的中报显示,当年上半年又有855家企业获得政府补助,金额高达47.61亿元 7。而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的2010年年报审计情况快报显示,在我国1570家上市公司中,有1454家获得政府补贴,比例高达92.6%;补助总金额464.4亿元,平均每家上市公司获得补贴3187万元。并且从发展趋势看,获得政府补助的上市公司,无论覆盖面还是补助金额,都呈进一步扩大和加速趋势 8。

实践证明,政府给企业的补助并没有起到应有效果。当初出台这些补助政策的初衷,是为了帮助这些财务困难的企业喘过一口气来,但最终心想事成的屈指可数。相反,倒是在获得政府补助的这些企业中,出现了许多奄奄一息、无法正常经营的“不死鸟”。也就是说,在有政府补贴的背景下,许多上市公司的效益是虚的;一旦离开政府的救援和补贴,这些企业的效益更差,甚至早就破产了。

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末,我国在美国上市的中资企业有254家,但其中只有16家有盈利,其余238家都是亏损的,其中更有一半以上股价跌幅超过50%,39家公司的股价跌幅超过80% 9。

专家指出,在申请政府补贴的过程中,表面上看起来很规范,企业要递交申请材料、专家要评估打分等,实际上这些东西很多时候都是在走形式,主要还是关键人物说了算。尤其是地方政府在对企业实行补助时,无论补贴对象还是补贴金额,存在着很大的自由裁量权,补贴很容易演化成政府、企业、个人的集体寻租。

综上所述,不合理、不科学的政府补贴应该尽快停止。搞市场经济,就应该按照市场规则来办事。否则,反而会因为扭曲了正常的企业经营成果,而白白成为对冲基金口中的一块块肥肉。

1 哈继铭:《中国股市要经历艰难调整过程》,财经网,2011年12月15日。

2 罗琼:《有多少公司靠政府“哺养”》,南方周末,2011年12月1日。

3 罗琼:《有多少公司靠政府“哺养”》,南方周末,2011年12月1日。

4 刘翔:《传财政补贴不纳入当期收益,ST板块再临“利空”》,经济导报,2011年12月21日。

5 刘翔:《传财政补贴不纳入当期收益,ST板块再临“利空”》,经济导报,2011年12月21日。

6 罗琼:《有多少公司靠政府“哺养”》,南方周末,2011年12月1日。

7 刘翔:《传财政补贴不纳入当期收益,ST板块再临“利空”》,经济导报,2011年12月21日。

8 罗琼:《有多少公司靠政府“哺养”》,南方周末,2011年12月1日。

9 侯杰:《神州租车提在美国上市申请,做空机构态度大变》中国广播网,2012年2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