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行为都有风险,购买债券也不例外。当然,每个人对风险的理解和承受能力是不一样的。许多人认为风险就是赔钱,不赔钱就没有风险、要赔钱风险就来了。其实不然。风险不仅包括赔钱,同样也包括产品价格的波动(虽然价格波动中同样蕴含着赚钱机会)。
债券之所以受人欢迎,就是因为迎合了绝大多数人厌恶风险的性格特征;喜欢冒险的只是极少数人,所以他们才会被称为“冒险家”。
具体到债券来说,风险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利率风险
债券的利率风险是指,虽然债券票面上标注的利率不会有任何变动,可是因为债券本身是有价格的,而债券价格的变动必定会“倒轧”债券的利率发生实质性变动。如果债券持有人坚持要等债券到期收回本金和利息,这种交易价格变动对他来说就毫无意义;可是对于在债券到期之前买卖债券的人来说,就存在着债券的利率风险了。
债券的这种价格波动,与股票价格波动是类似的,这背后的影响因素非常复杂。据说在国内外的大学金融系硕士研究生课程中,至少要花一个月时间才能讲清楚这个问题。
这里只提醒你掌握一点:当市场利率上升的时候,债券的价格是下跌的;当市场利率下降的时候,债券的价格是上涨的。
顺便一提的是,同样的利率升降对不同债券的价格涨跌影响不一,专业术语叫不同债券价格的“利率敏感性”不同。
一般来说,债券的票面利率越低、到期日期越长,这种敏感性就越大,就越适合于风险承受能力强的购买者;反之亦然。
信用风险(违约风险)
债券的信用风险要容易理解一些,简单地说,就是债券到期后对方会不会按照原先的期限和利率不折不扣地兑现承诺。如果它到时候付不出来,你还真的拿它没办法,这种违约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购买力风险
打个比方说,如果没有通货膨胀,债券票面上所载明的收益率就是实际收益率。可是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没有通货膨胀,所以这时候债券票面上载明的收益率还要扣除通货膨胀以后,才是你实实在在到手的实际收益率。换句话就是,你的债券收益率只有高于通货膨胀率才会表明有实际收益。
不用说,通货膨胀因素是你个人无能为力的。所以,这时候你必然会追求较高的投资收益率(不仅仅是购买债券,其他理财方式也一样),从而降低这种购买力风险。当然,与此同时,你在追求较高收益率的同时,也必然会带来其他投资风险,这也是很好理解的。
变现能力风险
意思是说,如果你购买了这些债券后又发现其他更理想的投资机会,或者购买债券后你要把这些钱取出来派用场,可是却不能在短期内以合理的价格卖出这些债券,把它变成现金。这时候就必然会面临两种选择:要么放弃其他投资机会,要么低价抛售、损失利息。
为了避免这种风险,你在选择债券品种时要尽量挑选那些交易活跃的热门债券以便能及时脱手;或者保持一定的手持现金以备急需。
再投资风险
意思是说,当你购买了某种债券后,用定期收到的利息收入和到期偿还的本金进行再投资时,由于那时候的市场环境已经发生变化,所以这时候再投资所获得的收益率完全可能还没有一开始就投资该品种的收益率高,从而造成再投资风险。
怎么办?虽然你无法预见到将来的环境会如何发生变化,但你当时在购买债券时却可以通过债券期限的长短期搭配来尽力避免。
债务人的经营风险
归根到底,债券是债务人发出来的。这表明,如果债务人在经营管理中出现失误从而导致亏损,即使他信用再好,也会心有余而力不足,想还你也还不出来,最终让你蒙受损失。
有鉴于此,你在选择债券品种时,就非常有必要了解该债券的发行人背景,包括盈利和偿债能力分析;尤其是在面对收益率高、投资风险大的债券品种时,更要保持一份清醒的头脑。
笼统地说,信用风险从小到大的债券依次是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道理很简单,政府每年都有源源不断的税收用于还债,资金来源相对有保证;金融机构则具有最强的投资理财能力,能够在资金市场上呼风唤雨;而其他发债企业则必定存在着各种经营风险(想想也是,某个企业已经需要对外借债了,本身就表明资金遇到了大问题)。看看城里那些最漂亮的建筑,不是政府大楼就是银行,也就想得通了。相反,如果一家亏损企业要对外发行债券,难度就会大许多。
总体来看,债券的这种信用风险很难精确衡量,所以聪明人才想出了另一个办法,那就是对债券进行评级,供债券购买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