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和贪婪这两种传染性极强的流行病的突然爆发,在投资世界永远会一再出现。这些流行病的发生时间却难以预料。由它们引起的市场价格与价值的严重偏离,无论是持续时间还是偏离程度也同样难以预测。因此,我们永远不会试图去预测恐惧和贪婪任何一种情形的降临和离去。我们的目标是相当适度的:我们只是想在别人贪婪时恐惧,而在别人恐俱时贪婪。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投资策略】
巴菲特认为,抛售股票的理由之一在于见好就收。
在他看来,股票价格不可能永远高于其内在价值。当股价远远超出其内在价值时,投资者要克服贪婪情绪,懂得什么时候完美收场。
1966年对于巴菲特有限公司来说,取得了令人震惊的成功。无论是相对于道·琼斯工业指数还是公司本身的发展业绩,都创下了空前的业绩回报记录。当年道·琼斯工业指数下跌15.6%,而该公司的投资收益率却高达20.3%,超出市场平均业绩35.9个百分点。
巴菲特对这一业绩既兴奋又担忧,不得不考虑对部分投资见好就收。
他在巴菲特有限公司1966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透露,1966年暮春他开始买入一只股票,遗憾的是,大概才买到160万美元时股价突然开始快速上扬。这让他有点措手不及,无奈之下,他只好改变策略,将计就计,把原本准备的长期投资改为短期炒作,结果从该股票身上获利73万美元。虽然投资回报率高达45.6%,已经很不错了,但他依然遗憾失去了一次因为长期投资能够获得更大收益的机会。
巴菲特在巴菲特有限公司1967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按照大多数人的标准,1967年的经营业绩又是非常红火的一年。当年道·琼斯工业指数上涨了19%,而巴菲特有限公司的经营业绩则上升了35.9%,超出了原先他设想只要高于市场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的目标。
他说,当年巴菲特有限公司的总收入为1938万美元,即使发生严重通货膨胀,也有足够财力大量买入百事可乐公司。由于当年卖出了一些长期持有的可流通股,从而使得当年的税前利润达到2738万美元。
在这一年,巴菲特有限公司通过所属两家控股公司(即戴弗斯·菲尔德零售公司和伯克希尔公司),又收购了另外两家企业(分别是戴弗斯·菲尔德零售公司收购的联合棉花商店,以及伯克希尔公司收购的国民保险公司及其附属国民火灾与海运保险公司)。
按理说,形势一片大好,巴菲特应该高兴也来不及。可是作为一名理性投资者,他在这种大好形势下感受到的却是一片忧虑,非常担忧股市会因为投机因素过浓而崩盘。
巴菲特在巴菲特有限公司1968年上半年半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当时的股票市场无论是发起人还是高级雇员、职业顾问、投资银行家、股票投机者,几乎所有人都能从中狠狠地赚到一大笔钱,可是他很担忧这些行为随时随地会引发长期后果。
从1957至1968年,道·琼斯工业指数的年复合增长率高达9.1%,而巴菲特有限公司的年复合收益率却高达31.6%,人人都处于一种狂热的亢奋之中。一位资产超过10亿美元的共同基金经理,在1968年初开办一种新型咨询服务项目时说,“对于证券的研究必须按分钟来进行”,这让巴菲特听了特别感到忧虑,更让他觉得股市中到处弥漫着投机气氛。对此他幽默地说:“哇!这种废话让我在外出喝百事可乐时感到内疚。”
1967年末,巴菲特眼里的巴菲特有限公司的内在价值为每股25美元,而这时候它的股价是20美元;而到了1968年末,这两个数据分别为31美元和37美元。这让他感到,无论市场环境还是个人因素都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已经到了修改未来经营目标的时候了。因为事实上,巴菲特有限公司的经营手法还是像过去那样一直没变,已经不再适应当时的形势了。
巴菲特接下来的动作令人震惊:1970年,他决定解散巴菲特有限公司。因为他认为,当时的股票市场已经疯狂,他已经不知道不知什么好了。
巴菲特对巴菲特有限公司的资产进行了彻底清算,按照每位股东应该得到的收益,以及按比例规定应该得到的利息,全部分给每一个人。
每一位股东可以有两种选择:既可以按照比例获取应该得到的收益,卖掉手中的股票,换取现金;也可以继续持有戴弗斯·菲尔德零售公司的股票,或者持有伯克希尔公司的股票。如果有弄不清、需要咨询的地方,巴菲特负责提供建议。
当然,巴菲特有限公司的解散还有另外一层原因,那就是:一方面,当时要求加入巴菲特有限公司的人越来越多,他已经实在招架不住;另一方面,巴菲特有限公司也已经不再需要用别人的钱来进行投资了。
按照法律规定,巴菲特有限公司作为合伙企业,原来最多只能拥有99个合伙人,而现在解散后重新注册为一家投资公司,就可以不受这项限制了。这时候新成立的投资公司就是现在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在一家纺织公司基础上改制而成的投资公司(本书简称伯克希尔公司)。
1973至1974年,巴菲特有限公司刚刚解散完毕,股票市场就如同他原来担心的那样崩盘了。由此可见,巴菲特对投资环境的警觉以及如何完美收场,拿捏得恰到好处,这也是他擅长见好就收的最好注脚。
这时候,巴菲特个人拥有的股票市值约为2500万美元,其中大部分被他悄悄投入到了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如果他不是这般完美收场,而是在接下来的股市崩盘中遭受毁灭性损失,他未来的一切就都会被改写了。
【课后点评】
当股市中每个人都能轻而易举地赚钱,尤其是当人人都觉得牛市如火如荼时,就到了该退场的时候了。巴菲特及时解散巴菲特有限公司,躲过随之而来的股市崩盘可能造成的毁灭性损失,才成为了今天的巴菲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