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拒诱惑,以静制动(1 / 1)

投资人总想要买进太多的股票,却不愿意耐心等待一家真正值得投资的好公司。每天抢进抢出不是聪明的办法……近乎怠惰地按兵不动,正是我一贯的投资风格。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投资策略】

巴菲特认为,投资者应当好好利用股市的非理性。在选择买入股票时机时,要能做到抗拒**、以静制动,充分把握好投资机会。

而总观绝大多数投资者,都很难抵抗这种**。结果呢,虽然在股市里不断抢进抢出,忙得焦头烂额,最终却没什么收获,甚至还要亏损。这就是股市中为什么赚钱的人少、赔钱的人多的真正原因所在。

2003年,巴菲特投资中石油H股的案例,就能充分证明他在这方面的果断决策能力。

在香港上市的中石油H股,是巴菲特投资的第一只中国股票,也是截至2007年末公开资料中能查到的他购买过的唯一一只中国股票。

中石油主要从事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开发、生产和销售,原油及石油产品的炼制、运输、储存和销售,以及其他相关石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天然气的输送和销售,主要控股锦州石化、吉林化工、三星石化等多家中国A股、H股公司。2002年,中石油收购了戴文能源公司在印度尼西亚的石油天然气业务;2003年4月24日,又以6.4亿美元资本增持印度尼西亚加邦区油田15%的股权。

面对中石油表现出的强劲发展势头,巴菲特分析认为:一方面,中石油所在的中国,正处于全球经济最活跃的亚洲地区经济引擎地位,石化、钢铁、电力等基础性行业受益良多;另一方面,当时正处于美国攻打伊拉克战争结束后不久,又遭遇全球“非典型性肺炎”危机,困扰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很多,投资者都在犹豫彷徨。

“在别人恐惧时贪婪,在别人贪婪时恐惧”,这是巴菲特的投资原则。

巴菲特在对中石油的内外部环境做了详尽的考察和分析,认真研读了2001至2002年财务报告。在此基础上,他迅速抓住时机,于2003年4月主动出击投资中石油。

中石油H股是2000年在香港上市的,当时的发行价是每股1.27港元,上市不久后就跌破发行价,最低到1.10港元。

而2003年4月,当时的中国股市还非常低迷,使得巴菲特能够在股价在1.10至1.20港元之间买进了11.09亿股该股票,然后又以1.61至1.67港元的价格买入8.58亿股该股票,最终持股量达到23.39亿股,成为中石油第三大股东,仅次于第二大股东的英国石油公司。巴菲特对这只股票非常欣赏,认为这只股票比全球其他石油企业的业绩都要好。

仅仅过去半年后的10月,中石油就以83%的涨幅雄居香港股市第一名。从理论上说,这时候的巴菲特已经在这只股票上赚到了28亿港元。后来,巴菲特还亲自写了封信,感谢中石油公司为股东做出的贡献。

巴菲特不但在公开市场上买卖股票时喜欢以静制动,即使在他一贯擅长的企业购并案中也是如此。例如,他在伯克希尔公司2009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就特别提到其中的原因和窍门。

他说,“我们不喜欢发行股票的原因很简单。如果不是做梦以现在的市价卖掉全部伯克希尔股票的话,为什么要以几乎同样低的发行价卖掉公司如此大的一部分呢……我们不能用一个被低估的股票去交换一个被完全反映价值的股票,这会损害股东利益。”

他举例说,评估换股并购时,目标公司的股东不仅会关注认购公司股份的市场价格,同样也会希望从交易中弥补他们放弃了的那部分内在价值;否则,一般不可能成交。

他打比方说,如果两家公司A和B的规模相同,公开市场上的股价都是每股80元,内在价值是每股100元。这时候,A公司告诉它的股东们说,用1.25股换B公司的1股没有损失,因为每股80元乘1.25正好是B公司1股的内在价值;可是,股东们并不知道,这两家公司的股价和内在价值原本是一样的(内在价值由于很难评估,所以这时候A公司的股东们是没有能力评估B公司内在价值这100元的)。这样的换股认购,A公司股东必然会损失掉25%,因为他们实际上支付的是每股125元的内在价值。既然这样,A公司的主管们为什么肯这样做呢?这是因为,他们个人能够从中得到好处——从此,他们经营的企业规模就是原来的2倍,将会从中得到更多的名誉、地位和利益。

巴菲特说,这就是为什么股市中到处存在发行泡沫的原因,并且这种情形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周期性发生。尤其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的特殊时期,这样的圈套可谓比比皆是,许多大企业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建立起来的,虽然没有当事人敢公开承认其内幕。

相比而言,2009年伯克希尔公司购并伯林顿北方圣太菲铁路公司时就没有采用这种方法。巴菲特的意思是说,它用以静制动确保了股东利益。

【课后点评】

从某种意义上说,投资任何股票都能赚钱,关键是要准确把握好买卖时机,而这正是股票投资的难处。时机掌握好了就能赚钱,掌握错了就必定要赔钱。由此可见,投资者以静制动、把握好买入良机是多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