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助于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1 / 1)

我们的策略是集中投资。我们尽量避免当我们只是对企业或其股价略有兴趣时这种股票买一点、那种股票买一点的分散投资做法。当我们确信这家公司的股票具有投资吸引力时,我们同时也相信这只股票值得大规模投资。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投资策略】

巴菲特认为,集中投资的好处是有助于最大限度地降低投资风险。

在巴菲特看来,集中投资的风险最小。道理很简单:因为既然你集中投资于少数几只股票,你就会用更多的精力了解透彻每一只股票;毫无疑问,你对所投资的每一只股票了解得越透彻,投资风险就越小。这很有点像推出计划生育政策的宗旨:宁可生得少些,也要养得好些。

他说,伯克希尔公司所投资的那些股票,集中在少数几家财务稳健、具有强大竞争优势,并且由能力非凡、诚实可信的管理层管理的公司上。只要买入价格合理,投资这样的股票几乎没有任何风险。从伯克希尔公司38年来的股票投资经历看,如果扣除通用再保险与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投资进行分析,股票投资获利与亏损的比例大约为100∶1。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93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阐释说:许多人认为分散投资有助于降低投资风险,可是他不同意这种观点。他认为,集中投资一定会使得投资者在买入股票前更加注重考察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提高对上市公司经济特征满意度的标准。所以,这时候的投资风险一定会达到最小的程度。

他说,许多人把投资风险理解为投资组合的相对波动性,并且用每只股票市场价格的历史相对波动性β值来加以精确比较,可是他认为这种做法是完全错误的。他认为,所谓投资风险,应当是指“损失或损害的可能性”。这种风险不是因为股价变动、而是因为内在价值变动所造成的。

公司内在价值改变了,例如投资者投资某只股票后,将来出售股票得到的总的税后收入,如果还够不上与原来投资相当的购买力以及原始投资的适当利息,就表现为亏损,即产生了投资损失。相反,每只股票的价格会在股市上波动,这是必然的;无论如何波动,都只会给投资者买卖股票提供合适的机会。

根据伯克希尔公司1977至2003年年报进行统计,该公司主要股票的持有数量年平均为8.41只,这些股票市值占投资组合的比重年平均数为62.3%[1],这就是巴菲特集中投资理念的最好诠释。具体参见下表:

值得一提的是,巴菲特采用集中投资的方式来最大限度地降低投资风险,其方式方法与普通散户有着本质区别。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61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特别指出了这一点。他说,“我们的业绩表现则跟道·琼斯工业指数和其他共同基金的表现有很大的区别,其主要原因是我们的投资方法也同样跟大多数共同基金有着很大的区别。”什么样的区别呢?巴菲特说,这种投资组合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各部分所占比重大小会直接影响到投资业绩。

这3个组成部分分别是:一是证券投资,主要是那些价值被严重低估了的证券,这在当时的投资组合中所占比重最大,通常会在持有量最大的五六只股票上,分别投入伯克希尔公司总资产5%至10%的资金,另外还会有10至15只持有量相对较小的股票。二是套利投资,这些股票的涨跌主要取决于公司的特定行为如合并、清算、重组、分拆等,而非市场供求关系,它构成了年复一年的相对稳定的盈利来源。三是控股,这通常要在一年或几年后才能见到成效,所以有时候这种投资行为会在某一年对伯克希尔公司不贡献任何盈利,与股市走势也没有什么关联。

巴菲特特别指出,套利是构成伯克希尔公司稳定盈利来源的关键,伯克希尔随时都有5至15项这样的套利投资。如果这部分投入较多,而恰好当年的股市表现不佳,那么其最终盈利(与道·琼斯工业指数相比)就会有非常好的表现,通常会有10%至20%的回报率。

事实上,在道·琼斯工业指数表现不好的年份,伯克希尔公司的投资回报率确实就是靠套利投资在支撑着;并且,他所说的第一种投资行为即证券投资,之所以要强调长期性,目的也是为了能够获得控股权,即转变为第三种控股投资行为。一旦控股,巴菲特当然也就不需要再在乎公司的市场价值(股价高低)了,只要其资产价值在不断增加,伯克希尔公司的收益也就会同步不断增加。

明白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巴菲特在买入股票后会把它当成自己的生意来看待、不在乎一时股价高低了,这是普通投资者做不到的。

这也是巴菲特为什么特别强调买入的股票价格要低,因为这样一来他以后一旦掌握了控股权,业绩稍有改善,便会确保合理的盈利水平;即使控股不了,也会降低长期持股风险,因为他买在底部。

而对于第二种行为即套利投资,巴菲特就从来不强调买入价格的低廉,而会更强调其投资安全性,即短时间内获得收益的确定性。哪怕在两个月内只能获利2%,其业绩也不容小看,因为那实际上就相当于年投资回报率在10%以上了。

【课后点评】

无论是“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还是“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两种观点截然相反,但都只停留在理论探讨上。巴菲特从实战中得出经验认为,前一种“集中投资”的做法更符合生活逻辑。

[1]资料来源:《沃伦·巴菲特的投资组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P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