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些大企业暂时出现危机或股市下跌,出现有利可图的交易价格时,应该毫不犹豫买进它们的股票。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投资策略】
巴菲特认为,什么时候能够买入股票,还可以看你原本看好的、经营非常稳健的公司遇到了暂时的困难。这时候,你扮演“英雄救美”角色“乘人之危”、“趁机介入”,也不失是一种买入股票的好时机。
乘人之危本来是个贬义词,往往会给人以一种不怀好意、落井下石的联想。可是如果换个角度思考:你不是在落井下石,而是在用资金帮助它渡过难关,这就会是一次很好的投资机会。
在上市公司中经常有陷入重重危机的,这些股票在我国股市中常常以ST、PT打头,更多的则是“深藏不露”。投资者如果能慧眼识别这样的股票,提早介入,等待拉升,就是一种很高超的投资技巧。
一向注重价值投资的巴菲特,之所以有时候也会投资这些看不到未来的上市公司,其实是他的一种独特选股技巧。
巴菲特牢记他的老师本杰明·格雷厄姆所说的:股票市场上充斥着抢短线的投机者,他们唯利是图,一旦看到某只股票处于困境就会纷纷抛出,从而导致股价迅速下跌。
巴菲特认为,对于长期投资者来说,遇到这种情况正是买入股票、长期持有的好机会。因为要知道,这些股票的困境是暂时的,从长远来看算不了什么。投资这样的股票,更容易起到放长线钓大鱼的效果。
巴菲特举例说,如果有一家小型滑雪场,已经连续经营了30年,每年的净利润大约都是40万美元。在这么长的一个时期内,总会有几年的下雪量很大,也有几年下雪量很小甚至根本不下雪。
面对这样的上市公司,你不能因为某一年度没有下雪、这个滑雪场没有收入了,就看低这家公司的股票价格。事实上,如果这一年的净利润很低,例如只有20万美元,可是一旦某年的下雪量很大,净利润就很可能会从一般水平的40万美元陡增到70万美元。综合地看,每年的净利润仍然会在40万美元左右。
这就是说,如果某一年度没有下雪,并不意味着这家公司就因此失去了内在价值。如果这时候股价下跌,就是进行长期投资的好时机。
说到底,“天有不测风云”,这种起起落落在靠天吃饭的公司来说是很寻常的,这是一种正常的周期性经营循环。
根据这一原理,巴菲特在1960年美国运通公司发生色拉油事件后大量投资该股票,在20世纪70年代大量投资政府雇员保险公司股票、1990年大量买入威尔斯法哥银行股票等行为,都是这种操作手法。
乘人之危,提前介入,等待股价上涨,最容易获得丰厚的回报。
1990年,首都/美国广播公司因为经济不景气,宣布当年该公司盈利水平大致和上年持平。而在此以前,投资者是一致看好该公司当年每股的盈余额会比上年增长27%的。消息公布后,股价出现大幅度下跌,6个月内从每股63.3美元下跌到38美元,跌幅达40%。1995年,首都/美国广播公司传出与迪士尼公司合并的消息,于是股价应声上涨到125美元。
简单推算一下就知道,如果你在1990年以38美元的股价买入首都/美国广播公司的股票,直到1995年股价为125美元时抛出,5年内的总收益高达2.29倍,年平均回报率为26.89%。
如果不了解这一些,就不容易理解巴菲特的投资策略。
例如,已经连续25年参加伯克希尔公司股东大会的资深基金经理、Blueshirt集团亚洲公司董事总经理Gary DVorchak认为,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历史上大部分时间都在寻找那种高现金流、低资本支出的企业,而现在则主要转向投资那些具有经济护城河的企业。之所以会发生这一变化,巴菲特的解释是因为伯克希尔公司资本规模太大,可供投资的大型企业已经不多,所以只好无奈进入铁路和其他工业领域;可是在Gary DVorchak看来,这可能表明伯克希尔公司正在丧失自己的原有优势。
他举例说,实际上有相当数量的企业规模很大,盈利能力却很强,适合伯克希尔公司收购或在公开股票市场上买入。
这样的企业在科技、医药行业有很多。最典型的是微软公司,比尔·盖茨从2004年就加入伯克希尔公司董事会了,巴菲特应该很了解微软公司已经上市了30年,并且至今依然拥有庞大的自由现金流,以至于微软公司居然不知道这么多钱该投资什么行业,公司估值也很便宜。当然不仅是微软公司,美国有相当多的科技企业都拥有上述特征,如甲骨文公司、思科公司、谷歌公司、亚马逊公司等,可就是没看到巴菲特的投资;相反,却看到他选择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那种“烟蒂式”IBM公司。[1]
怎样来理解巴菲特的这一举措呢?如果这不是他投资昏招的话,或许可以用巴菲特的再一次提前介入来解释,即在别人纷纷不看好IBM公司时的逆向思维。毕竟,长远投资和短期炒作的眼光各有不同,事实究竟如何有待历史检验。
【课后点评】
有句熟悉的口号叫“允许一个人犯错误,同时也应当允许他改正错误。”人是这样,股票也是如此。只要该企业的质地没有发生改变,这时候的每一次股价下跌都是买入该股票的理性行为,放长线才能钓大鱼。
[1]Gary DVorchak:《巴菲特股东大会后的思考:廉颇老矣?》,金融界,2016年5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