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换会计(1 / 1)

会计人员对小微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如果一个企业经常换会计,则不是表明它已经出了问题就是即将出问题。这就是俗话所说的“天作有雨”。

说会计是小微企业的重臣一点也不为过。虽然从老板与会计的关系看,老板是指使人,会计是被人指使;老板是“当家的”“老大”,会计过去叫“二当家”、“账房先生”或“二先生”,但这是从职务分工而言的。从资金调度看,会计有可能一张支票就把企业给掏空,而企业老板则不一定能做得到。

无论企业大小,会计人员总会接触到企业的一些经营机密,甚至对整个企业的经营状况比老板还清楚。有时候会计与老板发生矛盾了,离职时擅自提走几万元现金,老板也不敢吭声,就表明他愿意掏这几万元“要挟费”。当然,这里只是说明一种现象,并不是鼓励会计去这样做,毕竟这是要坐牢的。

先看这样一个实例。

星期一上午,王老板一上班就接到国税局打来的电话,说是要他“亲自”去国税局拿个东西。税务局的电话王老板可不敢怠慢,所以他茶也没来得及喝上一口,就急急忙忙开车去国税局。他一边开车还一边想,究竟是出了什么事要这么急呢,差一点就要撞倒路人。一到国税局他才知道,原来是让他领一张税务处罚决定书。根据这个处罚决定,他一共要补缴税款和罚款300多万元。

王老板一看就傻眼了,连忙问,你们这不是开玩笑吧?我把厂卖了也不值这么多钱呀!对方说,你看我们像开玩笑吗?于是王老板问,那么你们倒和我说说看,怎么会要我缴这么多!

听对方说了一大通,王老板本来就不懂财务,再加上这时候心急如焚,根本就没有听进去什么,只是糊里糊涂地记住一句,说是前一段时间国税局要他们提供一张什么单据,而现在时间早就过去了也没有送过去,所以他们现在只能按章办事处罚了,让他也好长长记性。

王老板一听更着急了,解释说,我这可是有具体原因的呀——上个月中旬原来的会计就不干了,嫌我这里的工资低,走的时候把一些资料也带走了,我现在也很着急啊,找她又找不到。而新的会计现在还没找到,昨天我还在面试呢。我自己又不懂会计,哪里搞得清这里面的花样经有这么多啊!

国税局的人说,听你说说好像也蛮委屈的,那么我再问你一遍:你们这家来料加工出口企业,最近一年来只看见进口料件,一直没有什么出口,你们加工的产品到底去哪里了啊?如果已经出口了,那你就把出口单据交给我们审查;如果已经改成内销,那么也要补缴税金,我们可没冤枉你啊。

他们说,过去我们一直就这个问题问你会计,谁知道你们会计总是换人,总也对不上号。最近一年来的这个会计说已经“全部出口了”,“过一段时间肯定会把单据报过来”,所以我们就一直在等她。谁知道你们是怎么回事,究竟是会计要走了故意报复你的,还是你们根本就不重视、找不到单据了呢,或者是有内外两本账、顶着不报的?总之,这一年来,你们会计报给我们的单据就只有数得清的这几张,时间拖拖拉拉的已经差不多一年了,我们只好责令你们在6月30日之前一定要把去年和今年的出口单据全部交上来,否则一律按内销补缴税金,并且还要加收滞纳金和罚款。可是现在时间又过去了半个月,已经到7月中旬了,我们也只好开处罚决定书了。你就赶快照办吧,权当是买个教训。

王老板想,这哪里是叫我“买教训”啊,简直是要“买我的命”。所以,他领了处罚决定书后,在国税局外面转了好几个圈,想着要不要去买几张购物卡、找人通通关系什么的。一番思考之后,他见对方话已至此,想想恐怕这也是多此一举,就取消了这个念头,哭丧着脸走了。[1]

读者回过头来看看,这王老板遇到的问题,究竟是内部管理不善、单据保管和交接不畅,还是经常换会计、财务交接不到位,或者是会计故意消极怠工、报复老板,抑或是上述几种因素都有,才落得一个让企业关门倒闭的结局呢?

实践中许多人往往更愿意称自己是“财务管理”而不是“财务会计”,实际上就是在潜意识中更愿意把“财务”这两个字落实在“管理”而不是“会计”上,因为“管理”比“会计”具有更多的能动性。

这种能动性最符合企业目标。归根到底,企业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生存、发展和盈利,而要做到这一点,所有财务管理环节和工作都必须紧紧围绕经营、投资和筹资来进行,而这就给企业财务在资产管理、经营管理、投融资管理、预算管理、研发项目管理、内控管理等方面带来了动力和用武之地。所有这些,都不是单纯依靠外部会计代账能够胜任得了的,更与老板经常换会计相悖。

有时候,会计的经常调动也与“顶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顶不住”有关。这既有执行财务制度的问题,也与企业老板和大股东的支持与否有关。

程先生开一家小工厂,有十几台设备,专门生产电容器,产品主要供应给朋友张老板。张老板十几年来一直生产、销售电源和适配器。

有一天,张老板对程先生说,我们是上下渠道关系,又是好朋友,不如我们做更进一步的合作,由我来控股你这家厂,你的现有资产作价49万元,占股49%;我呢,出资51万元现金,占股51%,另外我再投入8万元流动资金。这样一来,这家工厂还是全部由你负责经营管理,但会计不能用原来的了,要另外请,由我来负责选派,因为毕竟我占的股份多。程先生同意了。

可是结果怎么样呢?半年之内,张老板先后派了4名会计到该厂,都被程先生以种种理由给辞退了,并且每一次都是在辞退之后才打电话告诉张老板,让他另外再找会计。而在这半年里,张老板连一份会计报表都没收到过。

张老板觉得事情也太蹊跷了吧,于是请了一名会计顾问去程先生那里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会计顾问过去一看,原来这家小厂是程先生夫妻二人开的,什么管理制度也没有,所有管理人员除了他们夫妻二人以外,就是还有一名文员、一名会计。张老板热衷于在车间修机器,老板娘则大多数时间在家里,所有进出单据都压在老板娘的抽屉里。每当会计打电话问她要时,她就说,知道啦,我有空就拿给你。这样催了几次后,会计也不好意思再催了。在程先生看来,每个月花2000多元工资请个会计实在是多余,所以千方百计要找理由炒掉他。

后来,张老板听从会计顾问的建议,果断中止了与程先生的合作,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但由于工厂实际掌握在程先生手里,所以张老板在没有正式提出分手前,表面上还要客客气气的,只不过暗中加紧了撤回资金的步伐。后来等到张老板已经掌握了56万元资金后,才正式请律师出面,与程先生商谈散伙的事——做朋友可以,合伙实在不合适。虽然双方有点不愉快,但总算还是分了。[2]

张老板这里为什么要坚决分手呢?主要理由就是他选派的会计站不住,从而使得他根本无法了解企业的经营和财务情况;而会计站不住的原因,又主要在于程先生对会计工作的不重视甚至是蔑视。说到底,程先生这样的人只适合开夫妻老婆店,而不是一家实实在在的企业,哪怕是规模再小的企业。

顺便说一句,也有的老板经常换会计是出于心术不正,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自己也被深深套牢其中。关于这种情形,在小微企业聘请的代账会计身上更明显。因为这些代账会计本身素质良莠不齐,再加大需要聘请代账会计的企业规模都不大,老板对税法、会计法等一无所知,只要求会计尽量帮他“少缴税”,结果导致企业偷税漏税和会计违法犯罪的事例屡见不鲜。

南京一家木业公司老板,平时全听会计的。不是因为老板的“脾气好”,而是因为会计按照老板的要求,帮他偷逃了不少税金,所以会计一步步要挟老板给自己加工资。老板到头来实在忍无可忍了,就想换掉他。不料会计前脚刚离开,举报信后脚就到了税务机关。税务机关查证时需要请原会计到场说明情况的,这时候的原会计当然是不肯到场,所以企业只得补税、罚款,数额远远要超过原来偷逃的税金。老板只好连呼“偷鸡不能蚀把米”,后悔莫及。

也有些老板为了照顾方方面面的关系,经常委任根本不具备资格的“关系户”当会计,甚至连企业公章、银行票据、印鉴章等一切财务大权也都交给会计,全凭会计“自由”做账,这样也就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了。

南京某商务广告公司老板,就是请了自己的好朋友做会计,结果这位会计贪污了好几百万,给企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真是有苦说不出。

经常开除会计人员的企业往往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只要求会计“算账”、“算对账”甚至要求只按照老板的吩咐“做假账”。所以容易看到,许多企业创业之初都会选择代理记账公司来完成核算工作。殊不知,这种“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商业关系,多半是追求“交差完事儿”,很难为企业提供财务管理方面的任何支持和建议。之所以这样做,许多老板是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表面上看,成本确实是“节约”了,却暴露出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重要性的忽视和“无知”。例如,如果有专职会计把关,原本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应该能提前预警到的瓶颈问题及其诊断、方向指引、决策依据,这时候就就一概被“节约”掉了。

那么,规模太小的企业又如何节约会计成本呢?以下3种方案可供参考:

一是从员工中配备专职会计或兼职会计,确定一个水平较高的人担任财务负责人。也可以在外面聘请一位“会计顾问”,来帮助训练手下那些工资较低的新手。通俗地说,就是“请一只狼来训练一群羊”。

二是借用外脑,就是平时的账务处理由本单位会计负责,如果遇到复杂、重大的投资项目了,再向专业机构购买咨询、制度和方案。

三是适当添置一些实用型智能管理分析工具,减轻劳动强度,帮助财务决策。

当然,以上这三种方案并不是孤立的,完全可以结合起来运用。

[1]邓鸿:《财务“黑洞”案例启示录之一:税务黑洞》,价值中国网,2009年10月16日。

[2]邓鸿:《财务“黑洞”案例启示录之二:投资黑洞》,价值管理网,2009年10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