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陌生,有这样几层含义:不认识、不了解、没见过;事先不知道,甚至没有听说过;生疏,不熟悉,不相识。
按理说,陌生的东西或陌生领域本来无所谓好坏(因为你不了解,所以也就无从评判),也不表示你就不能进入(任何事情都有一个从不熟悉到熟悉的过程),可是对于创业投资来说,如果你率性进入陌生领域,其投资风险就太大了。
关于这个问题,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不谙水性,纵身一跃危险大矣
聪明的商人在做事之前总会考虑各种因素,确保投资风险最低。如果你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就盲目进入某个领域,这投资风险就真的大了。
千万别以为没有人会傻到这个地步,其实,这样的事例还真不少。许多跟风投资都是这样炼成的。可想而知的是,这种纵然一跃,往往注定要吃亏。
2005年,义乌有一位40多岁的老板李晓龙(化名),因为经商办厂20多年,身价已有几个亿。他不但在寸土寸金的义乌拥有50多亩地厂房,并且所办的喜庆用品加工厂在业内小有名气。但这时候的他,看到不少朋友外出开矿,太羡慕了,觉得开矿要比自己搞实业轻松得多。于是,他随意地在福建建阳投入3000多万元买了一处萤矿石。据行家估计,仅仅这家萤矿石他就能赚1个亿。当然,外行的李晓龙对此并不是很清楚,他只知道“肯定能赚钱”。
接下来,他又一鼓作气在安徽、湖南、福建等地,分别投资2800多万、3000多万和600多万元买下两处萤石矿和一处铁矿。钱不够了,就向亲朋好友借,并且满口答应付高额利息。因为李晓龙本来就是亿万富翁,并且当时开矿很热,大家也都知道开矿能赚钱,所以亲友们都很愿意借钱给他。
2008年上半年时,铁矿石的价格简直疯了。在李晓龙买下铁矿的几个月后,铁矿精粉的价格就从每吨600元上涨到1680元,扣除开发成本后至少能赚1000元。可是外行就是外行,因为管理不善和企业重组,李晓龙的铁矿不得不暂时停下来。谁知道这时候正好遇到2008年8月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并波及全球,铁矿精粉的价格一夜之间就下跌1000多元,直至跌破了成本价。
而就在这时候,李晓龙在安徽的萤石矿也传来坏消息,不但矿质很一般,而且发生一起安全事故,几个月内就把以前所赚的5000多万元全部亏光。
不用说,债主们听到风声后陆续找上门来讨债,李晓龙开始东躲西藏了,因为他实在无法面对这些债主。由于他借的是高利贷,月息最高的达到8分至1角,也就是说,他的利息每个月就要付出上千万,他拿什么来还呢![1]
就这样,在短短3年时间里,这位亿万富翁就倾家**产了。教训只有一条,那就是他率性进入陌生领域,输在不懂行、输在太盲目。
光鲜的背后不一定赚钱
许多投资项目看起来很光鲜,政府在大力倡导,媒体上也经常报道这个方向很有发展前途、符合什么什么的,于是你在这种蛊惑之下就心动了,很想去试一试。可是你对这个领域并不真正了解,甚至完全不了解,所以这时候这种率性投资,风险毫无疑问很大。甚至可以说,当你决定投入时就注定要失败。
前些年光伏太阳能产业红火一时,甚至在这其中还出了个中国首富,于是全国各地有一大批小微企业都蜂拥而上。可是几年下来情况怎么样呢?可以这样说,整个光伏太阳能产业都处于破产边缘,可想而知还会有几家日子好过的了。
研究表明,2012年下半年,我国最大的10家光伏太阳能企业的债务累计已达175亿美元,约合1110亿元人民币。从国内整个光伏太阳能产业看,已经接近破产边缘,而其中破产可能性最大的是江西赛维和无锡尚德电力。具体数据是:江西赛维上半年净利润亏损10.8亿元人民币,负债总额266.76亿元,负债率为88%左右,参照欧美国家的会计准则来判断,该公司已经资不抵债。无锡尚德电力2012年一季度的毛利率只有0.6%,总债务高达35.8亿美元。
但是,所有这一切都并没有否定过去对光伏太阳能是绿色能源、朝阳产业等的定论,只是因为受欧洲债务危机和美国“双反税”(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影响,再加上我国国内光伏太阳能产品产量不断增加,才使得光伏太阳能的国际市场急剧萎缩,价格一路下跌,利润空间被压缩得几乎没有了。处于这样的大环境下,可以说无论你具有多大的本事,都是无法赚钱的,连生存都成问题。
据中国光伏产业联盟的数据,2012年上半年多晶硅价格已经从每公斤30.5美元下降到23.6美元,降幅高达22.6%。2010年光伏太阳能行业的毛利率还在30%,2011年就下降到10%以下,进入2012年的情况更糟糕。测算表明,行业毛利率至少也得在10%以上,否则必定要亏损。[2]
你说,如果你对这个行业根本不了解就盲目投入,这投资风险会有多大?而如果你了解这个行业了,还会在这时候把钱往里面扔吗?!
不善于修正过去的错误
虽然说盲目投资的风险最大,但也并不表明盲目投资就一定失败,也可能会在走了几段弯路后“改邪归正”的。当然也有许多小微企业是“一根筋到底”,因为他们不善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所以最终只好越陷越深。
一位野外考察队长介绍说,组织活动时经常会有迷路的时候,他的一条基本经验是,如果前面有左右两条路,你不知道走哪条路才能到达终点,这时候的选择就必然是盲目的;可是,一旦你选定了走这条路,比如走左边的这条路,那么在后面的行程中就不能更改,而是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这一方面是因为,许多路并不是“死”的,往往走着走着就有机会折到正确道路上去了。如果你走左边的路走了一段时间后,在自己和别人的质疑下又折回去,改走右边的这条路,那么这次活动基本上就拉倒了。因为你做事情的不确定性,会给队友带来极大的不安全感。另外就是,如果你折回去之后重新走右边这条路,走了一段又觉得好象也大不对劲,这时候该怎么办呢?如果要再重走左边那条路,那这次活动基本上就完了,没有人会再相信你。这时候即使你走左边的路快速到达了终点,也没有人会原谅你。他们记得更牢的是你所犯的错误,而不是其他。更何况,这时候的你也是不会原谅自己的。
另一方面,当你选择了走左边这条路后,往往走着走着又会遇到岔路口,这时候怎么办?也是同样的道理,就是想方设法确定哪一条路能够到达目的地。但原则是不能回头。
实践证明,这种做事方式一开始虽然是盲目的,但最终却是最有效的。办企业也是这样。如果一开始的创业带有某种盲目性,那么就要想方设法把这种盲目变得清晰起来。就好像考大学填志愿一样,一开始也是有许多考生的志愿是盲目填的,但学着学着就兴趣来了,知道怎样把自己的兴趣和目前的专业结合起来,得到共赢。相反,如果你要重新回头改专业,即使可行,也不太可取。
艺人赵本山1993年就开始经商了,成立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沈阳本山艺术开发总公司,自任董事长兼总经理。也许许多人不知道,这家公司除了文化、广告、影视业务外,还有一项主营业务是从事煤炭经营和煤炭运输。并且,赵本山真正赚钱的买卖是卖煤,通过煤炭买卖积累起了一定的资金。当时,他完全可以把煤炭生意做得更大,赚更多的钱,但是他知道,他的事业在文化产业上,所以毅然把做煤炭生意所赚到的钱投入到文化上来。
赵本山2003年4月创立辽宁民间艺术团,并且在沈阳创办了第一家专门上演“二人转”的刘老根大舞台。2005年升格本山传媒集团,标志着他从喜剧演员到文化商人的转型。可是,这时候外界似乎还无法接受他“文化商人”的身份,于是他选择报读长江商学院的中国企业CEO课程。2009年“五一”期间,他又一鼓作气在北京成立“刘老根大舞台”,邀请成龙、张艺谋等大腕前来捧场。现在,赵本山的“二人转”剧场已经形成连锁企业。当他和中国海洋石油总经理傅成玉、上海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阿里巴巴首席执行官马云、蒙牛董事长牛根生、UT斯康达董事长吴鹰等同学坐在一起时,没人会否认他的转型成功。[3]
你看看,赵本山的成功就与他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明白自己最终需要的是什么有关。他过去经营过广告、影视(拍电视,拍电影)、煤炭,甚至还经营过足球俱乐部,但最终都能走出来,奔向他的目的地——以“二人转”为代表的文化产业,这就是常人所不及的。要知道,历史上绝大多数改行都是失败了的。
[1]龚望平:《200多义商开矿,7成“破产”告终》,《龚望平的博客》,2012年4月26日。
[2]王璐、侯云龙:《十大光伏巨头负债1110亿,全行业已近破产边缘》,《经济参考报》,2012年8月8日。
[3]小道:《爱改行的企业家》,《商界·时尚》,2009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