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高鼎的一首《村居》,那情趣和意境,会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儿时捉菜花虫 1的情景。
仲春时节,江南农村草长莺飞,桃红柳绿,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岸边,杨柳青青,柳絮在暖融融的春风中轻舞飞扬;田间,油菜花开,蜂蝶在金灿灿的花海中快乐嬉戏。
在这些尽情飞舞的蜂蝶中,有一种菜花虫特别吸引了乡下孩子的目光,一到放学,孩子们便飞奔在乡村的土墙边、瓦墙旁,追寻着菜花虫那轻盈的身影。
那时我们村上的土墙要算阿弟娘家的最有吸引力(算点击率的话一定不是个小数目)。那里的土墙呈折尺形交汇,高矮迭替,错落有致。因为地处村中小河的浜斗,土墙旁边又是一条泉水潺潺的水沟,西面是一大片开阔的田野,所以那里空气新鲜,阳光和煦,加上水沟里弥漫的水雾,岸边轻拂的垂柳,成了菜花虫出没的好去处。那里,也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菜花虫虫,飞进泥洞;小棒一捅,叫声嗡嗡”。我们就是唱着这样的歌谣飞奔在土墙边、瓦舍前、菜花田边。捏一根细细的剥掉皮的柳条,提一只小瓶,循着菜花虫的嗡嗡声,我们和菜花虫玩起了“游戏”。那时为了养猪,村里都种紫云英 2,成片成片的紫云英镶嵌在麦田里,像是碧绿的地毯上绣上的一幅幅美丽的画卷。紫云英花一开,粉红的、白色的、紫色的,一朵朵小花绚烂艳丽,招引了无数的菜花虫在上空飞舞,更吸引了女孩们飘然而至,仿佛仙女下凡,在田野里手舞足蹈地追赶着菜花虫(油菜花田里小孩子都能做到自觉不去的),那娇小纤弱、活泼灵动的身影映衬在这一大片紫云英的花海中,这如诗如歌的画面,更加增添了田园风光的无限美好。
待菜花虫飞进了土墙上的泥洞,只要用小棒轻轻一捅,菜花虫就会乖乖地钻出来,钻进早已守伏在洞口的瓶子里,成为囊中玩物。那嗡嗡的叫声,我们特别喜欢听,有时还要故意地放它一马,为的就是聆听那悦耳的嗡嗡声。
土墙里虽然藏的菜花虫多,但村上的土墙,也不是每一家都可以去捅的。有些人家怕土墙被我们捅倒,就把孩子们驱赶走,于是,小孩和大人就会玩起捉迷藏游戏。大人前脚一走,小孩就如鬼子进村一般,悄悄地捉起菜花虫来。
菜花虫的屁股后面长着一根锋利的小刺,要是被它刺到,也会肿起一个小块,手疼得钻心。但乡下孩子并不怕,我们有一套对付菜花虫的办法,有些胆大的根本就不用瓶子捉,空手捏住菜花虫的头,让刺在指甲盖上伸缩,无论如何都不会受伤。要是真的刺伤了,只要涂点口水或白糖一会儿就好了。
捉到了菜花虫,一般都是装在瓶子里,里面放一些菜花。为了怕瓶子里有湿气,盖子上还会开个小洞,有些淘气或嘴馋的孩子,还会捏住菜花虫的屁股,从它的身子里取出蜜汁来品尝。但毕竟菜花虫里的蜜比蜜蜂少,一般都不去伤害它。加上大人告诉孩子们菜花虫会传播花粉,我们就更不舍得糟蹋它了。胆大的孩子会到屋檐下的木椽子里去捉铁嘴胡蜂。那家伙个大蜜多,且不讨人喜欢,所以我们会踮起脚板或搬出凳子,专门守候捉拿这些大家伙,然后取出蜂蜜尝个痛快。
春天是菜花虫的季节,春天也是孩子们追梦的季节。每当夜深人静,孩子们会从枕头边拿出白天捉来的菜花虫,做起童年梦来。“菜花虫虫,飞进梦中;梦到北京,梦见英雄。”菜花虫,扇动着它那美丽的翅膀,散发着它那菜花的馨香,伴我们度过了童年那段快乐的时光。
(注:我记得那些童谣,都是小学是一位姓李的老师教我们唱的。所以印象特别深,只可惜那位老师没教我们多久,便调走了,我们再也没有见到她那美丽的身影。有时候放学后,我们会爬上高高的大树,翘首以待,盼望李老师归来。直到现在,李老师在我心目中的形象,还是那么年轻漂亮。)
1 无锡人叫阿孟虫。
2 植物名是苜蓿,乡下人还称草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