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是不是自主创业当老板,应当顺其自然。可是,怎么顺其自然、这自然在哪里?泛泛而谈可能比较空,但有一条很关键,那就是你要懂得怎样才能实现“双赢”。甚至可以说,懂得了这一点,你离成功就不远了;做到了这一点,你就一定是成功的,不成功是不可能的。
我国古代的成功商人,都有一条至高无上的经营宗旨或信仰,那就是“利人利己”,并且是先“利人”后“利己”。遗憾的是,这一点现在已经没人提了,取而代之的更多是“唯利是图”。
经商办企业,不追求盈利不现实,也不正常;但如果到了唯利是图的地步,那就必定走不远,也赚不到大钱。因为所谓经商是相辅相成的,必须有顾客、有市场。如果顾客(消费者)、市场(经销商)不能从你的这种经营行为中得益,你这种经营还会持续下去吗?
也许有人会说,中国人多,即使做一锤子买卖,从每个人身上赚一块钱,也就是13亿了。但这只是理论上的说法,实际上不可能。因为没有哪种商品会让全国人民都用到,更不可能全国人民都来买你的商品。你面对的顾客更多的还是在你当地、周围,一锤子买卖只会让你的生意越做越小,到最后无路可走。
尤其是在信息如此发达的时代,只要有一位顾客对你的商品和服务打差评,一上网就可以让你天下人全知,以后的路你还怎么走?
所以现在回想起来,我们每个人小时候爸爸妈妈就教育说,“要做好人好事,不要做坏人坏事”,道理虽然简单,实际上却是在教你如何做人,为你成功创建事业、为你现在的创业当老板打基础。
具体到做人,你能为你周围的人带来幸福和快乐,你的生命就是有意义的;具体到创业,你能为你的员工、客户、消费者带来幸福和快乐并创造财富,你的工作就是有意义的,你的事业生命才会长久。而与此同时,你也会从中感到快乐,并乐此不疲。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就是这么简单。实际上,这就是人的生命中的最大需求——被需求,被别人需要。因为你能给人带来幸福和快乐。有了这样的基础,就可以说所有人都离不开你;既然如此,还怕从中赚不到钱吗?这也是一个人活在世上的意义: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需要别人,别人也需要我。
尤其是在创业者的事业发展壮大之时,从一个人发展成一个团体的时候,你能不能做到这一切,对你的这种转变和飞跃至关重要。过去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现在已经没人提了,但事实就是这样。因为当你是一个人的时候,你还可以随意发挥;可是当你要变成一个团队的时候,你拿什么来影响、鼓舞、指挥人呢,就是靠这个:道德和信仰。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生意会做大、有些人永远做不大,有些人失败后会在别人的帮助下翻身、有些人失败后就从此倒地不起的主要原因之一。一个人只有当他能给别人带来快乐,他自己才能感受到那份快乐,这也是千百年来各种主义“劝人为善”的出发点和结局。
2008年,东北财经大学大三学生曹玉杰在CCTV“赢在中国”节目的启发下,联合本校及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的学生,一起成立了“起风”13人创业团队,准备自主创业。
可是干什么好呢,一开始并没有明确的方向。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首先拜访当地一些成功企业家,倾听他们的创业故事,实际上是为以后的创业积蓄能量。而就在这时候,一位学长找到他说,他正在做一个创业项目,可是现在运营方面出了点问题,希望能够得到企业家的指导。
曹玉杰一听恍然大悟:许多大学生创业者都有这样的疑惑,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把自己的创业目标就定为“帮助别人创业”呢?就这样,当时恰好遇到全球金融危机,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他们的这个项目非常时髦。因为在当时,除了政府还没哪家企业在做这项工作,市场是空白;而与此同时,他们已经有了半年多的经验积累,创业时机已到。
就这样,曹玉杰2009年大学毕业后作为创始人兼合伙人,成立了自己的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并且得到母校东北财经大学的大力支持,成为该校当年成立的辽宁省国际化商务人才培养基地的第一家大学生企业。
一群刚出校门的大学生要向社会传播“创业经验”,别人当然不会轻易相信。所以,他们每个星期都会邀请企业家到各大高校做公益创业讲座,不遗余力地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免费的创业咨询服务。半年下来,终于有了800多名会员。又过了半年,他们发现这样做推广速度太慢,于是开始构建企业家平台,吸引更多有社会责任感的创业家加入;同时积极寻找合作者,快速推广他们研发的“EECE青年创业系统”。
在母校的推荐下,他们与团市委的“YBC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对接,推出了一套完整的创业培训课程体系,从此开始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建立起了2000人的创业平台,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核心竞争力。[1]
先利人后利己、互利互赢,这就是曹玉杰和他团队的成功秘诀。
案例
凭兴趣创业更容易成功
懂得双赢,离成功就不远了。但显而易见的是,创业者如果能凭自己的兴趣去创业,会更容易双赢、更容易成功。
遗憾的是,仔细研究会发现,美国的创业者大多是先有兴趣,然后创业,最后取得成功;而我国创业者的兴趣,首先是看这个领域有没有商机,也就是说是商机决定着兴趣,这就太投机了。
美国生活信息门户网站Craigslist创始人Craig就是如此。Craig原是一家著名金融机构的程序员,1995年开始做一些分享信息的事情,首先是免费推广邮件信息,然后在参与活动者越来越多之后,干脆设计了一个网站。1997年,网站的每月浏览量达到100万人次,于是他在1999年正式创立了Craigslist。[2]
出于兴趣爱好,Craig一开始就确定Craigslist是非营利网站,拒绝做广告赚钱。更有意思的是,当他无法拒绝那些蜂拥而来的广告机会时,不得不采取一个折中办法,那就是成立一家基金会,把广告收入放到基金会里去做公益活动。
Craigslist网站的收入来源于针对招聘广告信息的收费,从1999年的每条25美元一直涨到现在的75美元,收费类别也已扩大到房屋中介,仅此而已。并且,Craigslist只在美国500多个城市中的少数城市收取这两个类别的费用,其它针对个人用户的信息完全是免费的。
怎么解释这种情形呢?即使直到今天,依然有人不认为Craig是慈善家,他们更愿意相信他早就“发了财”。而实际上,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他的创业是出于兴趣爱好,完全不是为了赚钱。
这初看起来有些不好理解,哪有创业不为赚钱的?可实际上,“傻人有傻福”。这种保守的经营方针并非有弊无益。
举个例子来说,2000年时Craig的创业伙伴、首席执行官Melone也不赞同Craig的这种不做广告模式:这不明摆着是把送上来的钱拒之门外吗?Melone一气之下另立门户,另外成立了一家完全商业化的分类信息网站。可是仅仅一年之后,这家网站就在互联网泡沫中消失了。
由此可以进行以下想象:如果Craigslist当初也走这条路的话,很可能不会活到现在,更不可能取得今天在商业和人气上的广泛认可。
对比之下,自我标榜“中国最大、最好的分类生活信息网站”赶集网和58同城,2010年都进行了第二轮融资,与Craigslist的路完全不同——2009年该公司在极力抵触广告收入的前提下,收入依然突破1亿美元,流量超过eBay和亚马逊,注册用户超过5000万人,相当于美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毫不客气地成为美国第一!而直到这时候,该网站依然没有销售部,毅然拒绝广告收入,也拒绝风险投资,更不想进行任何带有商业目的的改造。一句话,它根本就“不想长大”。
也难怪,58同城总裁姚劲波要这样说了:“这在中国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因为它以非盈利网站自居,所以完全没有业绩考核压力。并且,它把自己定位于一种社交资源,而不是廉价超市,所以不需要吸引商家进驻,甚至认为商家越少越好,因为只有这样,“卖家用户”才没有竞争压力。
本书认为,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中国人的创业更急功近利,无法“无心插柳柳成行”,所以更多地只能是“有心栽花花不发”。
1 曹玉杰:《双赢的创业》,载《卓越理财》,2011年第1期。
2 方浩:《复制Craigslist:“58同城”们的中国路径》,载《创业家》,2010年8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