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创业难,软件比硬件更重要(1 / 1)

一提到创业难,许多人往往就会自动联想到缺少启动资金、缺少好的项目、缺少经营人才、缺少经营场所、没有碰到好的机遇等等。确实,所有这些都重要,但还有一点请不要忘了,那就是安定的经营环境。

因为如果是没有资金,可能还能借到;没有经营场所,可能还能租到。可是,如果没有良好的外部环境,你就可能一事无成,整天陷于各种繁琐、低效率、扯皮的制度环境中不能自拔。

举个例子来说,所有创业者都关心自己能否静下心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遇到困难是否有地方得到指导和帮助,而不是三天两头有人来找事。不是今天工商、明天税务、后天质监地排着队来检查,就是城管、街道办、街头混混轮番上阵。说穿了,在这些检查也好刁难也罢的背后,不但要付出宝贵精力,更要付出不菲的打点。设想一下,这样的经营环境(说穿了是制度环境)又怎么能不让人感到心寒!

据说,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成功率最高的是浙江省,为4%;全国平均水平在1%左右。而从全球范围看,各国的创业成功率平均为10%左右。[1]是什么原因导致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1/10呢?如果说,在同一个国家里,大学生创业的外部环境还差不多,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每个创业团体内部因素的话;那么,不同国家之间社会制度、经济发展阶段等相差悬殊,创业成功率的高低就可能主要取决于外部因素了。浙江的创业成功率全国最高,或许就不排除经营环境宽松这一重要因素在内。

就好比说,如果同一个班级的学生成绩有好有坏,还可以说主要是每个孩子自身的个人天赋和勤奋程度不同,因为他们面对的老师是一样的;可是,如果班级与班级之间对比,某个班级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不好,并且要比其它班级低许多,原因就可能与这个班级的老师有关了。

针对企业外部经营环境,这里简单地做一下中美比较。

从公司注册看,美国的创业注册过程相当简单。你只要在州政府网站上下载一张申请表,填好后附上一张200美元的支票寄到州工商局,一个星期后就会收到一封快递,里面有你要注册的新公司的营业执照、钢印、标准格式的空白公司档案文件夹。营业执照上有一个ID号,这就是纳税身份证,一号通用。也就是说,这时候你就可以营业了。[2]

这种做法实在高效,并且杜绝了所有腐败行为。因为你根本用不着亲自去工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先用掉一笔钱;然后去税务局办理税务登记证、发票登记证,再用掉一笔钱;再去质量技术监督局办组织机构代码证,又用掉一笔钱;去外汇局办理外汇登记证、去财政局办理财政登记证明、去统计局办理统计登记证、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办理社保登记证、去房产管理部门办理公积金管理证、去金融部门办理基本账户和纳税账户开户手续等,再用掉一笔笔钱。

过来人都知道,创业之初最忙的就是办这些证,办不好你就不能正式开业;否则就是非法营业,要接受查处。而要办理这些证,不但需要专人去跑,而且要到处请教该怎么办(因为你从来没办过,也不知道各部门的所在地),甚至还要到处打点托关系。把这些都搞定了,你不但钱花得差不多了,而且人特疲惫,原来的创业热情已所剩不多。

从公司名称看,美国没有具体规定。如果你想摆谱,叫“美国皇家全球宇宙一切都做公司”也不会有人阻拦你。绝不会像我国这样规定什么通用名词不能用、专业名词不能用、数字不能用、洋文不能用;“省字号”、“国字号”不能用。或者要用也可以,注册资金要达到多少多少;如果你的经营项目在工商名录里查不到,又不肯低头变通,决无可能给你量身定做。而这就意味着你根本领不到营业执照。

从经营地址看,如果你不想租办公室,就填你家的门牌号码也行,或者地下室和车库,通通没问题。绝不会一定要你出示办公场所租赁证明和房产证,并且还不能是民房(规定民房不能用于办公)。

除此以外,美国也没有行业资质、经营资质、营业范围等限制,哪怕是在一个破车库里创业,照样可以用“美利坚”、“全美”这样的字号。今天开餐馆,明天卖软件,也通通随你的便。

另外就是注册资金。在美国创业是不需要任何注册资金的。而实际上,注册资金与创业也根本没关系。在会计学上,注册资金从来就说不清是什么名堂,至多只能说明你能掏出多少钱来让工商部门来验资。可是不用说,你掏的钱越多,所需付出的验资费用也越高,其他什么都证明不了。这就是为什么企业注册多有虚假验资的根源所在,如果规定完全废除这一手续,什么都不受影响。

美国企业向税务局纳税是不用每个月报报表的,一年报一次就行。你既可以聘请专门的财务公司帮你搞定,也可以花25美元自己买个报税软件,一个晚上自己一个人就能把这些通通搞定。

不用说,这样的创业究竟是容易是难,不必多言。明白了这一些,你也就知道美国经济的自由和活力是从哪里来的了。

接下来问,美国政府不傻吗?这样还能收到税吗?其实,恰恰相反。

要知道,在任何国家,小微企业都是经济的主体。如果有更多的人去自主创业,必然会造成更多的就业机会、给政府创造更多的税收。

尤其是这些创业之初的企业,嗷嗷待哺,生死未卜,能不能长大(赚钱)根本就没人知道。如果这时候政府就要向它收这个税、那个费,好象我批执照给你、允许你开张营业是对你的恩赐;或者根据自古而言的“无奸不商、无商不奸”,商人没一个是好东西,现在你开公司了啊,那我得把你看紧点,严加监管才是……岂有不把人吓坏的道理!所以美国人认为,与其如此还不如让它们自生自灭,什么都不用插手。

容易看出,如果没有必要的外部环境,无论你怎么倡导创业和创新,都出不了“苹果”、“谷歌”这样的创新型企业。不但因为这样的公司字号你不可能办到工商注册(美国苹果公司的注册名是Apple Inc),更在于它们最初的经营地点都在车库里。即使你创业了,也是“非法经营”;即使你拿到了营业执照,在各种资质认证方面也会困难重重。要知道,无论是印名片、开餐厅、做猎头中介、开网店,都是要有资质审查的。

还有发票。人人都知道,你在商店里买了一样东西,不是对方给你一项任何凭证都可以入账报销,必须得有从税务部门发放的正式“发票”才行。这种繁琐而畸形的发票系统可谓是中国独创,在全球都看不到。于是在许多大企业,甚至有人就负责整天从早到晚地开发票;即使不是专职的,也会看到有许多人整天埋头在那里开发票,甚至还出现了“专门买卖发票”的不法分子。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强迫企业增加成本、降低效率。尤其是,控制税务漏洞本该是税务部门的事,可现在各家企业都被告知要购买“税控机”,而不是按理说的那样每家企业在领发票时就可以免费领到一台这样的税控机,这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还有公司倒闭。过来人都知道,如果你要按照正常手续去关闭一家企业,碰到的各种各样的规定比正常开办一家企业还要多,这就是为什么许多老板采取“逃跑主义”一走了之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每年的年检,包括工商、税务、质监、财政、建设、文化、统计、外汇管理、社会保险、公积金、银行以及所有拥有签发资质证明的机构都要过堂一遍,顺便还要检查个人资质、上岗证、培训等,这就更加促使这些经营不善、准备关门的企业,趁这些年检还没来就关门大吉了。

所有这些困难,或许是当初满怀理想自主创业的学子万万想不到的。所以,当有人保证你的自主创业可以减免多少税金、房租甚至让你免费搬进新建的创业大楼时,你的头脑一定要冷静。与美国相比,我们的硬件环境并不比他们差,甚至比他们要好得多,至少没有人在地下车库里搞创业(当然也不允许);真正相差的是软件,即软实力。

最后看看加拿大。据世界银行《2010年企业经营商业环境报告》披露,在加拿大成立一家公司只要1个程序、5天时间,而在中国内地则需要14个程序、38天,在香港是3个程序、6天。不用说,创业需要**和冲动,尤其是大学生创业,这种**和冲动来得更快、去得也更快。当他们的创业冲动和准备在走完了14个程序、38天后,有太多的人就已经进入了“创业冷静期”,什么都不想干了。[3]

还是那句话,每个人是不是适合创业不用别人鼓动,自己最清楚。当你觉得创业比做其他事情都好时,是一定会主动选择创业的。

案例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大学生创业不会因为大学生缺乏经验就降低要求,凡是企业都有自身运作规律,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缺少哪个环节都不行。

国内知名IT人士卢松松,2006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他在大学期间就建过一个论坛、一个网站,并且小有名气,曾经获得过“大学生科技活动节二等奖”,从此一发不可收,走上了网站建设道路。

硕士毕业后,卢松松先后设计过大大小小几百家网站,2007年和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北京合办了一家科技公司,主要提供网站建设、空间域名等服务。后来由于和合伙人之间存在诸多分歧,不得不离开。

在他看来,大学生的创业难主要体现在软件而不是硬件上。因为任何硬件都可以买到,只有软件是买不到的,并且决定着企业生死存亡。

他说,他的合伙人18岁那年带着梦想千里北上,找到李开复老师指点一二,而当时李开复正忙于创建他的创新工场,所以只接待了他三分钟。然后,合伙人就南下广州进行市场调研,回来后广发英雄帖。就这样,他们几个志同道合的人走到一起,创办了一个项目,专门做数码3C的优惠信息。

一开始,各自的规划和分工非常明确,前端、后台、美工、数据库、市场营销等各司其职。可是随着项目的推进,以下四大问题就逐渐暴露出来了:

一是操作系统问题。以前他们都做过WEB项目,但真正做互联网并负责运营维护,还是没什么经验。由于他们的项目选择的是.net开发,只能选择Windows环境,所以半年之后才发现很难受,因为这个环境不适合用来做服务器,后来反复调整、改进,耗费了许多维护时间。

二是前端人员的偏执。他们的前端人员是著名牛人,对使用什么样的系统有着强烈的个人偏好。可是这样一来,如果把这种偏见带到开发中去,就会产生严重后果。例如他们的页面居然不兼容占市场份额40%的IE6,这对任何一个互联网WEB项目来说都是不可思议的。于是为了纠正这种偏差,又投入不少气力,结果把这个前端人员也给气走了。

三是人员更替频繁。由于创业初期投入不多,所以所有人员都没有报酬,只是承诺股权分配。可是股权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新进人员一股新鲜劲过后就会开始思考自己究竟值不值得在这里干,所以人员进出频繁。尤其是前端总是在不停地换,两年间居然先后换了五个人。

四是运营推广不力。软件开发战线拖得太长,常常是在刚刚完成第一版、还没来得及大规模推广的背景下,又冒出了新点子,所以不得不考虑改版、实施第二版计划。这样,做出来的产品总是得不到市场的有效反馈,几次过后连内部人都被搞得头晕了。

就这样,这个项目最初有五个发起人,后来一个个陆续离开,只剩下他和另一个人,2012年6月那个人也离开了,所以只能注销公司。[4]

题外话:大学生自主创业,几个合伙人一开始总会强调“人人平等”,可是殊不知“人人平等”也就意味着“各抒己见”。当各种意见不能统一时,也就表明离散伙不远了。

1 魏皓奋:《大学生创业,如何突破五大瓶颈》,载《今日早报》,2011年11月17日。

2 查立:《创业之困》,载《投资界》,2011年3月15日。

3 苏文洋:《大学生创业难“卡”在哪里》,载《北京晚报》,2010年7月2日。

4 卢松松:《一个失败创业者的告白》,中国广播网,2012年7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