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策】(1 / 1)

和谐经济 严行方 2708 字 3个月前

2003年,国务院召开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座谈会,指出,要把振兴东北摆在突出位置。从此,被媒体称为“新辽沈战役”的振兴东北经济计划拉开了序幕。

随着这个计划正式启动,东北地区将有望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的又一个重点经济增长区,为促进我国经济和谐、社会和谐作出巨大贡献。

振兴东北,主要可以从以下4方面入手:

解放思想,振兴要有创新思维

振兴东北,首先要的是解放思想,有创新思维。

正如温家宝总理2003年8月3日在长春主持召开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座谈会上的讲话:“加快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最重要的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做到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工作要有新举措。”

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转变思想观念,增强竞争意识

东北地区具有全面实现工业化和率先实现现代化的物质技术、科学技术等基础条件,不能把希望完全寄托在中央政府的财政援助政策上。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主要不是条件问题,而是体制、机制、人的思想观念问题,是如何摆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克服畏难情绪、树立必胜信心、增强竞争意识的问题。

调整所有制结构,壮大民营经济

东北地区壮大民营经济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调整所有制结构,更是为了首先解决就业问题。一方面,要积极依靠政府提供宽松、规范、一视同仁的政策环境发展民营经济;另一方面,要推进、规范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救活国有企业。与此同时,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不断深化改革,继续扩大开放

要以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结构调整、促进企业改组改造,着力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消除经济发展和调整改革的体制障碍,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机制。通过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拓展发展空间。

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正确发挥政府作用

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结构调整、技术改造、企业重组,都要主要依靠市场来决策。正确发挥政府作用,主要是由政府制定规划和政策,营造投资、创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扶持为辅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主要应当依靠并充分发挥广大企业和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自身优势,挖掘内部潜力、激发内在活力。国家只能在政策、资金等方面进行必要扶持,这种扶持同样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讲求效益。

立足现有基础,发挥比较优势

要着眼于加快科技创新和进步,充分发挥人才智力作用,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坚持少上新项目、少铺新摊子,在改组、改造现有企业上下大功夫。注重整合现有资源,提高各种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

发挥固有优势,加快结构调整

东北地区具有全国大多数地区发展经济难以企及的条件,完整的重工业体系和配套能力,石油开采、石油化工、钢铁和有色金属冶炼、汽车和飞机制造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工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关键是要优化重工业产品结构,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求实效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任务,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求实效。要搞好总体规划、综合治理;要区别轻重缓急、分步实施;既要增强紧迫感、积极进取,又要从长计议、量力而行。

产权流动,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是一个系统工程,目前最大的阻碍是国有企业问题——更明确地说,问题在国有企业身上,根子却是民营企业比重过低。破除这个阻碍的突破口,就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大力提高民营经济比重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关键是要培育适合民营经济生长的环境。

民营经济比重提高了,不仅能在税收、就业等方面发挥作用,还能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空间和经验。

培育民营经济合适的生长环境,目前的最大困扰是融资难,所以,要把启动民间资本、拓宽投融资渠道放在突出位置。

加速国有企业产权流动

据世界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高级私营部门发展专家高伟彦介绍,世界银行曾经在中国23个城市调查了3500家企业,其中包括东北地区的4个城市。

调查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的投资环境不如其他城市,主要是受国有企业连续亏损的影响。东北地区国有企业的“不良资产”(销售不出去的存货和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越来越多,说明国有资本在不断流失。因此,加速国有企业的所有权转移、重组或停业清理,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1。

而这一点,显然已经引起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2005年,哈尔滨市加快国有、集体企业改革的战略部署及相关政策,极大地推进了该市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

统计资料表明,2005年1~9月,该市有44户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造,共盘活国有资产14亿元,15000名国有企业职工身份置换为民营企业员工 2。

引进外资,努力培育投资环境

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弗朗索瓦·布吉尼翁,在回答东北地区政府官员“什么是吸引外商投资最重要的因素”提问时,态度鲜明地回答道:“第一是投资环境,第二是投资环境,第三还是投资环境。” 3

世界银行集团私营发展部门驻中国地区项目协调官员约瑟夫·巴特德,在谈及政府作用时认为,经济全球化已是世界经济发展大势所趋,一个国家的开放程度日益成为影响其经济增长水平的重要因素。包括东北地区在内的中国各级政府,应该改变过去干预企业微观经营管理过多、过细的做法,把培育投资环境作为政府重要职责。

投资环境改善了,外资自然会源源不断而来。2004年1~3月,沈阳市直接利用外资3.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9%。从外商项目调入资金规模看,调入资金1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有69家、总额超过3亿美元,投资者主要来自韩国、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18个国家和地区,投资领域主要是房地产、批发零售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其中60%的投资分布在第三产业。

该市外经贸局官员兴奋地说:“国家的东北振兴战略正使沈阳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现在我们愁的不是招不到项目,而是众多项目该选择哪一个。” 4

明确目标,步骤要稳措施要实

振兴东北关键要有明确目标、具体措施、扎实行动,这样才能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中共中央、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重大战略提出后,东北3省分别根据自己的省情,由省委、省政府报省人大审议通过、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制定并颁布了各自的“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为这一重大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保障。

辽宁省是东北地区乃至全国老工业基地的典型代表和历史缩影,辽宁省振兴规划的主要目标和实施步骤分别是 5:

实现总体目标的6个标志

实现振兴辽宁规划总体目标,主要有以下6大标志:①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②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③构筑开放型经济体系;④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⑤经济实力显著增强;⑥人民群众生活的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

从具体指标看,到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要预期达到11800亿元(按2002年价格),年平均增长10%以上;人均GDP预期达到27000元(约3250美元);外商直接投资年均预期增长12%以上,出口总额年均预期增长10.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预期增长11%;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预期增长15%;地方财政收入年均预期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预期达到12500元和5500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初步实现辽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

实现总体目标的具体措施

实现上述振兴规划,主要通过以下6大具体措施来加以保障:

①是充分利用全省现有港口条件和优势,建设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具体包括:

优化港口资源配置,全面加强航运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软硬环境建设,全面提升城市服务功能;

依托港口条件,大力发展临港产业。

②是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建设我国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具体包括:

加速发展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并且保持国内领先地位;

大力发展基础设备与成套装备制造业,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和成套水平;

巩固和壮大军事装备制造业,构筑先进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

③是做大做强石化、冶金、建材等优势产业,建设国家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具体包括:

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石化生产基地;

建设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中国北方精品钢材生产基地;

建设有色金属及其合金生产基地;

建设以化学建材为重点的新型建材基地。

④是积极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使其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具体包括:

重点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大力发展特色高新技术产业;

加快推进产业链建设,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实施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重点突破;

加强高新区特色建设。

⑤是发展现代农业,壮大农产品加工业。具体包括:

构建5大农业产业区;

建成沈阳—大连、葫芦岛—铁岭、丹东—大连3条绿色高效农业产业带;

建设以7大产业体系为重点的国家重要农产品加工基地。

⑥是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服务业结构。具体包括: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

积极发展交通运输、商贸、旅游、社区服务等劳动密集型行业;

稳步发展金融业;

大力发展房地产业;

着力推动文化、教育、体育等领域产业化进程。

夯实基础,培育市场经济环境

众所周知,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重大战略提出已经3年了。可是很少有人知道,20多年前就有了这样的提法。在这20多年间,虽然也采取一些措施,可是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不但出现了一些新问题,而且,老问题还在不断堆积。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局面,关键是没能很好地营造出市场经济的微观环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整改革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课题组”负责人之一刘世锦认为,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实际上是旧话重提,要取得预期效果,必须有新思路、新战略,最重要的是要有市场经济微观环境 6。

从全国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十分迅速,但区域之间的差异较大。总体上有这样一个规律:经济增长的业绩与微观基础有相当强的关联性。那些经济发展较快、效益较好、活力较旺的地区,基本上都是市场经济微观基础较好的地区。这些地区的非国有经济比较活跃,经济上处于主导地位。国有经济虽然也有一定比重,但往往已经得到较好改造,基本上处于与非国有经济融合的混合所有制形态。相反,在传统的国有经济比较集中的地区,经济活力不强、经济增长速度较慢。

由于历史原因,东北地区的国有经济比重较大。到2001年末,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的国有经济比重,分别高达78.2%、86.2%、87.2%,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3.3、21.3、22.3个百分点 7。如果这种局面不改变,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没有实质性变化,要谈振兴东北就比较困难。也就是说,东北振兴如果想要有实质性突破,就必须从微观主体改造入手,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微观基础。

建立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主要途径有两条:一是解决国有企业的现有问题;二是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发展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相互融合的混合经济。这一点上面已经提到。

建立市场经济微观基础,与迫切需要解决国有企业问题两者并不矛盾。

大体上说,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增加对国有企业的投入,比较容易看到成效;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国有企业缺的不再是钱,而是新的体制和机制。如果体制和机制不改变,即使国家再有更多投入,也无法解决问题;相反还会造成新的包袱,出现“面多加水、水多加面”的尴尬境地。

那么,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那些国有企业,过去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现在应该不应该得到国家的支持呢?回答是肯定的,但必须明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投入,只能用于解决国有企业的历史包袱、支付改革成本、为国有企业改制创造条件上;至于企业下一步发展所需资金,应当完全通过引入新的投资者、通过金融市场解决。

也就是说,政府花钱买机制,企业发展所需资金必须靠市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营造出市场经济的微观环境来。

而一旦营造出市场经济微观环境,振兴东北就大有希望。

看一看资源条件并不好的浙江省吧,那里的经济发展很有活力,就是因为这一点。有了好的市场经济环境,所有生产要素都可以从全国乃至全球向这里源源不断地流入,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和谐。

1 杨成军、徐扬:《民营经济:“东北振兴”突破口》,2003年12月5日国际金融报。

2 王培云、张鸣霄:《哈尔滨市:民企参与国企改革盘活国有资产14亿元》,2005年10月21日大连日报。

3 杨成军、徐扬:《民营经济:“东北振兴”突破口》,2003年12月5日国际金融报。

4 李明欣、刘晓菲:《“东北振兴”战略引发“外资潮”奔入沈阳》,2004年4月20日中国新闻社。

5 《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2005年1月19日辽宁日报。

6 李慧莲:《振兴东北:解决老问题需要新战略》,2003年12月1日中国经济时报。

7 同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