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1 / 1)

和谐经济 严行方 3296 字 3个月前

富裕,本是一个人人喜欢的名词。可是,如果在一部分人富裕的同时,另一部分人相对贫困或绝对贫困,就不是一件好事。不但会引发社会矛盾,让富人缺乏安全感,而且根本谈不上社会和谐。

富人,民间俗称“有钱人”,官方称为“高收入人群”。2000年7月,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以国家权威机构的名义,在我国进行了第一次高收入专项调查。该调查从北京、上海、天津等10个城市的9956户城市高收入家庭中,第一次确定高收入群体的标准是:户均年收入3万元以上,拥有商品房或私人汽车中的一项 1。

马克思早在《资本论》中指出,在资本参与运作的体制里,两极分化越来越大。社会进步了,可是穷人更穷、富人更富。就在打工者为讨回自己一年的血汗钱孤立无援时,他的老板正在赌城一掷万金;穷人穷得讨不起老婆,富人却在那里夸夸其谈自己有多少个“小蜜”!

和谐社会应当有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用以协调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这是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可我们目前面临的局势是,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持续扩大,严重影响到社会和谐和社会稳定,影响到经济的稳定、持续、协调发展。

目前我国的贫富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4方面:

贫富差别,不和谐现象很突出

贫富差距,首先表现在穷人和富人在占有社会财富多寡的巨大差别上。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个人、社会团体还是地区,对“市场资源”的占有程度,决定了他对社会财富的占有程度。对市场资源的占有程度越大,表明他占有的社会财富越多,而这与他创造了多少社会财富无关。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富裕程度与他对社会所作出的贡献大小无关。对于某个富豪来说,他的子女坐吃山空,都比辛劳一生的人生活好上100倍。

但显而易见,如果占有市场资源过多、创造社会财富较少,两者之间的反差太大或太小,都会使得这个社会充满矛盾、不和谐。前者表现为贫富差距悬殊,后者表现为平均主义。

理想的社会状态是,一个人创造社会财富的多少,应当与其获得社会财富的程度成正比。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减少对市场的过多干预、管制、垄断、占有,使得市场利润均衡化,大家都有财富机会。

国际上,通常用基尼系数来描述收入分配差距大小。基尼系数为0,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平均;基尼系数为1,表示绝对不平均。在这个区间中,数值越小,社会收入分配就越趋于平均;数值越大,表明社会收入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

研究表明,我国1978年的基尼系数是0.16,几乎是当时全世界最低的;1988年是0.38;1994年是0.43;1995年是0.45;2001年是0.447 2;2004年是0.465 3(一说是0.53或0.54 4);2005年是0.47 5。

从上可见,我国基尼系数已经连续多年超过国际警戒标准(0.4),超过了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这表明,一方面,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必须赶快把基尼系数拉回到0.3~0.4的合理范围;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0.4的基尼系数警戒线标准在我国可能偏低,但社会动**的危险依然存在。

例如,近些年一些省份频频爆发的农民聚众事件,实际上就是社会震**的表现。社会学调查表明,近年来我国社会满意程度普遍下降。中国社会科学院在课题抽样调查中发现,相当一部分人没有明显的乐观情绪,20%的人持悲观态度。2003年全国城镇居民中,对生活不满者有1亿~2亿人,占城镇人口总数的22%~45%;非常不满的有3000万人。在农村,对生活不满的人比例更高 6。

2000年国家统计局对我国4万个城镇居民家庭收入情况调查显示,其中20%的高收入者拥有42.5%的财富。

2004年的调查表明,城镇居民高收入组的收入增长,明显快于低收入组;最富有的10%家庭与最贫穷的10%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超过8倍。前者的家庭财产总额占城镇居民全部财产比重的50%,而后者只占1%。60%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不到平均水平,社会财富越来越呈现出向少数人转移的态势。

我国2001年最穷的1/5人口,占总消费的4.7%;最富的1/5人口,占总消费50.0%,贫富比差高达10.7∶l。而美国2000年的基尼系数为0.408,最穷的1/5人口占总消费的5.4%,最富的1/5人口占总消费45.8%,贫富比差为8.4∶1 7。这表明,我国的贫富差距已经大大高于万恶的资本主义国家!

比这更直观的是,本案例中的几例针对富人及其子弟的绑架案。

由于贫富差距导致社会矛盾尖锐,2004年我国发生了近4000起矛头直指富人阶层的绑架案。以至于2005年初,泰康人寿武汉分公司推出了最低保额100万元、最高保额1000万元的综合寿险(业内称之为“富人险”),主要销售对象就是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企业高层、私营企业老板等 8。

从法院部门接待的群众信访看,1978~1982年4年间,全国法院共接待民事群众来信来访不到9万人(件)次;而在1998~2002年4年间,接待群众来信来访4224万人(件)次,上升了近500倍。这表明,在社会结构的微观层面,已经蕴藏和积压着大量的人际矛盾和社会矛盾,这是一种社会基础不和谐、不稳定信号 9。

除了武汉的“富人险”以外,某保险公司还推出了专门为高端客户量身定做的“绑架险”。一年交费3392元,如果被保险人遭遇绑架撕票,其家属最高可得130万元左右的赔偿。

然而,这样的“绑架险”真的会给富人们带来安全保障吗?

北京大学教授夏学銮认为,绑架富人案现象增多,从社会学角度看,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有很大关系:“犯罪者中有一部分被称作‘绝对剥夺的人’,他们失去土地、失去工作,生活过不下去才去铤而走险的,而不是所谓的‘仇富心理’。” 10

在国际上,1999年联合国开发署的一份调查报告表明:“200名最富有的人的资产,超过世界总人口41%的人的收入总和。过去4年,这200名富翁身家增加了2倍,超过1万亿美元,相反地,每日依然入息少于1美元的穷人仍维持13亿人。”

城乡差别,农民是这样贫困的

除了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别以外,城乡之间的贫富差别也很悬殊。

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1984年为1.71∶1,2003年达到3.23∶1。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其中还包括农民的食物在内。如果仅仅考虑货币收入,两者之间的差距将超过4∶1;如果再把城市居民在社会福利方面的因素考虑在内,两者差距将超过6∶1。

可以说,城乡差别自古以来就有,可是并不像今天这样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8个方面 11:

一是价格剪刀差。从1952年到1978年,我国工业总产值增长11.3%,而农业总产值只有增长3.2%,原因在于当时以行政命令的方式产生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强制性地以农业支持工业、以农村支持城市发展。此后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城市工业产品价格几次猛涨,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

二是二元结构。强制划分城乡户籍,限制劳动力自由流动,农民无法享受城市居民的社会福利、医疗保险、优质教育、特殊补贴,城乡经济泾渭分明,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在城市,月收入低于一定标准可以享受困难补助。例如湖南省的失业保险金发放标准是每月368元(2004年8月1日起执行),相当于全年4416元。可是在农村,农民收入只要全年达到625元,只相当于城市失业标准的1/7就算脱离了“贫困”!这又怎么让同是共和国公民的农民心理平衡呢?而即使根据这样的低标准,目前还有2610万农民没有脱贫。

三是权力寻租。经济转折过程中,各种各样的权力寻租既影响国民经济初次分配,又干扰再分配,尤其对农村和农民极其不利。

贫困,使得农民的消费份额逐年下降。1978年,农民占全国总人口87%,占社会消费总额的67.6%;到了2003年,农民占全国总人口70.8%,只占社会消费总额的35.1%,消费比重下降了62.8%!

四是政策倾斜。1984年以后,我国改革重心向城市倾斜、向沿海地区倾斜,更加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和地区发展差距。

五是税收不足。我国国税占GDP的比重只有11.4%,相当于发展中国家这个比重的1/2、美国和欧洲等国家的1/3~1/4。国税不足,政府就缺乏调节再分配能力,无法以工补农。

六是公共投入不足。2002年我国社会保险福利只占GDP的3%,公共教育占2.9%,卫生保健占2%,三项合计也只有7.9% 12,与美国的17.2%、法国的29.5%简直无法相比。公共投入偏低,是农村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

例如,全国公共教育投入的77%集中在城市,公共医疗卫生投入的80%以上集中在城市,城乡社会保障覆盖比例为22∶l。以至于世界卫生组织将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排在191个成员国的第188位!更不用说,这些年的“圈地运动”使得4000多万农民处于无地、无业、无失业保障的困境。

七是投入顺序颠倒。我国农村基本民生投入严重不足,可是城市里的豪华政绩工程比比皆是,全国居然有183个城市在建设“国际大都市”,仅仅每年公务用车就要耗费3000亿元。

八是财政收支比重逆转。2004年,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的58%,中央财政支出却只占全国的28.4%。这表明,全国财政收入向上集中,而支出在向下集中。财政收支比重逆转,是全国2/3乡镇财政负债运转的重要原因。

由于上述原因,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农民种地收支相抵已经所剩无几。再加上种子、化肥、农药不断涨价,假冒伪劣产品盛行,苛捐杂税数不胜数,田地抛荒、进城打工几乎就是唯一出路。

地区差别,财政收入差异悬殊

地区之间的贫富差别,主要表现为沿海和内地、南方和北方、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悬殊。关于这一点,本书后面还将分章探讨它们的和谐发展问题。

地区差别客观存在

统计资料表明,2003年我国城镇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为上海,达14867.49元,浙江为13179.53元、广东为12380.43元,而最低的为宁夏6530.48元、贵州6569.23元、甘肃6657.24元。

地区差别的存在,主要原因在于财政方面出了问题。财政问题是我国改革开放28年来出现的5大突出问题之一。

以最近一次1994年开始的财政改革为例,不公平问题就很突出。

1994年时,我国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就已经非常大了。地方政府拥有财权,富裕的地方可以自行投资,贫困的地方则没有这个财力,所以显得落后。当时在制定政策时,许多学者提出建议,要求中央政府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以改善这种情况。

这个建议得到了中央采纳,可是实行效果并不好。10年之后的今天,省与省之间的人均财政支出差别比当时更大。1994年最穷的省和最富的省,人均财政支出相差11倍,可是仅仅到1999年就扩大到了19倍。

为什么会这样?关键是我国地方政府财政中的预算外财政比重太大,导致各地财政收入差异悬殊。

以2004年为例。当年我国财政收入25千亿元人民币,其中中央财政9千亿,地方财政16千亿。地方财政除了这16千亿之外,还有8千亿元的预算外资金。

1994年财税改革的目的,本来是为了把预算外财政(当时是2千亿元)逐步纳入预算内统盘考虑,直到1996、1997年还在为此努力,结果没想到,随着1999年开始各地大卖土地,预算外财政急剧膨胀,成了地方政府的一块主要收入。

这样一来好了,越是富裕的地方地价越高,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就这样被大大拉开了。

地区差别并非一无是处

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是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之一,并非一无是处。事实证明,一个产业的发展能够引起其它产业的发展,一个地区的发展能够带动其它地区的发展。正确理解这一点,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地区差别存在的必然性,正确把握经济和谐。

正如美国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艾伯特·赫西曼所说:“发展是一种不平衡的连锁演变过程。”“从我们的观点看,导致偏离平衡的结果恰恰是发展的理想格局。因为这种结果的每一连续发展都是由过去的不平衡引起的,并且转而引起不平衡,要求进一步的发展。”

地区差别应当控制在适当范围内

现在的问题是,经济发展不平衡有其一定合理性,但绝不是这种不平衡越大越好。正确做法是,应当把它控制在适当范围内。

因为这种不平衡发展会发生一系列马太效应,即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下一步的发展机会越多;越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下一步的发展机会越少。

看看我们的周围,西部大开发的国家政策已经实施好些年,可是我们看到的更多的还是孔雀东南飞,包括人才和资金流向。道理很简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资源都在看不见的手的诱导之下,集中流向回报率最高的地方。

这正是我国强调地区之间统筹发展、和谐发展要解决的问题。

贫富之间,中产阶级正在形成

贫富之间有差距,连接这个差距的是且应是中产阶级阶层。

一般认为,中产阶级的划分标准,通常应当包括教育、财富、成长环境、家族关系、社会圈子等方面,不只局限于收入一个因素。这些因素虽然不是互为依赖,但相互之间都有联系。

我国某大学主持的相关研究认为,目前我国中产阶级阶层占社会总人口的11.9%。从职业来看,主要是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党政机关公务员、企业技术人员、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陆学艺认为,如果按照目前我国中产阶级人数每年递增1%的速度计算,20年内我国中产阶级人数就会达到总就业人员的40%。可以预期,我国将在2020年前后形成中产型社会结构。

中产型社会的形成,不仅涉及到统计学上的人数比例问题,而且还会对社会各层面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对于我国正在致力建设的和谐社会、和谐经济会形成一个潜在推动力。

政治经济学认为,拥有一个较大的中产阶级对社会是有益的。足够比例的中产阶级,会持续稳定地影响社会。因为他们既不是潜在可能爆发革命的低下阶层,也不属于易有专制倾向的上流阶层。

不过从现在来看,我国的中产阶级还处于形成阶段。一个主要标志是,国外的中产阶级成员有自己独立的交往圈,堂堂正正做人,安全相对有保障;而我国的中产阶级交际范围很杂,只能夹着尾巴做人。因为他们的财富可能来路不正,安全相对没保障。

调查资料表明,目前我国共有亿万富翁1000人,百万富翁300万人。在这些富有人群中,更多的人选择的是不露声色做普通人。

一位在美国华尔街工作的中国留学生说,他父亲在杭州房地产界颇有名气,但住得简单、穿着普通。走在大街上,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即使周围的邻居也很少知道他是有钱的老板。

一位经营外贸鞋业的温州商人说:“财富容易引起注意,所以我不愿露家底,那样只会给自己带来更多麻烦。”

许多民营企业巨头拒绝参加“胡润百富榜”评选,已是公开事实。

关于中产阶级在我国的形成、发展、前途,以及中产阶级在和谐经济中的作为和作用,请参见本丛书之一《中产阶级》。

1 经过这几年发展,虽然国家权威机构没有再推出新的标准,但显而易见,这个标准偏低了。于是,各地又纷纷出台了“地方标准”,如沈阳市的标准就是年薪12万~15万元以上。

2 联合国2004年HDI报告。

3 中国社会科学院2005年社会蓝皮书报告。

4 中国人民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联合调查结果,2004年8月17日光明日报。

5 中国社会科学院2005年社会蓝皮书报告。

6 罗来武:《以“和谐”统领江西经济社会发展》,2005年5月13日江西师范大学网。

7 联合国2004年HDI报告。

8 《贫富差距致矛盾尖锐,四千绑架案直指富人阶层》,2005年2月23日法制晚报。

9 罗来武:《以“和谐”统领江西经济社会发展》,2005年5月13日江西师范大学网。

10 《贫富差距致矛盾尖锐,四千绑架案直指富人阶层》,2005年2月23日法制晚报。

11 瞿世镜:《合理分配:建构和谐社会经济基础》,2005年3月社科信息交流。

12 中国社会科学院2005年社会蓝皮书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