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商业投资(1 / 1)

从中产到富豪 严行方 2672 字 3个月前

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办法(2017)》规定,小型商业企业中的批发业要同时满足以下两项条件:一是从业人员5人以上(20人以下),二是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零售业同时满足以下两项条件:一是从业人员10人以上(50人以下),二是年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上述条件中只要有一项达不到的,就为微型企业。

从规模和类型看,小型商业投资都是适合普通个人或家庭运作的项目。从投入资金看,规模从几千元、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一般不包括几百万元、几千万元的大项目。

绝大多数投资者都不具备雄厚的资金实力去投资大项目,一开始只能停留在小打小闹甚至白手起家阶段,但他们同样有用闲散资金投资的愿望和能力,并且这种愿望还非常强烈。至于投资能力,则可以在实践中得到培养和锻炼;投资业绩,也同样可以令人瞩目而至辉煌。只不过这样的小型商业投资还是有许多需要注意的地方,不能因为投资额小就掉以轻心。道理很简单: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三大定律

小型商业投资必须遵守以下三条定律:

一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有人说“现在的生意很难做”,其实这句话不仅适用于“现在”,同样也适用于“过去”和“将来”。但有一条原则不变,这就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只要遵守这条定律,生意就不难做。只要有人类,就永远需要服务和提供服务,就永远存在着商业机会。

这主要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要建立一套快速、稳定的商业服务系统;其次是针对现代人工作忙、生活节奏快的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最后是细化市场,针对特定的某一类或几类人群提供服务。顺便提一句,只要你有心,可以说所有人的钱都能赚,例如针对男人销售品牌服装、烟、酒,针对女人销售所有流行的东西,针对小孩销售他们爱不释手的玩具,针对中老年人销售养生保健品……这方面的市场可以说无比广阔。

二是容器越大,容量才能越大。

小型商业投资非常注重地理位置的选择,一般首选商业中心区域,次选低一级的商业中心或副中心。在此前提下,店面租金高低反而是次要的。因为房租归根结蒂是一种成本或费用,是一种获得回报的垫资。如果能带来更多收入,这种成本或费用就是值得的,否则就会形成真正的费用。这里请记住商铺投资最基本的三条黄金法则:人气、位置、供求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商品销售的市场都是无限的,关键是要把这个容器做大。容器大了,容量才大。当然,这也并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三是把不能变成可能、把偶然变成必然。

小型商业投资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调查消费者需求,然后设法满足他们的需求,这样就不愁没有生意做;但更重要的是创造需求,把不能变成可能、把偶然变成必然,从而远离价格厮杀,获取丰厚利润。

把不能变成可能很难通过消费者需求调查得到发现,所以这里更重要的是要去研究消费者未来生活中哪些商品和服务会对他们有“更大的好处”。这就是他们未来的消费需求。即使现在还没有这种需求,但以后只要一看到这种商品和服务,就会因为对自己有利而立刻产生需求。这样做,最有助于领先于他人占领市场先机,即使将来不能独占市场,也能在该市场普及开来之前先赚个盆满钵满。

商业模式

商业投资行为源于原始社会的物物交换,所以它的盈利模式只能是“购—销—调—存—赚”,即通过商品(服务)的购进、销售、调拨、存贮,最终实现赚钱的目的。

不用说,只有当销售价格超过购进成本,并且在扣除了费用、税金后还有剩余,才可能产生盈利。否则,如果某种商业行为只是为了提供运营商业的基本资金,就只能称这种行为是非盈利性的,如红十字会、各种基金会的运作等。

商业投资收益(商业利润)主要来源于以下几方面:

一是商业利润是产业利润的一种让渡。

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商业利润属于生产领域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商业领域是不会创造价值的(但会实现价值),从本质上看,商业利润只是产业利润的一种让渡。

不过近年来也有一种对此持怀疑态度的观点认为,商业领域中的员工同样要付出劳动,所以同样会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例如商业领域中的包装、保管、运输等劳动,就可以看作是生产领域在流通领域的一种继续,所以也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而商品买卖、会计核算等劳动,则能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

从根本上看,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并没有过时。因为归根到底,商业利润的实质仍然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换句话说,商业利润是商业资本和产业资本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协同”结果。在这里,总体上看,剩余价值是生产领域的产业工人创造的、是商业领域的员工加以实现的。

明白了这一点就知道,采购商品时的价格越低越好,而不要把希望寄托在抬高今后的销售价格上。进货价格越低,表明这种商品在生产领域让渡给你的剩余价值部分越多,你将来的盈利就可能越丰厚。

二是销售价格必须超过购买成本。

销售价格必须超过购买成本,才谈得上有商业利润。这时候,这种商业利润在数额上就等于销售价格减去购买价格、流通费用和税金。

商业利润的这种计算方法很容易产生一种错觉,那就是销售价格是在购买价格基础上增加一定百分比得到的。不用说,按照马克思的价值规律理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究其原因在于,这只不过反映了生产领域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价格在流通领域中的一种转化形式。也就是说,商业领域的购进价格(出厂价)本来就不能反映这种商品的生产价值,反映其生产价值的是该商品的最终销售价格。

也就是说,商品的销售价格必须超过购买成本,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表明你从生产领域让渡到了一部分剩余价值。否则,不是表明你没有得到这部分应该得到的让渡,就是表明你无法实现这部分价值和剩余价值。

三是商业利润是在商业领域实现的。

商业利润虽然是生产领域剩余价值的一种让渡,但归根到底还是要在商业领域才能得到实现。

这就是为什么同样的商业企业,以同样的进货价格采购、经营商品,最终仍然有赚有亏的原因。因为它们中有的能把这部分商业利润转化过来,变成自己(本企业)的利润;而有的则无法进行这种转化(无法销售变现),最终只能造成损失。

明白了这个道理,就知道为什么要采购适销对路的商品、为什么要尽力减少库存了。原因很简单:销售是硬道理,只有销售才能变现。

四是商业利润在加速资本周转中得到提高。

商业资本的周转形式很特殊,那就是首先从货币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然后再从商品资本转变为货币资本。从中容易看出,它并不包括生产资本在内。

从货币资本转变为商品资本,在普通人眼里就是用钱去进了货;然后再转变为货币资本,就是这些商品已经卖出去了,变成了钱。当然,这种商品销售所得到的货币资本,从数量上看要比原来大。因为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贱买贵卖所得到的差价,这就是商业毛利。由于其中不包括生产资本,所以它不会产生剩余价值,不直接影响社会平均利润率。

商业利润是能够在商业资本的加速周转中得到提高的。剩余价值理论认为,随着资本周转的加快,一定量的利润会被分配到更多的商品上,这样单个商品分配到的流通费用和商业利润份额就会变少,从而有利于降低商品销售价格,最终通过薄利多销赚取更多利润。

这样说比较枯燥,但可以通过一个例子来看得一清二楚。例如,同样是100万元的流动资金,如果在A店能实现年销售额1000万元,在B店只能实现年销售额500万元。在其他条件相同的背景下,这就表明A店会比B店创造出高出一倍的商业利润来,虽然这时候它们的平均利润率、费用率、税率依然是的。

这里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的资金周转速度相差一倍:A店的流动资金年周转速度是1000÷100=10次,B店的流动资金年周转速度是500÷100=5次,从而表现出毛利水平也正好相差一倍。而实际上呢,资金周转快的A店,利润率可能会更高、成本费用率可能会更低。这是因为企业中有许多成本和费用是固定的,与销售额无关。如果销售额大了,这时候的成本费用平均分摊的比例就小,从而有条件降低商品售价,这也是“薄利多销”的真正来历。

所以商业经营中有一条原则叫“勤进快销”,谁也不愿意压货。从普通投资者角度看,销售量大的商业企业价格可能会更低,而他们也更愿意去这种生意好的地方购物;不用说,这样的企业盈利会更多。

适合的是最好的

小型商业投资遍地都是,每个项目都有人投资。虽然这些项目最终结果有赚有赔,但投资者当初在投资时当然都是希望能赚钱的。之所以会造成后来的局面,很重要的一条是该投资项目其实并不适合他自己。所以,项目合适与否最重要。

总体来看,以下几条原则能帮助你找到比较合适的投资项目。

一是大型不如小型。

意思是说,大型商业投资不如小型商业投资赚钱快。大型商业投资的投入大、经营管理水平要求高,一旦投资成功获利非常丰厚,但这并不是普通投资者能够胜任的。所以,如果你没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又缺乏在大型商业企业中高层以上岗位上的管理经验,那么还是老老实实从小型商业投资做起更合适。

这些小型商业投资的资金需求少,技术难度系数低(许多项目根本谈不上技术含量),但也正因如此更适合普通投资者进入,并且资金回收快、利润稳定。

二是重工业不如轻工业。

意思是说,投资重工业产品销售不如轻工业产品销售赚钱快。所谓重工业是指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生产资料的产业,如采掘工业(煤矿等)、原材料工业(钢铁厂等)、加工工业(水泥厂等);而所谓轻工业是指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生活资料的产业,如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服装厂、饮料厂等)、以工业品为原料的轻工业(日用玻璃制品厂等)。

之所以说投资重工业不如轻工业,是因为重工业产业投资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资金回收慢,一般不是普通投资者甚至拥有巨资的个人投资者能够运作得起来的。无论是流通贸易还是生产加工,经营轻工业产品尤其是日用消费品,都要比前者的投资风险小、进入门槛低,并且在短期内更容易见效。

三是用品不如食品。

意思是说,销售日常生活用品不如销售食品尤其是精致进口食品见效快。日常生活用品是每个人都要用的,食品同样是每天必须的,但这两者之间还是有很大的区别,那就是“民以食为天”——每个人每天都必须吃,只不过是吃得好一点还是差一点、吃这些还是吃那些的区别罢了;而哪怕是最重要的日常生活用品,也并非就不能离开几日。

正因如此,食品销售虽然要受诸如管理部门的监管,但整个食品行业的需求量实在太大,并且政府对这个行业的经营规模、品种、布局、结构都没有其他限制性进入规定,投资额可大可小,经营品种也可以根据当地市场和特定消费对象任意组合,所以从投入资金、经营风险、投资回收期方面看要更胜一筹。

四是男人不如女人。

意思是说,以女人为主要销售对象的项目要比主要以男人为销售对象的投资见效快。古今中外的经验表明,日常生活消费品的采购权一般都掌握在女性手里。而市场调查数据也证实,整个社会购买力中70%以上是女性控制的。不但女性掌握着大部分家庭中的财政大权,并且每个家庭中的“消费大户”都是女人和孩子,家庭中的采购权和消费权基本上掌握在女主人手里。

明白了这一点,也就非常清楚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以女人为主要销售对象比以男人为主要销售对象更容易取得投资成功。

五是大人不如孩子。

意思是说,以孩子为主要销售对象的投资项目要比主要以大人为销售对象的投资见效快。关于这一点,道理同上。尤其是在我国,普通三口之家中的孩子,一个人的生活消费总额往往就要超过父母消费总额之和。这不但因为国人的消费特点是“下倾”,宁愿大人舍不得吃和穿,也要千方百计满足孩子的要求;甚至不是满足他们的要求,而是千方百计要动员他们去消费。所以你能看到,我国儿童市场上的消费品应有尽有,而中老年人要买一件合适的衣服都很难如意。

此外,儿童消费的随意性及容易受广告、情绪、环境影响等特点,也会促使这块市场随意膨胀。这些都决定了儿童用品销售的看好。

六是多元化不如专业化。

意思是说,多元化经营的商业投资不如专业化经营见效快。许多投资者从事商业经营时喜欢搞多元化,以为品种搞得越丰富越好,这样可以兼顾面广量大的消费者。而其实呢,如果没有庞大的资金实力和营业面积,那么专业化经营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关于这一点,从各种各样的专卖店、小商品专业市场的红火中就能看得一清二楚。有些专业市场中的商铺,只经营一两个品种,可是由于经营有特色、销售量又大,能够大大压低进货价格,反而能取得不菲的销售利润。而且,由于进销渠道固定,经营和管理两方面都落得很轻松。

七是做生不如做熟。

意思是说,从事陌生领域的商业投资不如熟悉领域的投资见效快。

陌生领域正因为陌生,所以其中充满许多不确定性。虽然这种不确定性同样意味着商机,但同时也意味着风险。相反,如果选择自己熟悉的行业,尤其是过去从事过的行业来投资,这本身就意味着你已经度过了“摸索期”和“实习期”,因为这个行业有前途才投入的,这样无疑就提高了投资的成功把握。“隔行如隔山”,说的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