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节 人民币汇率没有低估,何谈升值(1 / 1)

国内外看好人民币升值的主要理由是人民币汇率被低估了。所以能够想见的是,如果人民币汇率没有被低估,也就谈不上升值预期了。这种判断是有依据的,并非意气用事。

关于人民币汇率有没有低估,国际上有各种测算方法。总体来看,这些分析模型更多地侧重于贸易流量而不是金融流量,而金融流量显然是比贸易流量更重要的指标,所以这些方法难免会发生偏差。

例如,认为人民币必须继续加速或大幅度升值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均衡汇率”,而用来估算均衡汇率的方法有很多。可是,这些方法最初都是假定初始汇率是合理的(当然实际上并不一定是合理的),在此基础上得到的结论是否正确也就一清二楚了。

更不用说,这些估算方法使用的各种价格指数非常复杂,统计口径各不相同、统计质量千差万别,而对最重要的政治、军事、科技实力、经济结构、文化等因素,由于它们很难量化后进入计算却被“忽略”了。

即使是美国财政部发布的研究报告也承认,估算货币正确价值的方法存在着缺陷。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济学家史蒂文·达纳韦(Steven Dunaway)和李向民(Xiangming Li)通过分析对所谓人民币低估幅度的8种测算方法后得出结论说,这些估算方法得到的结果差异很大。其中高者认为人民币低估幅度接近50%,低者则认为低估幅度为0,具体数字取决于测算方法及使用的假设,从所谓保持低通胀高就业的内部均衡、保持国际收支均衡的外部均衡,以及从保持货币市场、资产市场、商品市场均衡来估算均衡汇率,都有纸上谈兵之嫌。

不用说,一个国家的汇率均衡往往是建立在其它国家汇率不均衡基础之上的。如果要想在保证美国充分就业的人民币和美元均衡汇率基础上谈论人民币汇率被低估问题,那么最终的结果就必然是我国经济的萧条和社会动**[注释1]。

我们都知道,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所以从理论上讲,购买力平价(PPP)才是估算货币对外价值的正确方法。与此同时,货币的对内价值和对外价值是辩证统一的,对内价值体现为国内购买力,对外价值则体现为全球购买力。虽然现在普遍采用购买力平价估算方法,但目前这种方法的最大问题是把货币的对内价值和对外价值混为一谈,从而很难得到真实的货币汇率数据。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A国和B国两个国家完全相同,A国货币的国内购买力是B国的一半,那么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这时候就认为两个国家之间的汇率是A:B=1:2。而现在的问题是,A国货币可以在B国流通,而B国货币却只能在B国流通,那么这时候的实际汇率就变成了A:B=1:1。

当然,实际情况远远不是这么简单,因为购买力平价是统计学上的一个概念,它和其它所有统计数据一样,都会受到抽样误差、测量误差、分级误差的影响,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国内购买力平价必须调整为全球购买力平价才有真正的意义。也就是说,汇率不仅取决于国内购买力,更取决于全球购买力。

由于基础数据的调整,世界银行(WB)在2007年12月把我国的购买力平价从2004年的1.9调整为2005年的3.4[注释2]。但由于这种购买力平价是从国内购买力平价角度出发的,所以世界银行(WB)认为“购买力平价不应用于作为货币价值低估或高估的指标,它们并不能说明汇率‘应该是多少’。”换句话说,应该把它调整为全球购买力平价才能用来全面评估人民币的实际对外价值。

那么,人民币的实际对外价值究竟应该是多少呢?

地球人都知道,我国制造业过去30年来的高速发展是建立在投入品价格扭曲和低估基础之上的,如果把这些投入品价格摆正了,人民币购买力将会大幅度下降,无论是对内价值还是对外价值必将大幅度缩水。

从购买力平价角度看,就是看同样一样东西在美国和我国究竟是谁更便宜谁更贵。经常出国的读者,一出国门就会明显感觉国外的东西要比我国便宜,就连那些标着“Madein China”的东西,国外的价格都要比国内便宜得多。

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人均收入远远高于我们的美国、欧洲国家,也同样出现在人均收入和我们差不多甚至不如我们的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

这就充分表明了这样一个简单道理:如果从购买力平价角度看,人民币应该是贬值而不是升值。

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我国真的把人民币汇率放开了,短期内很可能会升值而不是贬值。究其原因在于现在人民币升值预期已经被炒得热火朝天,放开后它当然就会升值了,但这种升值是不正常的,因为它反映的不是市场调节的结果[注释3]。

根据美国花旗银行的研究资料,我国企业2007年从这种投入品价格扭曲中节约的成本约为3.83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当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5.5%。

而中国科学院的研究表明,我国仅仅经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就已经占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5%了。如果水、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本、环境等各种联动要素的价格乘数是10,那么按照花旗银行15.5%的数据计算,我国目前的物价水平需要上涨155%。有人测算,人民币的国内购买力平价需要贬值66.67%才是真实的对外价值。这样,2007年的人民币全球购买力平价应该在10.53,即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应该贬值到1:10.53[注释4]。

既然如此,为什么国内外会造成人民币没有贬值而需要升值的“错觉”呢?清华大学布鲁金斯公共政策中心主任肖耿认为[注释5],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国工人的工资和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上涨太慢。

他认为,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增长速度超过10%的国家来说,如果通货膨胀率只有1%或2%就太低了;而通货膨胀率太小,就会导致所有压力都集中到人民币升值上来。更不用说,我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指数中还不包括价格上涨幅度最大的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价格。

我国的现实是,一方面,劳动力价格很低、制造业原料成本也很低;另一方面,城市住房的价格却很高,在这种情况下计算出来的通货膨胀率必定是扭曲的。如果要把这些因素也考虑在内,人民币就不但不应该升值而且应该贬值,而前者正是我国的现实。

那么,能不能因为人民币汇率对经常项目失衡具有调整作用,就把它完全放开呢?这也根本不行。

究其原因仍然在于上面所说的,我国存在着许多资源扭曲的情形,从而导致市场也是扭曲的。

例如,我国拥有大量的富余劳动力(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存在着同样的情形),如果这时候让人民币汇率完全市场化,就可能会出现两种后果:一是经济体没有效率,二是巨大财富需要面临重新分配。显而易见的是,这两种情形在目前的我国是并存的。

看到这里读者就容易明白,既然国内外的普遍共识是我国生产要素的价格大幅度被低估了,那么选择人民币升值尤其是一次性大幅度升值,就会进一步阻碍经济结构调整、激化国内矛盾。

反过来说,如果这种人民币升值尤其是大幅度升值是可行的,那么从道理上讲,这时候一次性大幅度提高工人尤其是制造业工人和农民工工资、提高资源环境成本也是可行的[注释6]。

[注释1]万晓西:《人民币存在大幅贬值20%的潜在风险》,2008年5月16日第一财经日报。

[注释2]即1美元兑换3.4元人民币。

[注释3]《中美持续博弈人民币汇率,考验高层智慧》,2010年3月15日上海证券报。

[注释4]万晓西:《人民币存在大幅贬值20%的潜在风险》,2008年5月16日第一财经日报。

[注释5]冯仕亮整理:《“人民币汇率政策讨论会”简报(下)》(2010年第24期,总第889期),2010年4月16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网站。

[注释6]万晓西:《人民币存在大幅贬值20%的潜在风险》,2008年5月16日第一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