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升值预期会导致国外的投机热钱大量涌入我国,为国内的经济投机活动推波助澜。这就好比一个不断上涨的股市必定会吸引大量热钱进入、最终在股市中形成泡沫一样。
人民币大幅度升值必定会为国内经济投机活动推波助澜;甚至不必说人民币升值,仅仅是人民币升值预期,也同样会造成这样的局面。
我们知道,从货币学派的观点看,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主要是货币供应量过多或其流动性过多造成的。也就是说,当名义货币供应量超过真实货币需求量之后,货币市场上过度的货币供给就会造成通货膨胀,这是造成通货膨胀各种影响因素中的根本原因。
就好比说,当市场上某种商品的供应量大大超过其需求量时价格就会下跌、供应量严重不足价格就会上涨一样,通货膨胀实际上也是货币市场上货币价格的下跌(本来嘛,货币也是一种商品)。其他有关影响这种商品价格的因素即使存在,也没有这一影响因素来得大,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该商品(货币)的价格涨跌。
理解了这一点容易看出,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国外必定会有大量的投机热钱涌入我国。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还谈什么紧缩货币政策的话,效果会很差。
因为,一方面是国内货币紧缩会减少货币供应量;另一方面,国外涌入的货币不断增多,实际上造成总体上的资金供应面并不紧张。相反,还有可能会因为国外的热钱涌入量超过国内货币紧缩量,从而表现为总体上看货币供应量依然在继续扩大。由于这一因素的存在,这时候要想通过紧缩货币政策来进行宏观调控就很难实现。
换句话说就是,如果要配合紧缩货币的宏观经济调控,我国实际上应该停止人民币升值、彻底消除人民币长期升值预期,并且重新回归到人民币固定汇率制度上来,并把它作为人民币汇率的一项重要原则来对待。
就好比说,在一个水池里,只有切断了外来之水,才能有效降低池中的水位。如果一台抽水机对该水池抽水,却有另一台或几台抽水机对该水池注水,那么水池里的水位究竟是降是升不就很清楚了吗?
对于人民币汇率来说,如果能通过降低人民币升值预期、抑制国外投机热钱涌入我国,这样才能通过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来有效对抗国内通货膨胀。相反,如果是单纯的贸易顺差和外商直接投资,就不会形成通货膨胀压力,也很难造成经济投机现象。
因为归根到底,贸易顺差和外商直接投资的背后,实际上反映了国际市场对我国商品和服务的真实需求,如果由此造成我国生产要素价格的相对上升,也是很正常的[注释1]。
仔细想一想就会发现这样一个秘密,那就是在过去没有中央银行的时代,就基本上没有通货膨胀现象,因为没有谁有力量去主动增加货币供应量。过去的政府虽然也会通过降低流通硬币中的金属含量,起到变相增加货币供应量的作用,但这与今天全球每个国家都通过中央银行主动增加货币供应量而发生通货膨胀,有着本质不同。
必须指出的是,得出上述结论的前提是人民币存款和外币存款利率相差不大,更不能出现利率倒挂,否则就可能会得出错误结论。
也就是说,只有当人民币存款利率和外币存款利率的差距“足够小”,这时候这种投机资金才会从人民币升值预期中得到好处,用金融学俗语说就是其中存在着“套利”机会。遗憾的是,目前的情形正是如此。
例如,假如某日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是1:6.9240,一年后的同一天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是1.6.8138。某人手中拥有100美元,从理论上说他可以在一年前把这100美元换成692.40元人民币,然后在一年后把这692.40元人民币重新换回692.40÷6.8138=101.62元美元。
这时候能不能说他从中获得了1.62美元的套利呢?考虑问题不能这么简单,因为这其中还必然要考虑人民币和美元的同期存款利率。由于这种银行存款利率基本无风险,所以可以把它当作固定收益来看待。
2010年4月,我国四大国有银行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再次集体上调外币存款利率,上调后的美元一年定期存款年利率为1.00%[注释2],而人民币一年定期存款年利率为2.25%。
这时候可以这样来计算:这个人手中原有的100美元本来是可以存一年定期存款的,这样一年后的本利和就是100×(1+1%)=101美元;可是如果他先把这100美元换成692.40元人民币,然后存人民币一年定期存款,一年后的本利和就是692.40×(1+2.25%[注释3])=707.98元人民币,这时候再换成美元,可得707.98÷6.8138=103.90美元。103.90-101=2.90美元就是他从中得到的套利,套利获利率2.90%。
容易看出,在这里人民币和美元的存款利率差距不但不是“足够小”,而且还是足够大,所以国际投机资金才能从中获得套利。
所以独立经济学家向松祚博士认为,单纯的人民币升值并不能解决任何宏观经济问题,既不能遏制通货膨胀或通货膨胀预期,也不能帮助美国降低经常账户逆差、促进我国产业升级换代[注释4]。并且更可笑的是,谁也说不清人民币升值的目的究竟是为什么?既然如此,那就不如让人民币汇率与美元挂钩,遏制国内的经济泡沫和国际热钱投机行为。
行文至此顺便提一句,读者是否还记得,西方国家逼迫人民币升值的第一个小**,出现在2003年左右。
2002年12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并施行了《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外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这是我国从1996年末人民币实现经常项目下可自由兑换以来,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又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合格的外国机构投资者(QFII)”制度的正式启动。
随后,有几十家境外机构向我国表达了申请QFII资格意向。2003年5月26日,瑞士银行有限公司、野村证券株式会社正式取得这一资格。
国外机构可以进入我国市场投资,对它们来说当然是一件好事,因为它们又增加了一条投资渠道,但它们更希望从此以后的人民币汇率能够按照它们的设想走。
所以,就在这同一时间,境外投资机构开始众口一词地“唱多人民币”。例如,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就在报告中“预测”,虽然人民币短期内会保持稳定,但中期来看极有可能升值。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些机构绝大多数是这些QFII资格的申请者。
那么它们为什么要玩弄人民币升值预期这一招呢?原来,人民币升值正是它们最希望看到的。例如,按照它们的预期,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如果从当时的1:8.28升值到2008年的1:5,那么即使这5年间我国国内的证券指数依然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这些境外投资机构也可以从中获得每年8%的汇兑套利收益。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某境外机构2003年投入1亿美元在我国证券市场(折合成人民币8.28亿元),它不需要投资任何股票,仅仅依靠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就能在2008年换回1.66亿美元。
有了这样的高收益打底,它们才不在乎我国股市的基本面是不是得到了改善、结构性缺陷是不是依然存在,鼓吹人民币升值就足够了[注释5]。
[注释1]向松祚:《中国应停止人民币升值,尽快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组合》,2008年7月22日经济观察报。
[注释2]确切地说是,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的年存款利率为1.00%,中国农业银行为1.05%。
[注释3]为了简化计算起见,这时不考虑利息税的扣除。下同。
[注释4]向松祚:《中国应停止人民币升值,尽快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组合》,2008年7月22日经济观察报。
[注释5]阎坤、周雪飞:《“人民币升值”老调重弹,盲目升值有损经济实力》,2003年7月28日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