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名义汇率只是一种表象,在关注人民币汇率弹性及其机制形成的同时,实际上更应该关注的是实际物价水平上涨和购买力增强可能会给我国国际收支失衡带来的潜在影响。
人民币汇率有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两种,不用说,调整汇率实际上只能调整名义汇率而无法直接调整实际汇率,实际汇率的调整是需要随着名义汇率的调整而发生改变的。
从人民币名义汇率的调整看,世界银行(WB)在2010年3月17日发布的《中国经济季报》中明确表示,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从2005年7月21日汇率改革以来到2010年3月初已经升值了12.3%[注释1];不仅如此,人民币对中国大多数贸易伙伴的货币都是变动的、有弹性的。
即使如此,人民币名义汇率的升值也不是调整我国国际收支的唯一途径。在关注人民币汇率弹性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关注实际物价水平的上涨和购买力增强可能会给我国国际收支失衡造成哪些潜在影响。
说得更通俗一点就是,在国内外购买力差距变得越来越小的同时,今后我国的出口产品价格会越来越高,从而导致我国物价水平与国外相比差距越来越小,最终加大政府在调整收入分配、内需转型方面的政策作用,这本身就会导致经常项目规模的相对稳定和适度下降。
具体地说,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注释2]:
一是目前我国的人口年龄分布特征与20世纪90年代初的日本非常相似,以后劳动力要素价格的上升速度必然会越来越快。
首先是,目前我国中青年劳动力高峰主要分布在20~25岁、40~50岁两个年龄段,年轻的劳动力供给越来越少;然后是,企业用工在福利方面的体系越来越完善,城镇化发展水平越来越高,企业为此支付的成本也会越来越高。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必然推动产品价格向上走,2015年左右会达到最高点。
二是在美元不断贬值的情况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继续向上是基本确定的,这就使得我国企业无法摆脱进口成本越来越高的冲击。
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10年上半年我国进口铁矿石价格不断高涨,从而导致钢铁企业成本大幅度上升。并且从国内看,能源、矿产、土地等基本生产要素价格的市场化也正在形成,由于出口产品成本上升而导致的价格上涨势在必行。
综合以上来看,我国作为一个人口规模大、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只有当人民币汇率弹性与自身经济发展特征相适应时,才可能实现自身经济的结构平衡。
世界银行(WB)在上述报告中指出,人民币汇率虽然从2008年末开始重新钉住美元,但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很大一部分是与美国以外的国家发生的。所以,虽然从2009年开始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变动很小,但实际上人民币有效汇率一直是在持续波动的,按照贸易加权的人民币汇率变化与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变化差别很大。
从最近10年的情况看,人民币名义汇率从2000年到2005年之间是贬值的,而从2005年到2010年之间是升值的。2010年3月的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大致上相当于2000年的水平;如果按照消费者价格指数来计算实际有效汇率,也差不多[注释3]。
所以世界银行(WB)建议说,从长期来看人民币应该保持更加灵活的汇率政策,因为这会确保中国的货币政策相对于美国经济周期的独立性。适当提高人民币汇率会有助于降低进口产品价格、减少全球对中国产品的需求,从而缓解国内的通货膨胀压力、有助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使得更多的经济增长来自于中国国内的消费和服务业,而不是工业和投资。
果真如此吗?好像有一点。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教授丁志杰就说,全球之所以存在“美元霸权”就是因为人民币汇率长期以来过度依附于美元,而现在我国唯一的出路就是逐渐脱离美元,然后进一步“去美元化”,将人民币汇率保持在合理、均衡的水平基础上,通过自身努力让国际金融货币朝着公平、公正的方向发展[注释4]。
[注释1]李丹丹:《世行评说人民币:汇改以来名义有效汇率升值12.3%》,2010年3月18日上海证券报。
[注释2]吴土金:《名义汇率升值并非“再平衡”唯一路径》,2010年3月31日上海证券报。
[注释3]李丹丹:《世行评说人民币:汇改以来名义有效汇率升值12.3%》,2010年3月18日中国证券报。
[注释4]丁志杰:《人民币汇率会怎么走》,2010年3月22日财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