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9]和“问屋”[10]的制度完善之前,时不时前来靠岸的船只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寄物”。如今,走在尻屋附近破败不堪的海滩,仍然能够看到大大小小各种形状的“难破船(nanpasen)”[11]的残骸与海带以及渔网、钢丝等缠绕在一起,满满地堆积在水岸,并不断被海水推向附近的村庄。在黑夜中焚火使驶向海洋的船只迷失了方向,这或许只是古老的传说而已。然而海洋恩赐之物不问种类,原本皆为渔民所得,直到与之相关的法令渐渐出台,才开始受到限制。禁止擅自将“寄鲸(yorikujira)”[12]据为己有,这是最近才有的制度。而在很久以前,大城市里就开始了鲸鱼肉的消费,而这首先促进了捕鲸技术的发达。渔业以怎样的过程成为一种谋生手段,这一知识在日本这样的国家,即使在社会学科领域也能简单地传授。最初是鱼类成群结队地游来,想要的人谁都可以随意捕获。国家的各个角落,如今还残存少数这样的地方。通过少数人之手尽可能捕获更多的鱼,再巧妙地进行分配,这便是渔业的肇始。它与农业不同,其历史尚短,结果是将鱼类赶至更远的海域,使得从此以后的海滨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有关南部海上的儒艮鱼的故事鲜有耳闻,而在日本东部的海滩礁石附近,“ashika(海狮)”“azarashi(海豹)”和“michi(海熊)”在海边沐浴海水的事却经常听说。由于文字教育的发展多集中在一都二府及其周边地区,这些知识都将永远地流失在文献记录之外。竭力将其保存并运用于古代研究之劳苦,无法挽回如今还在无声传承些许痕迹的散落的旧渔网、鱼线所倾诉的肃杀的现实。因此,人们时常试图在现代的空气中,勾勒那个遥远过去的寂寞世界。“寄木(yoriki)”[13]与“流木(ryuboku)”[14]的传说则遭遇了更多的困难,即使因为一些文献记录得以保存却也无济于事。我国的山野曾受到巨木的庇护,而这些巨木又借助自然的力量随着海水的流动驶向远方,然而如今我们对此已经毫无概念了。从前我们从海水中得到的恩赐比现在要丰富得多。许多远海上的小岛都各自环绕古老的神山,人们怀着敬畏之心,从不动一刀一斧,无论是搭建房屋还是焚烧灶火,都只是依赖大大小小的“寄木”,这样的时代持续了很长时间。然而即使是这样的生活,每年也有每年的季节征兆、占有方式以及信仰祈祷,这与田野的生产活动如出一辙,只是运气的好坏之差无比之大。在江户幕府时代的奄美大岛北部,政府出台法令,当一种叫作“唐木”的、产自南方的贵重木材漂流而来时,严禁将其私用,必须上交官府。恐怕到现在也无人愿意考察这样的事例在哪个海岸发生最多,或许当地的实情已经发生改变,上述现象如今不多见了。近日,我见到了某位出生于与论岛的友人,尝试着向他询问有关岛上“寄物”的印象。此友回答,如今还残存在记忆里的只有两件事了。一是曾有一艘废弃船只上运载的、装有木蜡的货物箱被海水冲上岸;二是大量被岛人称为“浪之花”的浮石涌上东边的沙滩。然而只有在暴风雨过后的清晨,迫切想要前往海边的这种心情在任何一个岛屿上都依然留存,这或许应该被称为无意识的传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