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利都学派
希腊哲学由神话发展而来。神话用形象思维来解释世界,把不同的自然现象分派给不同的神。然而在神话中,已经出现了某些哲学的因素。荷马用一种非常模糊的“正义”来形容世界秩序背后的原因,赫西奥德更进一步,论述了世界的形成和秩序的逐渐生成。到公元前6世纪,哲学开始出现于希腊世界。所谓哲学,就是用抽象的概念、推理和论证来说明世界,因此需要相当的理性,它只能是人类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公元前6世纪小亚细亚希腊城邦的发展,与吕底亚等东方文化的交流,成为哲学诞生的基本前提。希腊哲学的开创者米利都学派某种程度上就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产物。
早期哲学家们共同的特点是:他们专注于追求知识,忙于为追求知识而研究学问,却不大问研究的东西到底能派什么用场,其主张在当时不少人看来颇有离经叛道的味道。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有关这些早期哲学家的一些趣闻逸事。如泰利斯被嘲笑只知道看天,却不能留意脚下,结果跌入水坑;毕达哥拉斯在被他人问及为何要活着时,他答道,“观察天体和自然”;色诺芬尼曾经对希腊人传统的诸神创造世界的理论加以猛烈批判,自己却只能靠背诵荷马谋生。但正是这些在后世希腊人看来多少有些怪异的人物,提出了西方哲学史上最早的一批问题,并为之提供了独特的答案。
泰利斯向来被视为米利都学派的奠基人和希腊第一个哲学家。据称他是腓尼基人,但他更可能是米利都当地人,但了解腓尼基、巴比伦和埃及的文化成就。利用从东方学来的知识,他在希腊创造了不少第一:第一个发现小熊星座;第一个测定了太阳从冬至到夏至的运行,并指出月亮只有太阳的1/120大;他从埃及人的测地学中创造了几何学,预测到公元前585年的日食;把一年分成365天;根据金字塔的影子计算金字塔的高度。当别人嘲笑他作为哲学家居然贫穷时,他利用自己的天文知识,预见到来年橄榄会丰收,因此在前一年将油坊用极低的租金全部承租过来。次年橄榄果然丰收,他只是稍微抬高租金,就大赚了一笔。不过他做这件事,只是希望证明哲学家赚钱并不困难,因此并未继续去做。在米利都政治中,他曾发挥作用。据说米利都主动与居鲁士结盟,就出自他的建议。这些事情中,有些可能是后人附会到他身上的,但说明了他在希腊人中崇高的地位和影响。
就对哲学发展的贡献而言,泰利斯把物质性的始基当作万物的始基。“因为,一个东西,如果一切存在物都由它构成,最初都从其中产生,最后又都复归为它(实体常住不变而只是变换它的性状),在他们看来,那就是存在物的原素和始基。因此他们便认为并没有什么东西产生和消灭,因为这种本体是常住不变的……这一派哲学的创始人泰利士把水看成始基(因此他宣称地浮在水上)。他之所以得到这个看法,也许是由于观察到万物都以湿的东西为滋养料,以及热本身就是从潮湿中产生,并且靠潮湿来保持的(万物从其中产生的东西就是万物的始基)。他得到这种看法,可能是由于这个缘故;也可能是由于万物的种子就其本性来说是潮湿的,而水则是潮湿的东西的本性的来源。”[2]
从细节上考索,泰利斯的看法并不特别新奇,荷马似乎已经知道,大洋俄凯亚诺斯是世界万物的本源,泰利斯也许从他那里得到了启发。但要证实水如何演变为万物,更加困难。我们上面征引的亚里士多德的说法表明,古代希腊人已经不知道泰利斯如何证明万物来源于水、复归于水了。亚里士多德之后的不少哲学家企图为此提出解释,但这些解释,也很难说就符合泰利斯的本意。很可能的情况,是泰利斯并未就水如何演变为万物的具体过程做出明确解释。但在他这样说的时候,实际上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命题:不管世界万物性质如何不同,变化如何多样,它们总是来自同一本原(始基),最后又复归于本原。同时,泰利斯这里所说的水,也不是某条具体河流或某个具体海洋中的水,而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水。从认识论上看,它暗示人们开始从千姿百态的事物、现象中寻找这些事物、现象统一性的物质基础,即从现实世界千差万别的事物中寻求其共性。既然世界万物都由一个本原变化而来,也就意味着世界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水的变化生出万物,万物的瓦解,又复归于水。不管是认识到静止的物体乃运动的结果,还是意识到不同事物背后共同的本原,都标志着人类认识史上的一大飞跃。说它代表着西方哲学的诞生,并不为过。
对于米利都学派的第二个重要人物阿那克西曼德,我们的了解甚至不如泰利斯。据说他是泰利斯的学生,但那很可能是古代人希望给哲学家建立联系的结果。古代比较一致的意见是,他乃希腊人中第一个画出世界地图的人。只是他的世界地图与今天的世界地图颇有差别,大地在世界的中央,并且是球形的。公元前5世纪的希罗多德就曾嘲笑过,说这些人把世界画的像圆规画的那么圆,周围是大洋,并且把亚细亚和欧罗巴画得一样大。希罗多德批评这些人既无理论根据,也缺乏事实基础,确有道理,毕竟希腊人中,很少有人能够像他走得那么远。然而,能够把如此之大的世界用一张地图表现出来,已经是了不起的进步。古代也曾把日晷、计时器和地球仪的发明归到他名下,不知有无根据。但他能够发现月亮本身不发光,月光来自太阳的反射,诚然超出了不少希腊学人的水平。他可能是第一个从进化论角度解释人类起源的西方人,充分展现了他异乎寻常的观察能力。“人最初是从另一种动物产生的,他的理由是别的动物都很快就能给自己寻找食物,而只有人需要很长的一段吃奶时期;如果人一起初就是像现在这个样子,那他是不会存留下来的。”[3]
与泰利斯比较,阿那克西曼德在世界本原的提法上虽然有所不同,将水替换成为看不见摸不到的“无限”(apeiron),但他比较详细说明了无限的构造及其演变为万物的原理和过程。“他说始基并不是水,也不是大家所承认的任何其他元素,而是另一种不同的本体,这种本体是无限的;从这个始基中产生出一切的天,以及其中所包含的一切世界。‘万物由之产生的东西,万物又消灭而复归于它,这是命运规定了的。因为万物在时间的秩序中不公正,所以受到惩罚,并且彼此互相补足’。”辛普里丘对此进一步解释说:“很显然地,他(阿那克西曼德)是由于观察四种原素互相转化的途径,因而想到不以其中某一原素,而以另一种高于这一切原素的东西为基质才合适。他不认为这一原素中的任何变化是‘产生’……而认为永恒运动所造成的对立物的分离是‘产生’。”[4]这就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在希腊传统的水、气、火等元素之外,阿那克西曼德为什么要提出一个无限作为万物的本原或始基?亚里士多德的解释是,如果把四种中的任何一种作为万物的始基,则其他元素将无法存在,因为这些元素是相反和对立的,如水是湿的,气是冷的,火是热的。只有无限,它既不是这些元素,却又包含着并且能够产生这些元素。所以,这个超出万物的无限,变成了万物的始基。
阿那克西曼德较泰利斯的创新之处,在于他超出了一种具体的物质,发明出一种产生物质、却又不是任何一种固定形态物质的“无限”,来说明世界的起源。同时,他还用对立和分离来解释新物质的产生,并从自然律来解释万物的消失。从思维的发展来说,无限的出现,表明人类开始脱离具体的、感性的物质,上升到普遍的、一般的物质,从而第一个在西方哲学史上提出了物质的概念。
米利都学派的第三位代表人物阿那克西美尼比较神秘,因为相关记载特别少,我们只知道他是米利都人。一般认为他出生于公元前6世纪前期(一说生于公元前546年左右,并把他说成巴门尼德的学生,显然太晚),死于第63届奥林匹亚赛会之时。与阿那克西曼德比较,他似乎回到了泰利斯的路线上,把“空气”(或者“气”)作为世界的本原。表面上看,在阿那克西曼德的无限之后,再把世界的本原变成一种具体的物质,是认识论上的停滞或倒退。不过阿那克西美尼在空气如何演变为万物的问题上,提出了较两位前驱更加具体的解说:“基质借稀薄和浓厚而形成不同的实体。当它很稀薄的时候,便形成火;当它浓厚的时候,则形成风,然后变成云,而当它更浓厚的时候,便形成水、土和石头;别的东西都是从这些东西产生出来的。他也主张永恒的运动使这些变化产生。”[5]如果说泰利斯并未解释水如何演变为万物,阿那克西曼德仅仅提出因为“无限”之中不同元素的分离造成了世界万物,阿那克西美尼则注意到,世界万物的构成,乃是“空气”按照不同比例混合的结果。他还提出,事物的运动是永恒的,太阳、月亮和大地,不过是空气不同程度的混合。尤其是他注意到,云是一种空气,而下雨则是因为空气的凝聚,冰雹则是雨滴被冻结的结果。连人类的灵魂也都被他视为空气的一种类型。在解释世界本原与万物多样性的关系上,他迈出了一大步。
二、毕达哥拉斯
对于毕达哥拉斯,中国读者自中学学习数学时应当已经听说。他是著名的数学家,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个直角边平方的和等于斜边的平方——的发现者。据说为庆祝这次发现,他举行了一次百牛大祭。当然毕达哥拉斯在数学上的成就远不只是勾股定理。据称数学这个词就是他最先使用的。他还把数学研究按照研究对象的不同划分为四个不同部分:研究绝对不连续的量的是算术;研究相对不连续的量的是音乐;研究静止的连续量的是几何学;研究运动的连续量的是天文学。对哲学史而言,据称他是第一个把自己称为哲学家的人,理由是只有神是智慧的,人类能够做的,最多就是爱好智慧,即哲学。当别人问他是什么人时,他也自称哲学家。他可能是第一个把数字划分为雌雄的人,把偶数作为雌、把奇数作为雄,5则是最小的偶数和奇数之和(2与3之和,1既非奇数也非偶数),因此用5象征婚姻。据说他还是个不错的医生,曾经给过斯巴达一个秘方,让斯巴达能够避免瘟疫。他还给运动员提供过饮食处方,那些使用他处方的人据称都能赢得胜利。此外,古代文献还记载了不少他食物方面的禁忌,说他不吃豆子和动物的内脏,以及特定的鱼类。最后遭遇政敌追杀时,他本有机会逃命,却因为必须穿过一片豆子地,而他拒绝践踏豆子,结果被政敌追上杀死。所有这些都表明,对于毕达哥拉斯的相关资料,附会上了太多不可靠的传说,在使用这些资料时,我们必须非常小心。
根据古代比较可靠的记载,毕达哥拉斯出生于小亚细亚的希腊人城邦萨摩斯,可能生于公元前570年,其父为一个雕刻师。他可能是诗人弗瑞库德斯的门徒,似乎还到过埃及,并与埃及的祭司有过交流。公元前6世纪末,萨摩斯落入僭主统治之下。毕达哥拉斯因为不满僭主的专断和自大,移居意大利的克罗同。在那里,他赢得大批追随者,有记载说追随他的人达600之众,听他讲课的人更达2000之多,可与我们的孔夫子媲美。他似乎还为克罗同立法,并且与300人一起治理着这个城市。在意大利南部的其他希腊人城市,似乎也有毕达哥拉斯派活动和掌权的某些迹象。但毕达哥拉斯学派某些独特的习惯,加上他们喜好秘密活动,与希腊城邦当时形成的凡事公开交由民众决定的传统明显存在冲突。约公元前5世纪初,该派遭遇意大利城市的反对。据称在公元前5世纪初年的一次集会中,他们所在的房子被人放火,不少人被烧死,侥幸逃得性命者,包括毕达哥拉斯本人在内,都遭到政敌追杀。此后,毕达哥拉斯派势力大衰,但并未绝迹。此后在希腊和罗马历史上时隐时现,一直延续到公元3世纪的帝国时代。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看法,毕达哥拉斯及其后继者在哲学上最为特殊的地方,是研究数学入迷后,把数作为世界的本原。“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人们投身于数学研究,并最先推进了这门科学。经过一番研究,他们认为,数学上的本原也就是一切存在的本原,既然在这种本原中,数目自然就是最初的,他们认为,在数目中要观察到比火、土、水中更多的与存在着和生成着东西的相似之点。”[6]因此,世界的万物,如公正、灵魂、理智等,都不过是数目的某种属性。公元3世纪的哲学家引用的一段言论,具体阐述了数如何产生万物的过程或者原理:“万物的始基是‘一元’……从‘一元’产生出‘二元’……‘二元’是从属于‘一元’的不定的质料,‘一元’则是原因。从完满的‘一元’与不定的‘二元’中产生出各种数目;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空气。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以地为中心,地也是球形的,在地面上都住着人。还有‘对地’,在我们是下面的,在‘对地’上就是在上面。”[7]
数之所以成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因为构成世界万物的火、土、水、空气等元素从数派生出来。也就是说,毕达哥拉斯在哲学上的创新之一,是他企图脱离米利都学派从水、土、火、空气等具体元素中解释世界万物起源的学说,而在这四大元素之上,抽象出一个更加抽象的数,作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本来到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美尼时,米利都学派的四大元素论已经尝试对某一元素如何演变为世界上的万物做出说明,但毕达哥拉斯认为,在这个世界上,除动物、植物、人类等具体的物质形态外,还存在诸多非物质形态的东西,如正义、公平、理性等。这些抽象的概念,是无法用土、水、空气等物质元素解释的,但数能够解释,如音乐上的谐音,就可以用不同音程之间的比例来说明。此外,他们也对数如何产生万物做出了说明。即从一产生二,二产生各种数字,点、线、面等物质的表现形态,都是从数中产生的。这样看来,数确实能够被称为万物的本原。
毕达哥拉斯及其继承者还注意到事物由相互矛盾的对立面构成,并据此将世界划分为不同的部分,最典型的说明是,在地球上的一切,相互对立的因素各占一半,冷与热、干与湿都是相对的,热占优势时是夏天,冷占优势时是冬天,干占优势是春天,湿占优势时是秋天。最好的季节是这些元素均衡的季节。他们还据此把一天划分为不同的时段,清晨的空气清新,更加健康,夜晚则是浑浊的,不那么卫生。他们的这些理论,也是从数的性质推论出来的,因为数就是一些相反的东西,它有奇和偶、有限和无限等。这种将事物作为不同对立面构成的思想,也包含着某些辩证法的因素。
三、一切皆变、万物皆流
赫拉克利特较毕达哥拉斯稍晚,按照狄奥根尼·拉尔修的说法,他出生于小亚细亚的以弗所。鼎盛年约在第69届奥林匹亚赛会时,也就是公元前504—前501年。从时间上推断,则当时以弗所已经丧失独立,先是被吕底亚征服,后来又归于波斯统治之下。但这两个古代帝国所要求的可能不过是接受它们的统治,定期缴纳贡赋并且在需要时提供军队,并未太多地干预城邦内部事务,因此以弗所城邦政治应当大体如常,否则赫拉克利特在自己的朋友赫尔摩多罗被流放时,就不用把所有罪过都归于以弗所人了。据称在得知赫尔摩多罗被流放后,赫拉克利特大为光火:“以弗所的成年人都应被吊死,把他们的城邦让给未成年的少年去管理那就对了,因为他们放逐了赫尔摩多罗,放逐了他们中间那个最优秀的人,并且说,‘我们中间不要最优秀的人,要是有的话,就让他上别处去和别人在一起吧’。”当他的城邦要求他为之立法时,他又公开拒绝,宁愿在阿尔特米斯神庙附近玩骰子,理由是城邦早已风俗败坏。最后,他甚至跑到深山里隐居,吃草根树皮过活。在得了水肿病之后,他又不认真向医生陈述病情,而是打哑谜。由于医生没能猜出他的谜语,他就去马厩,把牛粪围在身上,期望用牛粪的热力驱除身体里的水分。但并未成功,于60岁时去世。
赫拉克利特不承认自己师承任何门派。他曾经批评荷马和赫西奥德,宣称要把荷马从所有赛会中驱逐,赫西奥德号称博学,却不知道白天和黑夜其实是一回事。他也批评过毕达哥拉斯学派和色诺芬尼,否认他们具有智慧。然而,他的思想并非全无师承。他对世界的唯物主义解释,很可能与米利都学派有关;他的辩证法思想,也难说与毕达哥拉斯学派全无关系。像毕达哥拉斯一样,他赞同事物是相互对立的东西结合在一起的结果,而不同的音调造成了最美的和谐。他可能写过名为《论自然》的著述,分别论述宇宙、政治和神学,但没有完整的著作流传到今天,有限的残篇,理解起来也不太容易,因此从古代开始,他就被称为晦涩的哲学家。有些古人甚至认为,他故意把自己的著述写得非常晦涩,这样就不会因为他的著作流传过于广泛遭遇批评。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目的达到了。柏拉图很少提到他,亚里士多德对他的讨论也不多。
赫拉克利特最大的贡献在辩证法上。就世界本原的问题论,他与前人都有所不同,认为那既不是水,也不是空气,更不是数,而是火:“火是元素,一切都由火的转化而形成,或者是由于火的稀薄化形成,或者是由火的浓厚化形成。”在把某种物质元素作为世界本原的做法上,他与米利都学派一脉相承,但他拒绝承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而认为世界就是一种物质:“这个有秩序的宇宙(科斯摩斯)对万物都是相同的,它既不是神也不是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都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按一定尺度燃烧,一定尺度熄灭。”[8]将神从这个世界彻底驱逐。至于这团火是如何演变为世界万物、万物又如何归于火,他也有自己的论证:“他说一切都由对立而产生,一切都像一条河一样流着……这是命运要它如此的。在对立物中,有一种是引向产生的,就是所谓战争与冲突,另一种是引向焚烧的,就是所谓和谐与和平。上升的运动和下降的运动以下列方式产生了世界:火浓厚起来变成**,水浓厚起来变成土,这就是下降的运动。反过来,另一方面,土融解变成水,从水形成其余的一切,因为他认为几乎一切都是由海的蒸汽而产生的。这就是上升的运动。”[9]
赫拉克利特的创造性不仅在于他给世界提供了一个不同于前人的本原,拒绝神灵创造世界的通行说法,而且用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来解释世界的生成和变化,把自然界的生成和变化交还给自然界。交还的媒介,则像他的前人一样,是利用了运动的学说,即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人们最经常引用的他的名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我们既踏进又不踏进同样的河流;我们既存在又不存在”[10],是他强调万物处在不断变化之中最为经典的表述,因为就在这句话之前,他说出了那句同样著名的话:“一切皆流,无物常住”。
不过,赫拉克利特的变化并不是毫无规律可循。相反,他认为世界的构造和事物的运动,都有规律可循。这一点在他关于世界本原的阐述中有清楚的表述,世界诚然是一团永恒的活火,但这团火的燃烧和熄灭,都有一定的规律。整个宇宙,是火的转换,“世界的转化有一个一定的次序和一个确定的周期,适应着不可避免的必然性”。世界的规律性,让人们能够认识世界。而认识世界的工具,就是他的辩证法,即世界由对立面组成,对立面可以相互转化,有它上升和下降的辩证法。他提出了诸多对立统一的例证,例如,“如果这些东西(恐惧、罪恶、刑罚等)不存在,他们就不会知道正义的名字……疾病使健康成为愉快的和好的,饥饿使饱满成为愉快和好的,疲劳使休息成为愉快和好的……在我们身上,生和死、醒和睡、少和老都是同一的,因为这个变成那个,那个又再变成这个”。[11]诸如此类的话还有不少。对于古代人来说,要想充分理解他的话,确实有些难度,因此他得到了晦涩的哲学家的称呼,也算恰如其分。然而他的理论,在近代得到从黑格尔到马克思等众多思想家的欣赏,在认识世界的进程中,是一个重大进步。
四、色诺芬尼
像毕达哥拉斯一样,色诺芬尼出生于小亚细亚的希腊人城邦,但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在西部希腊度过。不过与毕达哥拉斯不同,他去西西里和意大利不是为了逃避僭主,而是为了逃避波斯人的征服,因为公元前546年波斯征服吕底亚后,他的祖国科洛封像其他亚洲希腊人的城市一样,落入波斯统治之下。这个年代也让我们能够大致推测他出生的年代,据说那时他已经25岁,后来他在希腊大地上又流浪了67年。这样他至少活到92岁,还有人猜测他可能活到将近100岁。在此期间,他很可能以背诵荷马史诗为生,自己也创作一些诗篇。
在古代,色诺芬尼被视为爱利亚学派的哲学家和导师,有记载说他是巴门尼德的导师。但近代学者对此颇有疑问,不少人否认他具有哲学家的资格。他可能不像米利都学派或者毕达哥拉斯等那样对世界本原提出过十分有创见的看法,但在某些问题上,他仍然非常富有创造力,其中之一是他对希腊传统神话的批判。在荷马和赫西奥德笔下,希腊人的神灵与人类更加接近,像人一样出生,很多神具有人的性格,并且像人类一样四处游**。色诺芬尼则认为,这种传统的神灵很可能是人类的想象:“凡人们幻想着神是诞生出来的,穿着衣服,并且有着与他们同样的声音和形貌。”“可是,假如牛、马和狮子有手,并且能够像人一样用手作画和塑像的话,它们就会各自照着自己的模样,马画出和塑出马形的神像,狮子画出和塑出狮形的神像了。”为证实他的说法,他指出:“埃塞俄比亚人说他们的神皮肤是黑的,鼻子是扁的;色雷斯人说他们的神是蓝眼睛、红头发的。”[12]以此类推,和希腊人容貌类似的希腊人的神灵,当然是希腊人想象出来的。尽管他的目的不是否认神灵的存在,而只是批判希腊人创造的传统神灵,以为他自己的神灵争取生存空间,而且他的思想似乎并未被后世的希腊人汲取多少,但他这种公开否定希腊传统的精神,仍然强烈地表现了希腊人的创造性。
色诺芬尼的神具有唯一性,他根本不像凡人到处活动,而是全视、全知、全听,总是保持在同一个地方,根本不动,却能够毫不费力地用他的心灵的思想力左右一切。这个神很有些基督教的上帝的意思,不过与上帝不同,他的神就是世界本身,是一个抽象的存在。借用汪子嵩等人的话说,色诺芬尼有关神的理论“标志着人们对神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摆脱了具体形象的东西,进到抽象概括的阶段。它为拟人的多神论指明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运用哲学思维达到的成果,对神的问题进行新的探讨”。[13]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成为爱利亚学派的先驱。
除上述外,古风时代的希腊在建筑、艺术、钱币等领域也取得了重大进展。正是希腊人在众多领域的创造性发挥,让英国学者斯诺德格拉斯将古风时代称为希腊历史上进行试验的时代,并且认为到公元前500年左右,希腊文化已经基本定型,因此即使希波战争中希腊人遭遇失败,也不会产生根本性的影响。但是,希腊文明的辉煌时期毕竟是古典时代。其历史在伯里克利时代达到顶峰,文学、艺术、哲学和思想的创造,也都在那时闪现出最为夺目的光辉。
[1] 水建馥译:《古希腊抒情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0~41页。
[2]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第4页。
[3]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第10页。
[4]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第7页。
[5]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第11~12页。
[6]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转引自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7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9页。
[7]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第34页。
[8] 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18页。
[9]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第15~16页。
[10]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第27页。
[11] 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1卷,第477~478页。
[12]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第46页。
[13] 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1卷,第5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