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年前后的中国在南北交通上正急速远离传统时代的千年古道,迈向近代化。有关传统时代的南北交通状况,清朝嘉道年间的广东举人林伯桐曾以公车赶考的视角进行过细致的考察与记录。据载,从广州城出发赴京,可分为东西两大路线,其中东路又分为三条小路线,西路则分为两条小路线。本书所关注的南北交通,主要是指从长江流域到达北京的交通路线。此亦可分为东西两大道:东大道经山东、直隶到达京师,西大道经河南、直隶到京师,两条大道在涿州会合后,经良乡县到达卢沟桥从而进京。[1]近代以来,南北交通对传统交通路线的突破首先是海路日益频繁地得到运用。从漕粮海运开始,随着运河的日益淤塞和轮船的日益推广,不仅大宗货物以海运为主,人员往来也逐渐转向海路。至庚子国变前夕,无论是官员,还是士商,南北往来大都以海路为主。其次则是铁路开始出现。意图贯通南北的芦汉铁路于光绪二十三年正式动工兴建[2],至庚子国变前夕,芦保段已经通车运行;而连接京津的津芦铁路在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已经完工[3],庚子国变前官员士商往来京津之间便已主要依靠铁路。[4]这一交通状况,随着义和团在京津地区的暴起而被迅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