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势龟山的邻村阿野田(现三重县龟山市)有个名叫碗久冢的坟冢,据说此地在贞享年间(1684—1688)还出借过木碗。据当地人讲,这一冢名与卖碗的久右卫门或久兵卫有关。这位碗久与大阪的另一位碗久[1]同样,是生活在某一时代的富翁,他饲养多头牛,对陡峭的山路施工以便于用牛运粮送货,此地至今保留了“下牛坡”这一地名。碗久虽是农民出身,却又雇用众多工匠,把他们造出来的碗、盆等什器送到在都城诸州贩卖,由此享受了繁荣和富裕。其家断绝后,人们在其旧地建冢并命名为碗久冢。为了接待客人或者为了其他理由出现家中食器不够用的情况时,村民就提前一天来到冢前求借食器。要想解释这则传说,我们首先必须要理解涂漆师极其重视用来晾干漆器的土房;其次还需要关注那些木工们的本源地便是近江爱知郡东小椋村(现滋贺县东近江市)。过去人们从龟山这边翻山出行,其目的地一般都是近江南部的山村。东小椋村大字中君个畑、蛭谷均是具有几百年历史的木工村。有些人知道,由于中世以来缺乏原料,这里的木匠们争先恐后地离开故里,此后的二三十年间在诸国山中巡游,在每个逗留地靠木工手艺维生。正因如此,至今诸国还有不少木匠自报姓名为“小椋”或者“小仓”(读音同“小椋”)。虽然他们走遍了全日本,但伊势与东小椋村山地邻接,似乎是他们最容易到达的地方,如今从南伊势到纪州一带,小椋姓的木匠较为常见。他们保藏了各类古书抄本,并在深山中建立了同族部落,似乎还保留了稍微特殊的某些风俗习惯。六七年前,我在《文章世界》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有关手工艺的文章,最近又想继续发表一些研究成果。我以为,近江桧物庄的来历,或者在中世十分盛行的日野桧木碗或日野桧木制方盘的生产等,都与之有关,可惜至今没有找到一个有关东小椋村的确凿证据。
在伊势安浓部郡曾根村字东浦(现三重县津市)的野地里有一个丘陵名叫碗冢。该冢东西有十五间宽,南北有十间宽,还有一棵大松树生长在其顶部。尽管此地没有流传碗贷传说,但在当地的传说中仍是专门烹饪供品的神宫厨房所在地。从前有一位名叫秋叶重俊的近江人来到此地,于文历元年(1234)就任判官。此后,当片田重时担任刑部尉职务时,此地的神宫厨房毁于兵乱,迁到别处。这时,诸如大刀、神镜、神舆以及所有烹饪用品埋藏在碗冢内。我这里有一点点资料可以证明如上传说出自碗久血统的人们的口中。不知什么缘故,从古至今一些历史上不见其名的大人物经常被东小椋村村民引以为例。诸国的所有木匠把众多古文献传承至今,今天君个畑、蛭谷二村也把同样的古文献好好地珍藏着,除此之外,旧时的地方志及神社寺庙的由来簿等保存的都完好。就这些古文献资料本身,我不打算在报刊上做出任何批判,以示对保管者真挚态度的敬意。这里只想说,据东小椋村人的传说,清和天皇之兄、小野宫惟乔亲王曾经离开都城来到此地山中躲藏隐居,还教会山民如何造出木制品。如今祭祀惟乔亲王的大皇器地祖神社,已经成为全国木匠工的祖师爷。在一些古文献中,如写于仁和五年(859)酉五月六日的神社由来簿,诸如大仓大臣惟仲、小椋大臣实秀等跟随惟乔亲王来到此地的人们留下了署名。这位实秀又称太政大臣,是今天小椋姓的祖先。有一种说法认为,小椋信浓守久良、小椋伯耆守光吉等人最初都是跟惟乔亲王学过此艺的。再看作州苫田郡阿波村的木匠于承久二年(1220)庚辰九月十三日写的记录,其中亦可看到大仓卿雅仲、民部卿赖贞等人的署名。除此之外,就像伊势多气郡的藤小屋村等地,以旋制长柄勺谋生,此地仍有传说认为惟乔亲王曾经带领仓桥左大臣到这里隐居,并把旋制技术传授给当地土人。再看近江北部、吉野、纪州、飞驒等地,人们都坚信惟乔亲王曾经来巡游过。这种传说的存在令人称奇,只不过,田中长岭[2]早在明治三十一年(1898)写成《小野宫御迹考》共3卷,文中全面承认了东小椋村的旧时记录,而且诸如本居丰颖、栗田土满等国学大师为此书作序、写题词,这样我就难以再说些什么了。读者中若有感兴趣的,建议对此书的详细内容加以思考。
[1] 大阪的另一位碗久,指江户时代前期的一位富商(生卒年不详),他主要贩卖木碗之类的餐具。他大方、放纵,甚至疯狂的性格及其生平,吸引了不少江户作家们。其中,井原西鹤把碗久做原型,撰写了净琉璃《碗久一世之物语》。
[2] 田中长岭(1849—1922),是明治、大正时代的香菇栽培法、制炭技术的指导者。《小野宫御迹考》刊行于明治三十三年,对惟乔亲王的传说、遗物、故址、古文献等做了记录,共3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