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德国女记者、作家玛丽路易斯·杨森—尤莱特(Marie-louise Janssen-Jurreit)给许多德国人发出了一封信,请他们回答一个问题:“您爱德国吗?”(Lieben Sie Deutschland?)但是这个看似简单并略显幼稚的问题却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收信人当中掀起了轩然大波。面对这个问题,避而不答者有之,断然拒绝者有之,愤怒申斥者有之,而多数人则感到心绪不宁,有些人甚至被这个问题折磨得夜不能寐,或者是噩梦不断。这些人突然感到一种强烈的倾诉欲,于是纷纷奋笔疾书,把自己的答复诉诸笔端。杨森—尤莱特把这些信件整理出来集结成册,并附上序言,以《您爱德国吗?——我们民族当前的感情状况》[1]为题付梓出版。本书一经问世,立即引发了热烈的讨论。从这本书的许多作者的感受中,编者得出一个结论:“身为德国人是痛苦的——我从收集到的许多文章里知道了这个事实。”[2]这里所说的“身为德国人”或其他场合中所说的“作为德国人”,即德语中的“Deutschsein”或“Deutscher sein”。
时至2006年,世界杯足球赛在德国举行,德国人终于为自己的国家自豪了一次,黑—红—金三色旗一度遍布德国的大街小巷。但是这种对于其他国家而言再正常不过的自豪感对于许多德国人、尤其是德国的青年人而言,却颇为奇怪:“这感觉好奇怪——好像突然之间,作为‘德国人’是一件被容许的事。更奇怪的,你竟然还可以流露出你的身份和你的感情来。”[3]在国家/民族认同的问题上,战后联邦德国人的处境极其尴尬:“一方面在心里关心自己的国家,为德国骄傲;另一方面又要表现得很冷漠、很不屑,像拔河一样,有一种紧张,要小心翼翼才能不说错话。觉得德国是个不错的国家这种感觉是没有人敢显露、大家都要藏起来的。在别的国家你常看到国旗,德国很少;我们也没唱过国歌。”[4]对于许多德国人来说,则是另一种情况,他们在内心深处是一个爱国者,但是从未觉察到这一点:“德国人是爱国者,他们并不知道这一点。”[5]例如有的联邦德国人知道自己是德国人,也声称并不为此感到自豪;但是一旦有人在他们面前指责德国、数落德国时,他们便会不自在,甚至会愤怒。如果指责者是外国人,所引起的愤慨就更大。
20世纪90年代末,德国的一个女大学生卡特琳(Katrin)一直被一个问题所困惑,甚至她与她的私生活也因此受到影响,这使她备感痛苦。所以她冒昧投书历史学家冯·科洛克,以求帮助。这个问题就是——“身为德国人”为什么这么困难、这样麻烦?这个问题也让冯·科洛克颇费思量,同时也让他很感兴趣,所以他也不厌其烦地给卡特琳回信,与她共同讨论这个棘手的问题。来往信件越积越多,最后冯·科洛克把他手里的所有信件整理出来,集结成册,以《论德国人》[6]为题出版。这两个事例涉及的都是同一个问题,“身为德国人”的问题实则就是德国人的德国认同问题。这不仅是一个问题,而且是一个大问题。其实被这个问题困扰的岂止卡特琳等人,古往今来,德国的有识之士都“为伊消得人憔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