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无可奈何花落去(1 / 1)

一、四面楚歌

莫斯科战役结束后,希特勒不甘心受挫,于1942年夏再次发动进攻,矛头指向斯大林格勒,打算攻下这个以苏联领袖命名的工业重镇、交通枢纽和战略要冲后,继续扩大战果,进占苏联的全部欧洲部分。然而,随着战争规模扩大和闪击战日益失效,德国兵力和军备不足的矛盾逐渐突显。尤其是在进攻苏联的过程中,兵力损伤非常严重。据德国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估计,从进攻苏联起到1942年2月底,德军共损失了100多万人,相当于全部兵力的31%。在莫斯科战役快结束的时候,德军不少师的兵员数,减少到仅及原数1/3的水平,个别师甚至仅拥有二三个营。不少将领向希特勒提出,如果要向苏联发起新的攻势,必须补充80万兵员。但是为了保证军备生产的进行,工厂里根本腾不出如此数量的劳动力。无奈之下,德国只好更多地使用扈从国的军队,经希特勒、戈林等亲自出马,到意大利、匈牙利、罗马尼亚、斯洛伐克、西班牙去讨救兵,总算搞来52个师。这些盟邦军队,武器装备差,训练水平低,士气低落,成为德方进攻线上的薄弱点。与此同时,德军在优先保证战斗师数量的前提下,悄悄地缩小师的编制。德国步兵师原来由9个营编成,现在改为7个营;步兵连的战斗人员也从原先的180人改为80人。两者相叠加,师的规模缩小了约一半。通过这两方面的举措,德方军队的战斗力略有下降。

经过如火如荼的斯大林格勒会战,德军不仅累计损失150万人、3000架飞机和3500辆坦克,而且在主要进攻方向上遭到严重削弱,开始丧失整个战场的战略主动权。随后,希特勒又错误地总结经验教训,得出了“冬天苏联打胜仗,夏天德国打胜仗”的所谓规律,因此首次在国内实施“总动员”,加强军工生产,并在1943年夏发动库尔斯克会战,希冀制造一个“德国的斯大林格勒”,并进而进取莫斯科。于是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规模最大的坦克战,两军在7月12日那天共投入12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参加厮杀。德军在库尔斯克会战失败后,战略反攻权彻底丧失,被迫转入全线防御。

在北非战场,法西斯军队自阿拉曼战役后,节节败退,最后经突尼斯退回欧洲。在法西斯势力败局显露时,意大利首先跳离贼船。1943年7月,意大利高层各种力量联手,推翻墨索里尼政权,以后又宣布对德作战。

1944年,苏军在东线发动“十大打击”,德军不仅被逐出苏联领土,还先后失去了罗马尼亚、匈牙利和南斯拉夫。

同年6月6日,美英盟军在西线实施诺曼底登陆,使面临败局的德国雪上加霜。由于以前的书籍对德方在西线的防御情况挖掘较少,本书在这方面略作展示。德国为了抵御盟军在西欧登陆,曾在大西洋沿岸建造被称为“大西洋壁垒”的防御工事。该工事从挪威一直延伸到西班牙。由于工程量过大,只能保证一线式筑垒配系,缺乏纵深梯次配置,各自独立的筑垒地段之间也无紧密的联系。其中丹麦至法国的沿岸作为重点防御地区,工事的配置标准稍高些。1943年底,德军统帅部预感到盟军会在1944年春进攻西欧,然而对具体的登陆地点,却有不同的判断。现场指挥官大多认为登陆会发生在英吉利海峡较狭窄的加来附近。而希特勒从1944年3月起,却对诺曼底地区产生了“预感”,认为盟军可能会在瑟堡以东登陆。据其手下的参谋回忆,希特勒之所以作出这一判断,一是分析了盟军在英国的部署情况,因为处于强势地位的美军被安排在英军的西面,因此登陆点可能会安排在偏西的位置,二是相信盟军会谋求尽早占领一个大的港口,而瑟堡很可能就是他们心目中要占的地方。他的判断因侦察者的报告而得到加强。侦察报告说,盟军在英国的德文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海岸登陆演习,那里的地形与诺曼底相似。不久,现场指挥官、B集团军群司令隆美尔也改变了想法,站到了希特勒一边。然而,更多的高级军官还是坚持原来的观点。因此在西线战事爆发前夕,德军在法国北部的防御重点在加来一带。围绕着如何抗击登陆战的战术问题,西线指挥官之间也有意见分歧。隆美尔强调要把登陆之敌击溃在海上或滩头,因为盟军掌握着优势,一旦让他们占领了滩头阵地,就等于开辟了新的战场,即使德军装甲部队能阻滞盟军的登陆部队,也不可能把它们赶回去。他力主构筑起由一系列支撑点构成的、纵深达3英里的防御地带,以抗击敌军登陆。各支撑点周围设有雷场,由步兵坚守,并由具有良好防护设备的火炮提供掩护。防御地带的后面再配置装甲部队,这些部队的前沿火力必须能够炮击到海滩地区。这样,连同水雷在内,就能构成纵深达3层的防御线。但是,西线总司令龙德施泰德和其他人却认为,该想法虽然很好,但难以实现。他们主张把守卫重点放在陆上,先以靠近海岸的火炮尽量攻击敌军登陆舰队,同时利用守备部队构成力量较为薄弱的封锁线来拦阻盟军登陆,由当地预备队负责反击登陆敌军。等到敌军试图压制这种抵抗时,再派出集结的机械化部队将他们赶回大海。高级指挥官们的意见分歧严重损害了西线德军的防御能力。

从1944年春天起,隆美尔就在英吉利海峡的南岸加紧构筑水下防线,即在浅水区设置障碍物,在较深的海域敷设各种水雷。设置浅水区障碍物的目的是破坏对方的登陆艇,内容包括:坦克陷阱;面向大海斜插的木桩、角锥和轨条寨;中间杂以水雷;有些地方顶端安上铁质的“开听刀”,用来“刺割”对方登陆艇的船体。障碍物从**水线以下开始敷设,由于塞纳湾的高低潮之间落差达20英尺以上,工程需耗费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到1944年6月还远未完工。在水雷敷设方面,海军坚持使用鱼雷艇和大型扫雷艇而不是小型快速扫雷艇来从事作业,而前者容易遭到海上与空中的攻击和水雷袭击,因而损失较大。另外,为了提高水雷的有效性,避免误伤自己,海军坚持要在确认敌军将发动进攻时,才派出全部舰船去突击敷设。隆美尔对这种无把握的措施提出过抗议,但没有任何效果。在诺曼底登陆当天,盟军舰船比德军布雷舰艇先行到达攻击地区,造成在最需要的地方无一枚水雷的状况,使德军无端失去了一道防线。

西线战役正式打响后,希特勒令人费解地断定诺曼底登陆只是一种佯攻,在塞纳河以东地区还会有另一次规模更大的登陆行动,因此多次拒绝包括隆美尔在内的现场指挥官的要求,不同意把后备部队调往诺曼底。6月12日,盟军已经把5个登陆场连成了一片,希特勒还是不愿意调动兵力,为了安抚下属,只是表示要使用神奇的V型飞弹,夸口它们将对战局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对此,将领们纷纷要求用飞弹直接打击盟军的登陆场,或者打击英国南部的后备登陆部队集结地,但也遭到希特勒的拒绝。后者坚持用飞弹打击伦敦,“以便使英国转向和平”。从6月12日起,德军向伦敦发射了近3000枚V-1飞航式飞弹,从8月初起又发射了4300枚V-2弹道式飞弹。这些飞弹尽管给伦敦造成了一些损失,但根本不可能扭转战局。德军在防御方面的种种失误,以及盟军在进攻方面的有效举措,使得诺曼底登陆战和后续的进攻战役,成为世界军事史上较为成功的案例。在盟军的有效攻势下,德国很快失去几乎整个法国。纳粹政权在东西夹击之下,节节败退,逐渐龟缩到本土的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