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愿意相信哪一个?(1 / 1)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讲一个名叫派的印度少年,在所乘客轮沉没后,孤身与一头老虎在茫茫大海上漂流的故事。老虎从对派充满杀机,到最终与他相依为命,整个故事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当电影接近尾声,观众情绪也渐渐平复的时候,转折出现了:保险公司的调查人员觉得派的讲述难以置信;不得已,派只好另讲一个故事:客轮出事后,逃到救生船上的几个人如何互斗和相食,最后,派成为唯一的幸存者。保险公司的人听后,以怜悯的目光看着派——他们相信了。后来,派把两个故事都告诉了来访的作家,问:“这两个故事,你愿意相信哪一个?”

看网上的议论,不少人把这个问题理解成:哪个故事是真的?似乎选第二个的人更多。毕竟,第一个故事太过奇幻和浪漫,太不现实;第二个更接近一般人对“人性”的理解:救生船资源有限,未来命运也不可捉摸,人和人之间势必你死我活,争斗不能避免。况且,影片也暗示了,前一个故事中的老虎及它吃掉的鬣狗、斑马、猩猩,和后一个故事中的各色人等,都有对应关系,所以,第一个故事根本就是第二个故事的幻化而已。沿此线索追寻下去,真相其实很可怕:派吃掉了船上所有人的尸体,包括自己的妈妈。

不过,派的问题分明是:你“愿意(prefer to)相信”哪一个?而不是:哪一个是“真的”?在这里,“愿意”和“真实”是两个层面的问题。“真实”是物理层面的事,它使我们“不得不”相信;“愿意”则面对着更广阔的世界,给人更多自主权,我们完全可以选择一个就物理层面而言并不真实的答案,因为它表达了我们的意愿或者梦想。

在物理层面上,人是动物之一种,要受制于自然律,最基本的追求是食与色。这本身无所谓好与坏,不过是事实而已。如果你高兴,可以说它很“真实”。然而人还有另一个世界:它超出物质现实之上,显得不那么“真实”,甚至很奇幻,如同派和老虎的相识相依。这是一个和意义、理想有关的世界,它应人的需要而生,是人全然靠自己而创造的世界。它支撑着人的内在生命,犹如食、色延续着人的肉体生命。不得不依赖吃别人尸体活下去的故事也许是真实的,但唯有残忍,没有意义,令人无以为生。在人所生活的这个世界中,总需有一种引人走出困局的力量,不再持续吃人的生活。这个世界同样是真实的,唯这里的真实不是在物理的层面,而是在心灵的层面上。

看过“少年派”不久,又看到同期上映的《一九四二》的故事介绍,知道这也是一个人吃人的故事。然而,完全一样的主题,李安和冯小刚却有全然不同的讲法,也给人截然相异的感受:这次是**裸的痛苦、残酷。这让我别有一番思绪:假如“少年派”的讲法不同,李安用两小时还原救生船上的倾轧、残杀、格斗、吃人,最后,再让少年派轻描淡写地跟人讲另一个故事:“其实,我在大海上,是跟一只老虎在一起,我们先是相互敌对,共同经历了许多险阻,终于相依为命……”那么,这会不会让我们产生另一种感受:生命如此残酷,令人不得不疯狂;或者,派根本就是在无耻地编造谎言,以掩盖自己的罪责?

假如确实如此,那么,生命的意义何在?真实又是什么?它们是否仅仅依赖于我们的“说法”:“屡战屡败”与“屡败屡战”,因为述说方式不同,同样的事相便呈现全然不同的面貌?如果是这样,这世界不就只依赖于两个力量而存在了吗:一方面,看你怎么说;另一方面,看你愿意相信哪一个。

这样的问题真是大到无边,但就像看场电影一样,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并不遥远。并不只有哲学家才会思索人生的意义,“引车卖浆者流”的生活亦有一种意义在,虽然他们可能并未自觉,平日只是考虑吃什么不吃什么而已,但即使这样的日常细务,追寻下去,也会发现其后有一番绝不简单的价值系统在。因而,一个人绝不会满足于物理层面上的事实,总需进一步去追寻自己或别人“搭挂”在什么样的意义网络上,又怎样利用这个网络去编织人生。

同一个事相,确实会随着我们表述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意义,作为一种事实的面貌也随之有异。但在我们的表述之外,也确实存在一个无法更动的真实,并不因我们说法的不同而有改变。这同样适合于现实和理想的差异:现实固然不同于理想,否则也就没有所谓理想可言了,但现实多少总会模仿理想的样子。故人生有无理想,有一种怎样的理想,现实也不一样。这就是说,如果我们曾经吃人,作为一种物理事实,它不会因为我们的否认而消失;但也不要因为有人否认过这一事实,就干脆认为人既然也只是动物之一种,彼此相食才是本性,甚至从此心安理得地相互吃起来。我们得先把自己当作人,有一个不吃人的理想,才会走出彼此残害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