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研究学术讨论会于8月18日至23日在上海举行。
会议就中国资产阶级何时形成,中国资产阶级是“一个”还是“两个”,中国资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应如何看待,中国近代史的主线是什么等问题展开讨论。
关于中国资产阶级的形成,一种意见认为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另一种意见认为甲午战争前就已形成;还有一种意见认为,19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中国虽然还没有出现使用机器生产的资本家,但已有为数众多的手工业工场资本家、买办商人等,他们已作为一种力量在社会上发生作用。
关于中国资产阶级的结构,多数人认为,除了民族资产阶级以外,还存在着经济地位和政治态度很不相同的另一资产阶级。中国资产阶级企业,除外国资本外,还有民族资本、官僚资本和买办资本,从而产生相应的阶级,他们的政治表现也不同。对另一个资产阶级,有的提“买办阶级”,有的提“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较多的提“官僚资产阶级”。个别人提出19世纪下半叶有两个资产阶级,一是掌握物质文明的资产阶级,二是掌握精神文明的资产阶级。另一种意见认为,中国的资本和外国资本都有矛盾,只有一个中国资产阶级,他们力量有强有弱,与外资关系有亲疏,可分为大、中、小三个阶层。
如何看待中国资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很多人认为,“五四”以前的近代中国,最先进的阶级是资产阶级,以往强调农民和农民战争,不符合历史。另外一种意见认为,农民群众始终是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的主力军,强调农民作用贬低资产阶级作用是不恰当的,强调资产阶级作用而贬低农民作用,同样也不足取。
讨论涉及中国近代史体系,有人认为,“五四”以前,中国唯一出路是走资产阶级道路,资产阶级的发生、发展应是近代史上的主线。有人认为,近代八十年经历农民战争、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四个阶段,是中国近代历史前进的基本标志,主张以阶级斗争为主线。有人认为,要从半殖民地性质和社会基本矛盾来概括近代史。有人认为,应以三次革命**来叙述近代史。有人认为,各种意见都有可取之处,不急于求得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