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记(1 / 1)

《康有为和今文经学》一文,将在《中国近代史》编辑部编的《中国近代人物论集》中发表。

我认为,康有为是在中国民族危机严重,清朝封建统治腐朽的情况下,借助儒家今文经学议政言事的,是在1888年上书不达以后,受了廖平的启示,“明今学之正”的。他汲取了今文经学中“变”的哲学,糅合“三统”“三世”理论,以明“因革”“损益”“改制”及维新。

我认为,康有为受廖平的启示,是无可怀疑的。但他借今文经学以议政,却和廖平不同,廖平的辟刘歆、崇今文,旨在说明今文经传之可信,康有为却予封建传统思想以大胆地扫**。

廖平的尊孔子、言素王,旨在说明今文经为孔子所作,今文经学为得孔子之传;康有为则用孔教名义提出变法维新主张。因此,尽管廖平也讲变,也讲“三统”,但他比较遵守今文家法;康有为则把“三统”和“三世”相糅,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且与其实践相结合。

康有为“详于义”,不但和廖平不同,即和同讲今文、同讲变法的皮锡瑞也有区别。康有为学习西方,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为资本主义的中国;皮锡瑞却以“西学出于中学”,“讲西学还得先通中学”。康有为讲孔子改制,是为了“救亡图存”,维新变法;而皮锡瑞则主要以孔子为“先师”。康有为诋击汉学、宋学,是为了扫除维新变法的绊脚石;而皮锡瑞则主“调和汉、宋,开通门户之见”。

廖平、皮锡瑞立足在学术上,而康有为则着眼于政治。廖平虽主今文,偏重家法;皮锡瑞虽主变法,植根封建。康有为是向西方学习的先进中国人,皮锡瑞则主要是今文经师。

康有为始终抓住他所汲取的今文经说、塑造的孔子改制,使用古人的语言,演出了历史的新场面。

[1] 列宁:《几个争论问题》,《列宁选集》第二卷第479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 康有为:《变则通通则久论》,光绪二十一年朝考卷,见汤志钧:《康有为政论集》上册第110-111页,中华书局1981年版。

[3]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光绪二十四年,《康有为政论集》第208-209页。

[4] 社会科学战线编辑部编:《中国近代史论丛》第125-150页。

[5] 康有为:《与徐荫轩尚书书》,光绪十四年,《康有为政论集》第50-51页。

[6] 康有为:《与祁子和总宪书》,光绪十四年,抄稿。

[7] 徐勤:《南海先生四上书记》。

[8] 康有为:《与潘文勤书》,《万木草堂遗稿》卷四。

[9] 康有为:《与徐荫轩尚书书》后康有为亲笔注语。

[10] 康有为:《己丑上书不达出都》,光绪十五年,《康有为政论集》第75页。

[11] 康有为:《感事》,光绪十五年,《康有为政论集》第6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