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 / 1)

馆森鸿,字子渐,通称万平,号袖海,生于文久三年(清同治二年癸亥,公元1863年)十二月三日,卒于昭和十七年(1942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享年八十岁。日本陆前国本吉郡松岩村人,是馆森古道(号卧云)的长子,照例应该继承他父亲为馆森家第十一代家长,但是他想上京学习,所以把家产让给姐婿通喜。

馆森鸿上京以后,在冈鹿门(名千仞,字振衣,通称敬助,号鹿门,萨摩藩士,江户昌平黉毕业的汉学家)和重野成斋(名安绎,字子德,通称厚之丞,号成斋,萨摩藩士,是在江户昌平黉与冈鹿门同时的汉学家,后来研究历史,当东京帝国大学文科大学教授、文学博士)两位学者的私塾学习过。

馆森鸿私塾毕业以后,明治三十年代的后半期(20世纪初)到台湾当台北一个初中的教师,也在台湾总督府工作过,寓居台湾近二十年,大正十三年(1924年)由台湾回国。回国以后,在日本大学当教授(在高等师范科国汉部任教),在圣心女学院也教过书。

馆森原来的姓叫藤原,然后叫斋藤,最后叫馆森。馆森家先信儒教,后来改信神道,所以馆森鸿的坟墓也按神道的规定修了,墓址在日本气仙沼市赤岩馆森高原山,碑文是“昭和十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逝世,年龄八十岁,藤原鸿翁之命”(命这个字,神道来说是神的意思)[1]。

章太炎是1898年戊戌政变后避地台湾时和馆森鸿相识的。

1898年12月4日,章太炎“抵台北”,任《台湾日日新报》撰述[2]。次年1月4日,章太炎写信给汪康年,详述抵台情况,就提到馆森鸿,函曰:

在馆月余,罗网勿及,得以畅抒所见。东士或以象山相拟,则为之惭耸流汗。在台官吏,颇有佳者,时或接见,觞豆吟咏,聊以卒岁。……文士在此者,以法院长水尾晚翠、报馆主笔籾山逸、督府小吏馆森某为最。馆森者,冈鹿门之弟子,又事重野安绎。安绎官宫内侍读,与黎纯斋最善,故文亦专学桐城,有《成斋文集》,盖与吴南屏相似,而风韵尚不逮,馆森亦以此衡量人材。弟私语之曰:“此实徂徕诸公,反对药剂,然养气太少,而淡气太多,恐不足以资呼呴矣。”[3]

这时,章太炎和馆森鸿“时或接见”,商讨学术。章氏把自著《訄书》和《儒术真论》等给馆森鸿看,馆森鸿也把撰文结集延请章氏作序。章太炎认为馆森鸿撰文,“淡雅绝俗,与方、姚诸大家欣合无间,而叙述中兴诸贤,尤酣恣沈痛,又在梅厓、伯韩之间,斯不可专以家数论矣”[4],颇为赞誉。馆森鸿也认为章氏“操守大节,处困厄而不扰,其胸中所郁积,发为著作,著作褒然,成一家言”[5]。又说:“杭州章君枚叔高才能文,与余相善。去年冬,载书数车入台疆,乃以文字订交。每相见,辄问难经义,评骘文章,纵谈时事,神王兴至,逸岩激越,投笔起舞,恢哉有国士风。”[6]

章太炎在台湾居住半年,救国之念不息,准备返里。馆森鸿以为“政变以来,法网綦严,若不戒陷阱,虽糜顶踵何益,因劝东游”[7],馆森鸿也乞假四日。这样,章太炎在馆森鸿的陪同下,于1899年6月10日“发基隆”,14日“步上神户”,17日“发大名趋名古屋”,游览名胜古迹,阅赏寺院藏品,写《游西京记》以记其事[8]。

1899年8、9月间(七月下旬),章氏由日返国,往来沪浙,为《亚东时报》《五洲时事汇编》撰文,和唐才常等人游,并将《訄书》付梓。

冬12月,馆森鸿由台湾经广东、福建来上海,“首访章太炎”,他们“海上重晤,握手感喜”,章并赋七律一章以赠[9]。接着,馆森又游苏州,访章氏之师俞樾,“问近日著作?”俞樾谦逊地说:“所著之书,皆是迂疏无用之学,刻成四百七十余卷,虽已流传人间,实不足言学问,今老矣,无所添益。”[10]

1901年1月,馆森鸿又从台北来上海。2月2日,拟游苏州,章太炎来送行,告以“明日归里”[11]。章氏在杭州“度岁”半月,吴君遂派人来杭,告以“踪迹者至矣,亟行”。章太炎乃“避之僧寺”。“十日后,知无事,复出上海”[12]。这时馆森鸿已经在返台归途了。

由上可知,1898年戊戌政变后至1901年间,章太炎和馆森鸿的交往是很密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