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一世在军事改革中最重要的贡献就是为俄国建立了正规军(陆军),并创建了海军。而要建立正规军,俄国政府必须要解决征兵制度、军队编制、统一组织和作战形式等问题。同时还需要改革军队的武器、弹药和粮食的供给制度,组织军队的常规战斗训练,并建立新的管理体系。彼得一世时间紧迫,他是在战争过程中逐一完成上述任务的。北方战争的战场就是彼得一世军事改革成效最好的检验者。
一、设立征兵制
18世纪以前,贵族军团是俄国军队的主要力量。由于军役十分繁重,贵族少年自15岁起便要终身服役,不少贵族子弟逃跑,宁可去做仆从也不愿服兵役。到了伊凡三世时期,为了吸引中小贵族从军,沙皇便以授予领地作为报酬,促使世袭服役贵族(军功贵族)逐渐形成。1550年法典、1558年的法令及1642年的敕令再三强调了服役阶层的封闭性,明令禁止服役阶层人员外流。1649年法典进一步确定了这一精神,同时,也确定了服役贵族作为地主的特殊等级权利,剥夺了其他阶层人士拥有世袭领地的权利。自此开始,个人土地占有权(世袭领地和服役领地占有权)便成为服役阶级的等级特权,俄国服兵役人员的终身性和世袭性这两个原则也在这一时期被正式确立。
但是,由于射击兵和领主的骑兵团并非十分可靠的力量——领主骑兵越来越缺乏战斗力,射击兵本身则经常参加起义——俄国不得不在军队组织方面作出革新,俄国对外作战的军事失利更迫使俄国参照外国模式改善武装力量。
17世纪30年代,在俄国出现的半正规军“新制团”就是这样被建立起来的。随后不久,俄国开始试行强征“差丁”(临时补员)履行无偿义务来扩充兵源。这些“差丁”其实基本上都来自纳税阶层即平民,但是作为平民是没有权利成为服役等级的,因此他们当兵服役只是临时的。1649—1675年的法律曾明确规定,原来是平民的士兵退役后返回纳税阶层。到了彼得一世时期,无论是贵族兵团还是临时募兵,都已经不再能够满足沙皇的军事需要。1695—1696年的远征亚速,俄国军队在组织形式和训练素质上的落后又被进一步暴露出来,这说明俄国军队需要做更为彻底的革新。
为了满足战争的需求,彼得大帝决心扩充兵源,建立封闭式的职业正规军。1705年2月,彼得一世颁布敕令,将临时补员征兵改为定期普遍性的征兵制,即新兵征集制。由此,义务兵役制便在俄罗斯主体民族聚集区实行。同时,彼得一世将俄国兵役义务从服役等级向城乡纳税民甚至向从不履行任何义务的等级扩展。于是彼得一世时期的服役人员不仅有农民(农奴)、小市民(小手工业者和小商贩)和商人,还有家奴,甚至神职人员。彼得一世实际上将俄国的兵役制度普及到了俄国社会的所有下层阶级。贵族在彼得一世时期的兵役义务也被强化了,除身体状况不适合从军,在政府担任文职的贵族外,其余贵族成员一律须亲自终身服役。此时,服役等级的范围虽然急剧扩大,但是它的贵族化趋势并未停止,根据新的官秩表的规定,平民反而有了晋升为小贵族的机会。这对广大贫苦的下层民众来讲,具有不小的吸引力。彼得一世甚至给了农奴可不经地主同意就能入伍的自由。这些改革措施增强了下层民众参军服役的积极性,令急于建功立业的彼得一世获得了更为充足的兵源保障。或许就是由于以上这些原因,俄国的征兵制被一些学者认为是同时代实行征兵制的国家里“最为成功”的案例。
但事实上俄国征兵制的缺陷也很大。1699—1725年,政府总共进行过53次征兵,其中21次主要是在全国纳税民中间进行的,另外32次为补充征兵。沉重而频繁的兵役负担压在农民和工商业区的居民身上,令他们不堪忍受,于是逃亡现象越来越多,特别是在1705年征兵人数增加之后。而政府则采取了最为残酷的方法对付逃亡,除了流放、苦役和死刑等惩治措施外,还采取了连环保的办法。除担保人之外,新兵的亲属也要对逃亡负责。在征集点,新兵还会被戴上镣铐或在手上刺上十字架。为此,1712年彼得一世特别发布诏令,禁止捆绑新兵或给他们戴镣铐,指示“只能冒极大的风险押送他们,不能进行任何压迫”。然而1719年对此命令执行情况进行的检查表明,这些诏令基本上未能得到执行。由于给养匮乏,因饥寒交迫而死亡的新兵要比在战场上牺牲的多得多。新兵不仅被戴上镣铐,甚至被长时间关押在拥挤不堪的牢房里。为此陆军委员会也出台了《关于新兵军饷和给养的决定》,其中规定了征召新兵的原则和送交入伍的方法。措施的改进使逃兵的数量有所下降,但逃跑的数量依旧很大。
尽管新兵征集制在执行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缺陷,但是仍应当给予肯定。它令俄国能够产生一支单一民族的,战斗力优于西欧雇佣军的强大军队。新兵征集制的主要缺点是不能给军队提供受过训练的士兵,由此彼得一世开始在各地方征兵点组建培训站,由因伤病退役的军官和士兵来负责培训新兵。从1719年起,各省约有1/3的新兵留在地方警备部队中受训,已经受训的警备部队士兵则被派往各地,组建或补充正规军。这一诏令同时强调,警备队需按优等兵、中等兵、劣等兵的一定比例给各团派送士兵,不得将优等兵或劣等兵只送一个团。
二、组建正规军
彼得一世实行改革之前,俄国军队的状况已经混乱不堪,其父皇为组建新制团而创建的一些机构已经全部被破坏,新建制的后备兵员也难觅踪影,他不得不从头做起。实际上彼得一世创建正规军的尝试就是从1687年创立“少年游戏兵团”或称“娃娃兵团”开始的。虽然彼得一世的“娃娃兵团”“鱼龙混杂”,人员来自各个阶层,但他们经过了严格的军事训练,是俄国最富战斗力的队伍,是俄国王牌军——近卫军的前身和基础,也成为彼得一世日后组建正规军的样板。彼得一世组建的正规军是德意志模式的,有27个步兵团,其中5个团有8个连,22个团有12个连。正规军中囊括了所有的兵种。团是这一时期最高战术单位。于是在1699年年底,2个近卫军团、27个步兵团和2个龙骑兵团的正规军组建工作基本完成。
到1708年,彼得一世下令将步兵团总数增至52个(其中5个为掷弹兵团),骑兵团增至33个。1709年波尔塔瓦战役胜利后,军队又进行了裁减。在1711年的新编制中,步兵保留42个团,总数为62454人:其中包括2个近卫军团、5个掷弹兵团和35个步兵团。33个龙骑兵团都被保留下来,编制人数为43824人。由于这一编制的制定经过了战斗环境的考验,因此一直到1720年未再发生变化。1720年颁布了正规军官秩表,军队数量有所增加。新编制中步兵有51个团,其中2个近卫军团、5个掷弹兵团和35个步兵团。此外还有9个地方兵团。骑兵依旧设33个龙骑兵团,其中有3个掷弹兵团和30个火枪兵团。此外,地方军还有4个团。1720年的编制还有1个炮兵团,但实际上它在1700年就已经存在了,只是直到1712年才有了固定编制。在1725年以前,正规军(步兵、骑兵和炮兵)人数总共达到了13万人。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谢苗诺夫斯基近卫军、普列奥勃拉任斯基近卫军和1719年建立的骑兵近卫军作为贵族军团,具有特殊性。首先,这些近卫军全部由贵族组成,贵族进去是当士兵,出来就是军官。其次,近卫军军衔比普通陆军军衔高一级,这一特权地位在官秩表中被明确规定。最后,近卫军和平时期驻扎在首都,守在政府和沙皇身边,接受政府委派,执行战争前线和内政管理的一些重要任务。因此,近卫军成为沙皇专制制度的重要支柱,在国家事务中起到日益突出的作用。
总之,俄国在战争时期不仅完成了主要兵种——步兵、骑兵和炮兵的组建,而且还奠定了建设工程兵的基础。俄国军队在各方面都已经成为正规军:它已建立了在人员补充、组织和战术体制方面的统一体系,按兵种配备武器,着统一军装,穿统一规格的鞋袜,并且完全改为国家供养。
此外,维持国内秩序的警备部队数量也很大。警备部队中服役的主要是射击兵和士兵。1705—1708年爆发巴什基尔、阿斯特拉罕及顿河起义,警备部队数量有所增加,并按照新兵的兵种和编制进行了改编。然而起义被镇压下去后,警备部队的数量有增无减。在彼得一世统治时期,警备部队的数量和编制不断发生变化,总人数曾达到68000人,共有45个步兵团和3个独立营,4个龙骑兵团和1个骑兵连。另外,1711年还利用服过役的人员,如雇佣骑兵、龙骑兵和领地骑兵队组建了民兵团。最初规定只组建5个非正规骑兵团,后来在1723年增至6个,每团1000人,1723年还组建了非正规骠骑兵。此后,非正规军的哥萨克、乌克兰哥萨克和新编的民兵团组成了一支单独的部队,总人数达到了105000~107000人。
在北方战争过程中,俄国还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先进的军事理论,总结了丰富的作战经验。与欧洲的将军们相比,彼得一世和俄国的将领们形成了较西欧更为积极、灵活的战略战术,俄国军队可以在任何条件下进行战斗,作战方法也没有固定模式。但俄国作战的特点还是比较突出的,那就是目的明确,作战积极,具有强烈的胜利欲望。在西方实行戍边以保卫所有中心城市的警戒线战略时期,俄国指挥部制定了集中兵力于决定性方向的在当时还是很新的战略构想,以及在作战区机动用兵的方法。同时,俄军当时的统帅善于运用总决战来获取最后的胜利。为了取胜,他们会集中一切优势兵力,并用积极的行动使得形势和力量对比发生有利于俄国军队的变化。在作战过程中,俄军统帅对于防御和进攻的作用、地位理解得都十分透彻,通常将防御视为创造反攻必要条件的一种手段。俄军的指挥部则善于在整个战争和战争的各个阶段选择正确的主攻方向,在频繁而强有力的攻击中力图速战速决,从而最终消灭敌军的主力。
积极的战略产生了同样积极的战术。在西欧的军队中头等重要的是射击,其次才是白刃突击。西方统帅之所以避免采用白刃突击,主要是害怕在这种情况下破坏战斗队形,雇佣军则可能逃散,结果是防守趋势占据了主导地位。彼得一世及其将领们并不认为线式战术原则是一成不变的。而俄军的火力能保障进行决定性的白刃突击,同时俄国军队会根据具体环境而改变队列,并以新的方式提出了如何利用地形的问题。西方用线式战斗队形作战要寻找平整地形,而俄军则摆脱了这种地形束缚。彼得一世提出了在沟壑纵横的地面上进行作战的优越性,并指出在有森林的地方作战有“极大的好处”,同时指出不要选在非常空旷的田野上作战。俄军统帅们还首次借助工事使地形更适合于作战需要。在波尔塔瓦战场上采用的工事体系已经广泛应用于实战中,这一作战方式后来得到欧洲各国军队的肯定。
另外,彼得一世的作战思想已经包含“知己知彼”的观念,他多次指示他的将领要正确使用每种兵器,善于利用重型武器的特点,同时要求将领了解敌方的作战部署和习惯。
这些作战经验被凝练、总结在政府颁布的相关军事条令之中,而其中最全面、最重要的法令文件就是由彼得一世亲自起草的有关陆军士兵训练和作战的《军事条令》。《军事条令》总结了北方战争15年的战斗经验和取得的成就,是这一时期俄国军事思想的结晶。彼得一世曾数次抱病更改草稿,前后做了200多次修改和补充,并最终于1716年公布。俄国的《军事条令》受到了德国的影响,共分为三册,第一册详细规定了军队的人员、组织和体制,叙述了军队高级军官的职责,还对野战勤务的原则做了规定。第二册《军法条例》则是一部有关军事纪律和军事刑法的法典,其中援引了军人誓言和军人条款,并附有说明。《军法条例》与西欧的各种条令有很大区别,虽然其中有很多条款规定对玩忽职守者处以最严厉的惩罚(死刑、长鞭刑等),但是《军法条例》把强制措施与教育手段结合了起来,强调了服军役作为“保卫国家利益”的行为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第三册内容为队列训练和战术训练的基本条款,对行军做了说明,规定了团级长官的权利和义务。
这些条例有一些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简单、实用,不仅详细说明了正规军的组建和作战原则,而且强调了军队组建的灵活性及作战的主动性,这种对灵活性的重视,在当时欧洲的军事思想中是比较少见的。例如当作战需要灵活机动时,要预备“后备军”和机动的轻骑兵,即“快速反应部队”;师、旅、军的编制则可以根据战斗任务和要求进行改变。
《军事条令》还对培养军队崇高的道德精神极为重视。“勇敢的心”与“良好的秩序”(纪律、军事艺术)和“齐备的武器”一起被视为保障胜利的法宝。条令强调了每个人在战斗中的作用,不论是高级将领还是普通士兵。这种训练制度和思想在当时是最先进的,对俄国的军事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后来俄国著名将领彼得·鲁缅采夫和亚历山大·苏沃洛夫所发展的俄罗斯国民训练制度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起来的。
三、开展军事教育
正规军的顺利组建和形成战斗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军官的素质和数量,因此彼得一世非常重视部队的教育。
而在改革初期,俄国精通军事的军官却严重不足:被解散的射击兵的指挥官不可靠,新制团中的军官,即使加上外国军官数量也太少。但新组建的27个步兵团和2个龙骑兵团总共需要1156名校官与尉官,以及2320名军士。这迫使彼得一世不得不起用从外籍移民区登记在册的300名外籍军官。不过1699年成立的新兵师的师长费·阿·戈洛文向彼得一世报告这些外籍军官的素质不行:“他们不懂业务,不得不对他们先进行训练,但徒劳无益。”戈洛文打发走派给他的外籍军官后,向彼得一世请求从俄国贵族中征召军官,并保证把他们训练得比这些外国军官好。外国军官在纳尔瓦城郊的表现,更使彼得一世政府相信,必须迅速培养起本国的军官队伍。
为了应对急缺军官的局面,1700年5月底,彼得一世向各地发出诏令,命贵族来莫斯科参加检阅。结果约有2000名贵族被派任军官职务。这样一来,在新兵团中大部分军官被换成了俄国人。在《日志》中彼得一世曾指出:“各师的所有军官……都是贵族中征召而来并经过训练的。这支军队之所以惊人的好,是因为军官和士兵都经过了两年的专门训练。”
同时,为了从本国的贵族中培养军官,彼得一世积极行动起来,筹建了各类军事院校和实科学校,并从国外高薪聘请专家来管理学校,进行授课,从基础做起发展俄国的军事教育,具体情况我们将在专门章节予以论述。总之,这批院校以初等实科学校为主,包括航海学校、算术学校、炮兵学校、工程兵学校和外科医生学校等,总数达到50所。这些院校带有鲜明的实用性,为俄国部队输送了不少急需的军官和专业人才。另外,俄国政府也通过派年轻的贵族和军官出国留学来获得人才。这些措施令俄国完全依靠本国军官训练和领导部队成为可能。1711年,各团外国人总数被限制在1/3。过了3年,俄国决定考核所有外国军官,凡不懂军事基础知识的一律免职。到1720年,俄国公布了一条关于禁止招聘外国人来俄国服役的命令:“凡来自他国申请入沙皇陛下军队服役的军官,一律不予接受,将其遣返回原籍。”不久,1721年又下了一道命令,规定只能从俄国人中提升炮兵军官。一年后又补充规定:“假如某些外国人想暂时为沙皇陛下服务,那么他们的官职应比俄罗斯人低。并且他们须立保证书,终身在此任职。”
此外,俄国也开始形成自己的军事教育思想。俄国的训练制度虽然受到德国的很大影响,但并不同于以往的以棍棒训练法为基础的普鲁士学派。它把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战斗中的勇敢无畏和互相救援精神作为教育的基础。《军事条令》中曾明确写道:“所有首长和士兵皆有义务搭救自己的同伴,使他们不受敌人的伤害,应当爱护炮弹,还要像爱护自己的生命和荣誉一样,尽一切力量捍卫自己的旗帜。”总之,俄国人想方设法,希望自己的士兵能够经受住战争的残酷考验。
四、革新管理体制
军队的改组是与其管理体制的变更同时进行的。为了集中管理,撤销了外籍移民区衙门和雇佣骑兵衙门,军事由主管服役贵族的职官衙门和主管新建兵团的陆军衙门负责,部队的粮食、装备、武器的供应由军需总监衙门、炮兵衙门和粮秣衙门负责解决。雇佣兵事务由大理院负责,射击兵事务由地方事务衙门负责。1703年,政府将陆军衙门和军需总监衙门的管理权合二为一,到1706年陆军衙门被改为陆军办公厅,从属于军需总衙门。军务管理开始走向集中化。
1711年参政院建立后,军事管理体制也进行了相应的革新。参政院下设了职官部和军需总监部,炮兵事务则由炮兵办公厅主管。1717年,陆军委员会成立,该委员会由亚·丹·缅希科夫领导,负责陆军、驻防军及全国的全部军务,1719年又通过诏令确定了陆军委员会的体制。
陆军的战地管理工作由总司令的辅助机关野战总司令部负责。战地管理有两个原则,即总司令“一长制”和所有问题都在军事会议上讨论的原则,两者不互相冲突,因为军事会议是总司令领导下的机关。这样就集中了军队的指挥权。师和旅设有司令部,它们只是临时性军事大单位,军队最高战术单位仍旧是团。团长有自己的指挥部,指挥部由3个校官和8个尉官组成。
这一时期制定的军队管理方式非常灵活,十分符合时代的要求,因而几乎能在整个18世纪沿袭下来。虽然俄国在17世纪就已经出现了一些军队建设和管理的正规化因素,但直到彼得一世的军事改革时期才真正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
五、加强军队保障
要建立一支庞大的军队,必须保障它的武器装备、食品等物资的供应。这些问题需要在战争时期及时给予解决,因此出现了不少困难。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在备战时期,特别是在战争开始后,政府花了大量精力去建设工业企业,特别是有关军事的工业企业。战争期间,俄国在图拉和谢斯特罗列茨克建立了两座大型兵工厂,并在俄国中部及奥洛涅茨边疆区,南部及乌拉尔新建了许多制造大炮和生产弹药的工厂。由于北方战争期间对火药的大量需求,在奥赫塔和圣彼得堡一些大型官办工厂不断建立。于是从1706—1708年开始,这些工厂每年可以向俄国军队供给3万~4万普特[1]的高质量火药。这些企业充分满足了军队对武器和弹药的需要。
这些工厂使得俄国军队的武器弹药实现了自给,过去由于购买外国弹药而产生的枪炮口径不统一的问题迎刃而解,俄国武器装备走向了标准化。这些枪炮的铸件均按照弗·科尔奇明的俄式结构进行生产。这样也为部队进行统一的战斗训练创造了物质前提。
当时俄国工厂为军队提供的武器有口径7俄分(17.78毫米)的滑膛枪(燧发枪),这是当时欧洲最好用的枪,发射速度快,而且可以进行瞄准射击。1704年,为了配合当兵的机动战术,步兵的枪都装上了刺刀,为了提高射速,1714年还采用了铁制装药杆。这些举措增加了步兵远战、近战的作战能力。
步兵团通常配有一支炮兵队,装备有2门3俄磅[2]炮和3门轻臼炮,步兵团中的掷弹兵则装备有手榴弹,龙骑兵队的装备是改短的枪支(长手枪)和大军刀。每个龙骑兵团配有1个装备有榴弹的连,每支骑兵团配有一支装备2门榴弹炮和4门臼炮的骑炮兵队。这些装备令龙骑兵队既能以骑兵队形作战,也能以步兵队形作战。
正规军的编制中除了炮兵团外,还有野战炮兵队。炮兵队装备有各种火炮,包括臼炮和榴弹炮。一般炮弹射程可达1200~3000步远,散弹射程可达200~400步远。
北方战争时期俄军所采用的新型装备与俄军的组织和战术相得益彰,在许多年后也为西欧军队所采用。
在制造标准武器的同时,俄国的军队也开始采用统一的军服。早在17世纪,据说大约比西欧早四五十年,俄国军队已着军装,但并不统一。到了彼得一世时期俄国开始采用统一的制服,以颜色区分军种,步兵是绿色长衫和黑呢帽,而骑兵团是蓝色长衫和黑呢帽。为了满足军队需要,战争时期建立了不少军工后勤类型的企业,其中包括8个制呢厂,5个薄呢厂,2个麻布厂,还有20多个制造靴子、鞋、皮带和其他军需品的工业企业。
军队的粮食保障问题最为复杂。之前的税收无法保障完全靠国家供给的正规军的需求,俄国不得不为此改革税收制度。1710—1711年的人口调查及1715—1717年的人口调查都是为了解决军队给养问题而展开的。但是这两次调查都采用了老办法——分省、按户调查,结果都没能让政府掌握准确的资料以分摊军费。于是政府决定采取全新的做法,按人头进行人口登记,开启了1718—1724年的第三次人口调查。于是供养军队的全部费用,分摊给了540万男性人口,地主农民每人每年缴纳74戈比[3],国有农民及工商业者缴纳的数额要更大一些。
另外,俄国还采取了其他一些更具机动性的粮食供给制度。而当时西方盛行的五级制却束缚了部队的行动。
通过这些改革,俄国的正规军建立了起来,在同瑞典军队作战的战场上显示出很高的战斗素质,俄国军队的人员增补方法、训练方式,以及武器和装备的优越性,也都在包括波尔塔瓦战役的各个战斗中充分显示出来。与此同时,这支军队也成为彼得一世维护其专制统治以及反对人民运动的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