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1 / 1)

我和宋健是忘年交,我们共享一个属相,但却相差了三轮,我俩的年龄差距之大可想而知。但是,尽管人生履历的差异如此大,有一点却是相通的,那就是我们都是在皇城根儿下长大的北京人,我们都对家乡有一份刻骨铭心、深深的爱恋。我们都曾无数次的看家乡的日出日落,云卷云舒;我们都曾无数次的看家乡的花开花谢,春去秋来。我们都目睹了家乡的巨大变化,看着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看着一条条崭新的大马路在不经意间出现。家乡变得越来越新了,带来了更多的生机和便利。然而,我们都非常熟悉的、从小玩耍于其中的许多小胡同、大院子却在不声不响中悄悄消失了,曾经长满青草的城墙早已不见了踪影,曾经被众多小商店、老字号充斥的喧嚣的西单、东单、王府井等老街也早已变了模样。曾经的机器轰鸣不见了,曾经学工的工厂变的无法相认。儿时的记忆越走越远了,能够找到的、儿时的痕迹越来越少了。对此,我们都不禁唏嘘,黯然神伤。

为了留住家乡的美丽过去,为了保存家乡的美好记忆,我们义无反顾地投入对北京工业遗产的记录和研究中。历经五个寒暑,我们走访了京城众多的工厂和遗迹,我们在厚厚的发黄的档案和报章中找寻那些曾经辉煌的身影,在脑海中凭吊那些过早逝去的历史见证。我们思考它们的价值,研究它们的历史意义,力图全景式的从历史沿革、工业考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乃至保护对策等方面对北京工业遗产作一全面研究。现在,我们终于有了可喜的成果可以奉献给社会,奉献给我们热爱的家乡了。但是,由于时间和能力等各方面的限制,我们的研究不可能尽善尽美,完美无缺。然而,我们尽力了,我们为家乡的美丽过去和美好未来尽力了。

本书是分工合作的产物,李志英负责全书的统筹策划,撰写绪论的第一、三节和第一、四、五章及结语,并负责最后的统稿和定稿。宋健负责撰写绪论第二节和第二、六章,并负责全部照片的技术处理,第三章是我们两人合作的产物。另外,本书的调查工作是一项十分庞大繁杂的工作,绝非一两人之手能覆盖。因此,下列同学参与了本书的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调查数据录入和分析,及部分调查初稿的撰写工作,他们是熊艺钧、于泳、尹露露、李琰、刘胤隆、鲍旦颖、董啸、王春然、李姣乐、刘奕彤、黄丹阳、林蔚、靳小萌、吴羚靖、裴启辰、李杨、周啸然等,对于他们的辛勤劳动和贡献,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还要感谢王思齐、陈金涛发挥自己的业务专长,为我们提供了日本工业遗产的日文资料。要特别感谢商秀玲女士,她在家务负担极其繁重的情况下,帮助我们找到了北京胶印二厂的遗址,为我们的工业考古和调查访谈提供了线索,使得我们的研究能够尽可能的完满。责任编辑王艳平、刘松弢、刘东明为本书的顺利出版付出了辛勤劳动,对他们的贡献也在此致以衷心的感谢。另外,学界的众多研究成果包括研究论文和图片,都给予我们的研究以诸多启发,在此一并致以由衷的感谢。

李志英

2017年岁末于北京海淀北太平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