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北京工业遗产精神内涵探究(1 / 1)

工业遗产属于文化遗产的范畴。普遍意义上的文化遗产一般都具有双重属性,物质的文化遗产属性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属性,也就是说都既具有外在表现形式,又具有内在的文化内涵。工业遗产既然属于文化遗产的范畴,那么它就应当既具有物质文化遗产性质也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性质。

但是,正如本书绪论和第一章所论及的,目前学界关注工业遗产物质层面的研究比较多,研究成果也比较丰富,关注工业遗产的非物质文化层面就比较少了,研究成果也相对较少。学界这种研究偏向的出现,与我国工业遗产保护起步较晚,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任务比较急迫有关,当物质遗产还没有来得及保护的时候,抢救物质遗存显然是更急迫的。另外,这也与我国工业发展水平长期与西方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有关,中国的工业遗产不像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那样引人瞩目,能唤起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近年来,学界已经开始关注工业遗产非物质文化层面的研究,已经开展了对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技术价值、社会价值和建筑美学价值等方面的探究,并且取得了不小的进展。相关学者均认为“工业遗产的核心价值是技术价值。正是由于技术价值的存在才使得工业遗产不同于一般的文化遗产,记录了一个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1]。“如果说历史价值是一切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那么技术价值更多的是工业遗产的核心价值。”[2]从这种核心价值标准出发,相关学者都认为,有技术进步价值的工业遗存才能称得上是工业遗产,才有保护的价值。笔者认为,如果这种观点放在一般性的考察工业遗产时当然是对的,考虑了工业遗产的核心特征。但是,这种观点显然没有考虑中国的特殊国情。中国属于后发型工业化国家,加之西方帝国主义、资本主义的掠夺和压迫,近代以来中国工业水平长期落后,机器工业并不是很发达。尽管中国人民奋力追赶,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工业快速发展,并且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中国工业水平仍然相对比较落后。所以,如果仅仅着眼于技术进步这个核心价值,则中国具有技术进步价值的工业遗存并不太多,具有保护价值的就更少了。

因此,要探讨中国工业遗产内在的非物质文化价值,必须要着眼于中国近代特殊的国情。在特殊的国情条件下,近代中国的工业水平虽然落后,但中国人民怀着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理想,一直在奋起直追,其间产生了许多感天动地的故事,其背后的精神追求,是中国人民战胜千难万险逐步前进的最重要的精神支柱。所以,如果对工业遗产非物质文化价值的肯定仅仅停留在技术进步这个层面,而不探讨工业技术进步背后的精神追求,就很难理解中国工业何以能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取得一步步的进步,并能在极其不利的条件下有所发展。如果不考虑这种精神追求,也就很难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遗产研究学。国际公认的《下塔吉尔宪章》规定的“历史、技术、社会、建筑或科学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的工业文化遗产判断标准固然正确,然那是针对全球的情况确定的,具体到中国,则必须结合中国的特殊情况进行研究,从中国的特殊国情、中国特殊的历史发展道路出发进行研究,才能深入挖掘中国工业遗产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从而彰显中国工业遗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如果我们的研究能够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则某些看起来似乎并不具备特别突出的技术进步价值的工业遗产,也就具有了巨大的文化遗产价值和保存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