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和平”与阴谋:慕尼黑协定》(1 / 1)

1938年,经过多番努力的英国首相张伯伦,怀着轻松喜悦的心情回到了英国。在伦敦的赫斯顿机场,他向前来欢迎的人们一面挥舞着手中的“和约”一面得意地宣称:我带来了整整一代人的和平!张伯伦所谓的“一代人的和平”是用他的绥靖政策换来的,他手中的“和约”就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定》一)奥地利由国变邦与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相比,纳粹与希特勒同样也属于劲头十足的扩张主义,但从目标与规模上看,希特勒的野心显然要更大一些。希特勒的扩张没有“获取阳光下的地盘”的限定范围,也没有期望达到的明确目标,当下的要求只是为下一步新的要求铺平道路。

在冲破《凡尔赛和约》的冒险尝试获得成功之后,希特勒便在1937年的军事会议上,制定了“先打西方”的战略方针和相应的扩张方案:进攻西方尤其是法国的“红色方案”入侵奥地利托”

方案”进占捷克斯洛伐克的“绿色方案”此外,他还特别指出:我们的第一个目标是在任何一种卷入战争的情况下,必须征服捷克”斯洛伐克和奥地利,以便在可能对西方进行的战争中解除我们侧翼的威胁。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德国,自然会寻找“合适的机会”来实现自己的目标,而“机会”是可以创造的。在纳粹德国的唆使和支持下,奥地利的纳粹分子不断在奥地利各地进行恐怖活动,以削弱政府的地位。1938年1月25日,对纳粹分子的挑衅忍无可忍的奥地利政府,查抄了奥地利纳粹组织机构。希特勒以此为借口,积极准备对奥地利的扩张计划。2月12日,他把奥地利内阁总理库特·冯·许士尼格(KurtvonSchuschnigg)召到德国,强迫其答应有利于奥地利纳粹势力壮大的诸多要求,还要求奥地利加入德国的“经济体系”面对希特勒明显的扩张行径,应该并且有实力阻止德国继续对外侵略的英、法、美诸国,都不同程度地选择了绥靖政策。

一战后,英国虽然取得了战胜国的地位,并通过《凡尔赛和约》分得了德国的大多数殖民地,但它在大战中损失了近百万青壮年劳力,战后也从债权国变成了债务国。国内弥漫着孤立主义、和平主义的思潮,厌战、反战成为社会的主流。在此背景下,英国的主政者对于德国法西斯的扩张无比恐惧,对德国法西斯一厢情愿地采取一套故意纵容、养虎为患的绥靖政策。长期以来一直主张最大程度地限制和削弱德国发展的法国,虽然明知如果奥地利被吞并,德国的实力必将大增,对自己无疑会构成极大的威胁,但当时的法国政府内部左右两派斗争激烈,政局不稳,即使想对法国采取强硬措施,也实在有心无力,唯有追随英国的脚步,对德国的扩张视而不见。美国此时也未提出异议。20世纪30年代,美国遭遇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造成了美国人的普遍恐惧感,人们将注意力普遍地集中在国内,他们只关心经济复兴,关心就业,而对于美国以外的事务,特别是对欧洲问题基本不感兴趣。此外,在地理位置上远离战场的美国,还希望交战国在战争中相互削弱,两败俱伤,这样美国将使自己稳获世界霸主地位。1935年8月31日,美国通过了中立法案,宣布禁止将武器输往一切交战国,但对战略物资的贸易未加限制,也未禁止把武器输往其他不作战的国家。对于德国吞并奥地利的野心,美国自然无意干涉,甚至第二次世界大德军进入奥地利战爆发后的1939年9月5日,美国的罗斯福总统依旧对全国宣布:我国将继续是个中立国家……我希望美国将置身于这场战争之外。

我相信它会这样做的。我向你们保证,你们的政府将尽一切力量来达到这个目的。希特勒从一开始就知道英、法、美等国的绥靖态度,所以才会在奥地利的问题上表现得肆无忌惮:取消公民投票、逼退许士尼格、扶植奥地利法西斯头目,最后于1938年3月12日出兵占领了整个奥地利,两天后宣布奥地利并入德国,成为德国的一个省。

(二)和平”阴谋的借口

就在希特勒大声向全世界保证“德国没有干涉奥地利内政的意图和愿望,更不用说并吞奥地利”之后不久,奥地利就成了德国的一部分。随后,希特勒又在世人面前宣称,德国在欧洲没有任何进一步的领土要求”结果自然不像他的谎言那般美好,因为他已经盯上了被德国和奥地利形成包围的捷克斯洛伐克。捷克斯洛伐克位于欧洲的中心,除了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外,发达的军事工业和丰富的矿产资源都令希特勒垂涎不已。在捷克斯洛伐克这个多民族国家中,最方便也最易被接受的借口,就是民族问题。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500多万少数民族中,日耳曼人约有350多万,且主要集中在与德国接壤的苏台德地区。所以,1938年4月,在吞并奥地利后,纳粹德国以苏台德区的日耳曼人遭到迫害为由,指使康拉德·汉莱因(KonradHenlein)在以他为首的苏台德德意志人党代表大会上,提出苏台德区“民族自治”的纲领。

捷克斯洛伐克政府一口回绝,早有心理准备的希特勒立即在德捷边境集结兵力,做好了战争的一切准备。5月20日,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被迫宣布局部动员,也迅速做好了迎战德军的准备。德捷边境局势紧张,战争一触即发,史称“五月危机”苏联对捷的支持和英法略显强硬的态度,令希特勒的嚣张气焰暂时有所收敛,但他并未就此放弃对捷克斯洛伐克的进攻计划。

德国是抗战初期中国的重要援助国。德国顾问团在中国国民政府中服务。从1936年起,德国和中国签订了2.82亿马克的军火销售协议。希特勒曾经希望将中华民国拉入反对苏联的联盟当中,并积极调停中日战争。但日本步步紧逼,始终未能成功。1938年,在日本的抗议下,德国召回军事顾问,并中止同中国的军火合同。但德火在中国抗战初期依然有重大影响。1938年纳粹车队耀武扬威地开进苏台德地区见希特勒不死心,与捷克斯洛伐克订有互助条约的法国总理达拉第,请英国首相张伯伦出面调解。9月15日和9月22日,年近七旬的张伯伦前后两次飞往德国,与希特勒进行会谈,但纳粹德国要占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的目标和英国“承认苏台德区自治的原则”始终未能达成一致。

9月26日,希特勒又发表演说,限定10月1日前解决问题,否则将借助武力。

为了避免战争,英法对捷克斯洛伐克共同施加压力,迫使其同意割让苏台德地区。9月29日,英国首相张伯伦第三次飞往德国,和法国总理爱德华·达拉第、意大利首相贝尼托·墨索里尼、德国总理希特勒一起,在慕尼黑举行四国首脑会议,商讨割让苏台德事宜。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价还价,到9月30日凌晨2点半时,四国达成了肢解捷克斯洛伐克的《慕尼黑协定》将苏台德及南部地区割让给德国,英法保障捷克斯洛伐克剩余的领土不再受到侵犯。而作为当事国的捷克斯洛伐克,自始至终被排斥在会议之外,会后才被英法代表召唤进来,强迫在协定上签字。在四国强大的压力下,捷克斯洛伐克政府代表怀着满腔的愤恨屈服了。英法期望通过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部分利益,换取和平的环境。

为了保证远离战争,英国和法国先后与德国签署共同宣言,表明协商解决一切问题,永远不再投入彼此间的战争。然而,这只是英法的一厢情愿,绥靖的美梦很快就破灭了,希特勒终于露出了他贪得无厌的本性。

1939年3月,捷克斯洛伐克在纳粹的铁蹄下被完全占领。这是绥靖政策的失败,同时也是西方国家对德国的失败,就像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Churchill)所说:《慕尼黑协定》是西方民主国家向纳粹武力威胁的彻底投降、是英国未经战争而遭到的一次可耻的失败。很快地,希特勒就端起了手中的枪炮,首先向波兰开火了。希特勒的《我的奋斗》为希特勒在狱中口述,由秘书鲁道夫·赫斯笔录,原名为《与谎言、愚蠢与懦弱斗争的四年半》在这本书中,希特勒阐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全书充满了民族主义狂热和对马克思主义、犹太人的仇恨。后来,一个叫马克思·阿曼的有着精明出版眼光的纳粹党徒,将书名改为《我的奋斗》并为希特勒安排了书的出版及版税事宜——版税成为了希特勒主要的收入来源。在希特勒生前,这本书先后再版几十次,相关监管工作也由阿曼负责。后来在纳粹党统一德国期间,随着出版工作被纳入德国纳粹的一体化进程,鲁道夫·赫斯成为了德国媒体协会和新闻部的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