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对外投资(1 / 1)

对外投资也叫境外投资、国际投资,说穿了就是去境外投资赚外国人的钱。全球经济早已一体化,对外投资既不神秘也不该陌生,并且现在正是对外投资的好时机。既然外国人可以来中国投资赚钱,中国人当然也可以去国外投资赚钱啦。

为什么要对外投资

对外投资也叫境外投资、国际投资,说穿了就是去国外投资,通过资本的跨国运动赚外国人的钱。现在全球经济早已一体化,对外投资既不神秘也不该陌生,并且目前还正是对外投资的好时机。既然外国人可以来中国投资赚钱,中国人当然也是可以去国外投资赚钱的。

不用说,对外投资的形式多种多样,既可以是实物资本投资,也可以是金融资产、无形资产投资;对外投资活动的主体既可以是企业和机构,也可以是个人。对外投资与对外贸易、对外信贷的根本区别,在于资本的跨国运动。

总体来看,对外投资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

经济全球化必然趋势

对外投资是我国经济融入全球化的必然趋势。对于政府来说,我国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上经风雨、见世面,就必须“走出去”,这是政府对外开放政策中“引进来”、“走出去”两翼中的重要一翼,今后必将成为对外经济贸易常态。而对于企业来说,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趋势,同样会要求企业日益融入国际化浪潮,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我国企业目前已经具备了走向世界的实力。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不仅对于投资企业来说是机遇,而且对于投资目的国家来说也是机遇,会帮助后者摆脱经济困难,帮助其产品更顺利地进入市场,并且创造就业岗位。所以,这是一种双赢局面,而双赢之路是一定会越走越宽的,谁也阻挡不了。

有鉴于此,国家商务部在2010年2月26日发布的《2010年全国对外投资合作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分析认为,2010年我国的对外投资合作环境将比2009年有所好转,“走出去”的机遇会大于挑战。所以,要促进对外投资的健康发展、提高对外承包工程发展水平、深化对外劳务体制改革、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这些无疑为你的对外投资创造了更好的政策环境。

企业要做大做强,就必然需要对外投资

从总体上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企业实力也在不断提升,从而带动“走出去”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据国家商务部提供的数据,我国企业这几年来对外投资和并购发展很快,2005年的对外投资流量是122.6亿美元,2007年达到265.1亿美元,2008年达到559.1亿美元,预计2015年可达1000亿美元,相当于日本现在对外投资的流量。

从中容易看出,对于其中相当一部分企业来说,要想做大做强就早晚必须进军海外市场,只有这样才能带动整个国家的国力增强,成为世界强国。而在各种企业类型中,民营企业的机会更多,因为它不像国有企业对外投资那样容易被国外看作是政府行为,从而遇到政治阻力。当然,在具体怎么走出去时还有许多策略要考虑,要避免盲目性。

例如,广东广晟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积极抓住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继2009年2月成功收购澳大利亚PEM公司后,2009年7月又成功入主另一家澳大利亚矿业企业PNA公司,从而使得公司资产总额从原来的80亿元迅速增长到476亿元,实际资产负债率从85%下降到60%。

对外投资有助于寻求低成本扩张

对外投资有助于寻求低成本扩张,尤其是当你手中握有大量现金或其他资源、对方又处于濒临破产背景时,更容易梦想成真。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对国外市场有很好的把握,尤其是要考虑清楚背后有什么陷阱,以及投入的资金能否在短期内收回。为此,你最好是尽量使用知识产权、无形资产投资,少用现金投入。

例如,2009年4月山东隆盛集团联合非洲加蓬诚信木业,共同出资2000万欧元收购了法国普莱苏罗集团。普莱苏罗集团成立于1907年,是法国第二大胶合板制造商,也是欧洲胶合板生产行业的百年老字号企业,拥有原木采伐、干燥、旋切、制造胶合板等完整的生产链和完善的销售网络,在法国拥有3家生产工厂,年销售额1.2亿欧元,并且在非洲加蓬拥有55万公顷原始森林采伐权,年开采量18万公顷。如果不是通过这种方式对外投资,成本就远远不止这2000万欧元。

通过对外投资控制别国经济

对外投资的实质是一种经济控制。所以通过对外投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别国经济,这没什么好忌讳的。随着全球各国的新自由主义潮流,对外投资正在越来越火,其中就包含这层因素在内。资料表明,1980年到2005年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增加了18倍,这一方面说明全球经济浑然一体的速度在加快,另一方面也表明这种经济控制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当然,这种经济控制是双向乃至于相互交叉的)。

从形式上看,对外投资过去主要是争夺农业、食品工业、汽车业主宰市场,而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重点已转向争夺服务业市场,尤其是基础设施如水、电、煤、电信以及金融、商业领域等。

与此同时,贸易交流的自由化允许跨国公司充分利用在不同国家设厂的优势,特别有利于生产环节的国际联系,也为这种对外投资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这种外部条件为对外投资推波助澜。

绝大多数国家越来越认为,跨国公司的投资对本国经济的发展是不可缺少的,这一观点与过去截然相反。例如在外国直接投资高涨的拉丁美洲国家,跨国公司利用非常有利的政治环境,已经控制了大部分拉丁美洲国家的经济命脉,从而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

不用说,对外投资既然能控制别国经济,那么被投资(被控制)国家就必然要进行反抗,这也是目前拉丁美洲国家的普遍现状。

【一本书读懂投资学】

这些年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政府积极利用充足的外汇储备和稳定的宏观形势,鼓励各种企业对外投资、承包工程、收购国外企业和资产,成为我国应对金融危机、对外经济活动的亮点。

哪些人适合对外投资

对外投资和国内投资相比,面临着更加复杂的政治、经济、法制、国际环境,对投资者的资金实力、管理水平、国际视野要求相当高。

所以从这一角度看,并不是所有企业和所有人都适合对外投资的。你必须首先知道自己具备怎样的内外部条件,才能知道是否适合对外投资,从而才能接下来采取进一步行动,以尽可能避免潜在风险。

归纳起来,适合对外投资的企业和个人主要有以下几类:

敢于主动参与国际竞争的人

对外投资实际上表明你敢于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如果你害怕这种竞争,或者希望依靠政府推动再去对外投资,或者认为只有在财税政策的推动下有利可图才能进行对外投资,就表明你并不适合对外投资。当然,不参与对外投资也并非就表明一定有什么不妥。

在体制内浸**时间长了的人,会天生对政府推动有一种依赖性,尤其是在我国更是如此,总觉得凡事要由政府推动才有“必要”。

而实际上呢,对外投资完全是企业的一种市场行为,既不能依靠也不能指望“政府推动论”,甚至连企业要不要对外投资都完全是自己说了算。换句话说,如果你觉得从企业市场行为来判断,对外投资的风险太大,这时候不对外投资就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相反,如果你觉得这种对外投资有利可图,那么不要说政府推动了,就是不推动甚至于政府还在阻挠,企业也会主动作出明智决策的。

东南沿海某省的对外投资企业实际数,要远远超过政府统计到的数据,原因就在于有超过一半的企业没有通过政府审批这道程序,就采取其他方式开展对外投资了。这些企业躲避政府审批主要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审批程序繁琐、耽误商机,二是经过审批后一系列诸如报送统计资料、参加境外投资联合年检、综合绩效评价等麻烦事就会接踵而至,所以它们宁愿不享受某些“优惠措施”,也要自作主张走出去。

拥有核心技术的人

俗话说“一招鲜,吃遍天。”无论一个企业还是自然人,如果你拥有某种核心技术,那么在对外投资中就会掌握主动权,处处顺利。

例如,一向低调的兖矿集团2009年12月就成功完成了对澳大利亚上市公司菲利克斯公司的收购,收购金额高达32亿美元,从而成为2009年澳大利亚十大并购案之一,也是迄今为止我国企业在澳大利亚的最大收购案。

这么大的一宗收购案,兖矿集团凭什么不声不响地就拿下了呢?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拥有的核心技术,对并购案的最终完成发挥了关键作用。

当初对方在决定整体出售时,就提出买家要拥有强大的技术优势和实力、以确保企业持续发展和员工就业的要求。虽然这样的要求理所应当,但却对投资企业提出了很高要求。而正是这一点,使得拥有“综采”“放顶”煤开采技术的兖矿集团脱颖而出,并且受到澳大利亚政府、反对党、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这是颇为不易的。

胆大心细的人

做任何事情一要胆大,二要心细。对外投资就更是如此。因为你一到异国他乡,所面对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和国内完全不同,如果不胆大,就根本不敢“走出去”;如果不心细,就可能会处处碰壁。

关于这一点,最需要考虑的是对自身管理能力的把握,对双方文化差异、当地工会劳资关系的了解,以及考虑好走出去以后的资金管理问题(中小企业的海外贷款难度很大)。如果连这些最基本的都做不到,对外投资步伐就可能会困难重重。

例如,从企业来说,进行跨国购并和国内企业的资产重组有很大不同,其背后是瞬息万变的国际经济形势,以及资产所在国复杂的政治、法律、文化环境,如果事先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和准确判断,而是用这种盲目抄底的形态去参与投资,就可能会因为存在着太多的不确定性因素而动弹不得。

有鉴于此,在进行对外投资前一定要认真进行“尽职调查”。所谓尽职调查,是指中介机构在企业的配合下,对对方企业的历史数据和文档、管理人员的背景、市场风险、管理风险、技术风险、资金风险进行全面深入的审核。做到这一点,至少能防止一开始就亏损的局面。

不追求十全十美的人

对国内体制抱怨的投资者,同样不能在对外投资中追求十全十美,否则就可能会大失所望,使得这种对外投资无法继续进行下去。

例如,法国是我国企业非常想进入的一个市场。法国是世界第五大出口国,又是进口大国,在欧洲是仅次于德国的第二大市场,地理位置上又处于欧盟统一市场的心脏地带。这就是说,如果能进入法国市场也就意味着进入了整个欧盟市场,而欧盟市场是全球最大的市场。

所以,我国企业从1980年开始就在法国开设子公司或代表处,主要从事产品销售;而从2000年开始主要是直接对外投资,截止2007年末我国在法国的投资额约为6亿欧元,已经超过日本。

然而应当看到,法国僵硬的行政结构性矛盾令人十分头疼。一方面,法国各级政府非常欢迎我国企业去投资,另一方面又对诸如中方人员的签证、我国企业的税务和人员裁减等问题熟视无睹,办事效率也不怎么样,并且一直拿不出具体的解决办法来。例如签证等行政手续在法国是归内政部管的,由于政府部门缺乏协调,政策并不统一。法国的各项立法体系非常完善,这反而不容易被中方企业理解和消化吸收。

【一本书读懂投资学】

对外投资应当具备以下五大条件: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产权清晰;企业战略成熟、清晰;企业管理良好,财务制度严谨,监管体系健全,信用等级高;具有国际视野,拥有国际化经营团队。

小企业投资怎样走出去

对外投资的主体可以是企业也可以是个人,这里先结合本书的主要读者对象,讨论一下小企业的对外投资应该怎样走出去。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了解并学习《境外投资管理办法》

为了帮助企业更好地对外投资,国家商务部于2009年5月开始实行商务部2009年第5号令《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对我国境内设立的企业通过新设、并购等方式在境外设立非金融企业或取得既有非金融企业的所有权、控股权、经营管理权等权益的行为,提出了规范办法。

企业对外投资时应当提交申请书(主要内容包括境外企业名称、注册资本、投资金额、经营范围、经营期限、投资资金来源说明、投资具体内容、股权结构、投资环境分析评价等)、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境外企业章程及相关协议或合同、国家有关部门的核准或备案文件、并购类境外投资的《境外并购事项前期报告表》等,报省级商务主管部门。

抓住机遇,实现跨越

对外投资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让平时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通过企业收购一步到位,大大拓宽国际市场。为此必须擦亮眼睛、抓住机遇,该出手时就出手,以尽可能降低收购成本。

例如,大连远东集团是我国唯一一家专门生产高档钻头的企业,产品全部销往国外。该企业从2005年起创立自己的品牌,但品牌推广之路非常艰难,很难进入欧洲高档市场,国外客户根本不认可。

就在这时候,全球工具行业的第二大企业美国肯纳集团受金融危机影响,有意出售旗下全球最大的高速钻头厂格林菲尔德公司,这让远东集团喜出望外。要知道,远东集团过去和它根本不在同一个层次上,就更别谈收购了。而现在,远东集团仅用0.29亿美元就把它收入囊下,而1997年肯纳集团收购它的代价是11亿美元。合并后,远东集团的技术水平一下子向前跨越了15年,立刻拥有了8个品牌的国际销售渠道。

优先考虑参加集群式投资模式

我国中小企业的对外投资如果搞单打独斗,实力显然不够,比较有效的办法是参加集群式投资模式,通过这种方式来扬长避短。

例如截至2009年末,我国已批准19个境外经贸合作区。所谓境外经贸合作区,说穿了相当于我国国内的“外商企业投资区”。这些经贸合作区最先是由“走出去”的大型龙头企业首创,一开始是只供该企业使用的生产和贸易基地,后来慢慢发展成具有制造、物流、贸易多功能的综合性园区,然后成规模地吸引我国生产企业进入园区。

根据国家商务部规划,自从2006年11月我国第一个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巴基斯坦中国经济贸易合作区)成立以后,最终将在境外建立50个经贸合作区,国家对每个园区都将给予2亿到3亿元人民币的财政支持,以及不超过20亿元人民币的中长期贷款。

不用说,中小企业的对外投资如果能优先考虑进入这样的经贸合作区,就不仅能享受到一系列我国政府的优惠政策,同样也会有助于发展目标国的相关产业。因为这样的经贸合作区在设立之初,都是两国共同商定建设的,符合所在国产业发展方向。

换句话说,在这样的境外经贸合作区投资发展,既能享受“走出去”的各种优势,又能形成上下游配套的产业集群,还能提高环境安全、企业利益维护等保障,又何乐而不为呢?

不但如此,在其他国家开辟新的境外经济合作区,这本身也能成为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具体途径之一。

例如,江苏某民营企业就在埃塞俄比亚投资建立了东方工业园区,离首都不到40公里,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很快就吸引了水泥制造、钢管生产、彩钢板生产、纺织服装、建材机械、金属加工、皮革深加工等企业进园。凡是进入园区的企业都可以享受一系列优惠政策,其中最突出的是,这里生产的产品可以免税进入23国东南亚共同市场,纺织服装产品出口到欧美国家也不需要交纳关税,竞争优势显而易见。

从阻力较小的资产收购开始

对外投资有两种主要方式,那就是资产收购和股权收购。一般来说,以资产收购的进入方式阻力较小,更便于中小企业“走出去”。

毫无疑问,企业最终选择资产收购还是股权收购,要考虑各方面因素。但不可否认,对一国政府而言,出于国防、经济安全等方面的考虑,严格限制外资企业进入敏感领域是很正常的。所以常常会看到,许多对外投资不仅涉及到经济因素,而且还会成为政治问题。尤其是上市公司,利益关联方会涉及到政府、股东、证监会等各方面。

例如,2009年4月有多家澳大利亚企业邀请我国企业前往考察,希望能把企业和矿山卖给我国企业,并且受金融危机影响,卖出的价格非常低。就在这时,中国五矿集团提出了对澳大利亚矿业巨头OZ Minerals公司18亿美元的股权收购要求,但遭到澳大利亚政府以国防安全为由的阻止。但是,这时候负债累累的该公司仍然不甘心放弃,从而转向于采取向中国五矿集团出售12.06亿美元资产的资产出售合作。

从中容易看出,由于国外政治因素的不确定性,资产收购往往会比股权收购容易得多。但需注意的是,资产收购的政治风险虽然要小于股权收购,不过经济风险仍然存在。换句话说,你一定要核实这些资产是否值这么多钱,以及其他方面的考虑。例如从矿山收购来说,这些被收购的矿山到手后能否顺利开采、地下是不是有这么多储量、其中是不是还有什么法律障碍等,恐怕都是更重要的。

除此以外还有,无论是资产收购还是股权收购,最好采用换股方式来进行。因为相比而言,现金收购的成本更高、投资风险也更大。

【一本书读懂投资学】

对外投资首先要学习我国和目标国的相关法律制度,优先考虑从最容易进入的境外经贸合作区,采用资产收购、股权换股方式进行。这些做法的投资风险更小,却能享受到更多优惠政策待遇。

个人投资怎样走出去

与企业对外投资一样,自然人也可以进行对外投资。当然,在具体投资方式、目标、规模、风险承受能力方面,两者都会有所不同。

自然人的对外投资主要关注以下几方面:

个人出国劳务输出

1.了解相关信息

这主要是指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了解信息,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注意辨别真假,防止上当受骗。

2.选择正规的出国渠道

当你在选择出国渠道时,首先要了解招聘人员的该公司是否具备国家商务部颁发的《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证书》或《对外承包工程经营资格证书》,具备这些证书的公司称之为经营公司。接下来,你要向当地政府商务局或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外派劳务人员投诉机构进行核实,或通过国家商务部网站查询是否有该企业名录。

在具体报名前,要重点了解目标国家和地区的经营公司、外国雇主名称、工作内容、工作期限、有没有试用期、每月或每周工作天数、每天工作时间长短、工资待遇等。不用说,其中特别要对工资待遇了解清楚,包括每月基本工资、超时和节假日加班费,以及它们的计算和发放办法。在一般情况下,外国雇主是会把工资直接支付给你的,但也可能会通过经营公司转交给你,或者存入你的银行账户。

3.签订合同

你需要签订的合同有两份:一是你和经营公司签订的《外派劳务合同》,二是你和外国雇主签订的《雇佣合同》。要注意的是,这两份合同的内容一定要和经营公司与外国雇主签订的《对外劳务合作合同》相同。特别注意,《外派劳务合同》要和经营公司而不是与个人签订。

签订合同时要特别注意其中必须有以下内容:工作地点、工种、劳动条件、工作时间、休假休息、劳动报酬、保险、交通、生活条件、违反劳动合同承担的责任、合同变更及解除合同的条件、女工和特殊工种的劳动保护条件、纠纷和争议处理、工伤(亡)事故处理等。

外国雇主除了支付你的工资和加班费外,一般还要负责伙食费、住宿费、煤气水电费、上下班交通费、个人所得税、医疗保险、人身伤亡保险、出国和回国机票、劳动保护用品、向政府交纳的保证金等。

签订合同后,你应当要求经营公司出具国家商务部颁发的《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证书》和《对外承包工程经营资格证书》复印件,与雇主签订的合同、地方商务局出具的外派劳务项目审查表,以及你所签字的所有合同,以便于在日后发生纠纷时维权之用。

4.支付费用

出国前你需要支付的费用有:体检费、适应性培训费、护照费、签证费、打预防针费用、合同公证费等。这里的适应性培训费包括教材费、考试费、培训费,一般为150元~600元人民币。这种适应性培训很重要,会有助于你了解目标国情况,并且提高你的维权能力。只有在培训并参加考试合格后,你才能取得《外派劳务人员培训合格证》,否则是不能被派遣出国务工的。

出国务工不需要交纳任何形式的保证金(押金),也不需要向任何人支付中介费,但经营公司可能会要求你投保履约保证保险。

经营公司向你收取的服务费,总额不得超过你在出国工作期间所得合同工资的12.5%。具体数额由双方协商,但一定要保存好收据。

5.出国手续

出国手续包括国内手续和国外手续两部分。国内手续主要包括护照、签证、出境证明、《外派劳务人员培训合格证》等,有的还需要提供打预防针、个人资料公证等,一般由经营公司统一办理。国外手续包括入境许可、工作准证等,由外国雇主负责。

需要注意的是,在出国务工期间,只要你不是通过不正规途径出国的,也没有在所在国违法犯罪,那么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你就一定会得到国家为你维护合法权益的。

这里所指的违法犯罪主要有:出国前经营公司应当为你办好在国外的合法工作准证,如果以商务和旅游签证出境在国外工作是违法的;在为雇主工作时不能为其他人打工,否则就是“打黑工”,会遭抓捕或被遣送回国;不要去赌博场所或色情场所;遇到问题不要采取罢工、游行等过激行为和违法举动,否则很可能会触犯当地法律;不要参加当地的任何政治组织和邪教组织。

知根知底的对外投资

自然人除了劳务输出外,能不能以个人名义对外投资呢?答案是肯定的。在这里,除了以个人名义投资海外市场股票这种间接投资外,直接入股实体投资也一样可行。不过要注意的是,由于对外投资所需要的信息、政策面非常广,个人能力难以企及,所以特别提倡只对知根知底的项目进行投资,以免减少不必要损失。

2010年是我国提出“走出去”战略的第15个年头,对外投资不但已经深入人心,而且有了某种“跑出去”的冲劲。但请记住这样一组数据:过去20年里全球大型企业的并购案最终取得预期效果(即处于不亏损状态)的比例只有50%,我国的这一数据更是只有33%,换句话说大多数国外收购是不成功的,其主要原因就是人才短缺、经验不足。

有鉴于此,如果你能做到对对方项目知根知底,对该所在国的政治、经济、市场、文化、法律,以及该项目的财务风险、战略定位、文化整合、人才储备、信用风险、法律管理等方面有足够了解,最好是亲历亲为,或者有亲朋好友“驻扎”在那里,成功率就会高了许多。

【一本书读懂投资学】

个人同样可以从事直接和间接的对外投资,但其前提条件是要知己知彼、知根知底,了解对方的政治、社会、市场、法律、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一句话,信息对称是避免盲目投资的最重要前提。

对外投资的风险在哪里

诚如上面所述,对外投资总会遇到太多的信息不对称因素,尤其是对对方的政治、社会、市场、法律、文化等方面了解不够,甚至基本上没什么了解,在这种背景下的对外投资其风险就是显而易见的。

总体来看,对外投资的风险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政治因素的影响

对外投资受所在国政治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而现在的问题是你可能对此并不是很了解,或者虽然了解却不理解,最终导致无疾而终。许多国家都有这样的“政策”:欢迎中国人前来“购买国债”,但是要想购买技术就“没门”,购买核心技术和能源、矿产就更“不可能”。

例如,2009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后,我国企业对建设俄罗斯境内的东西伯利亚至太平洋的输油管道及石油天然气矿区计划更感兴趣了,因为这时候受经济危机和石油价格大幅度下跌的影响,这些矿区纷纷推出了打折销售计划,表明这时候的收购成本更低了。但俄罗斯联邦政府反垄断局有一条政策,那就是不允许外国投资者购买俄罗斯中等以上企业,仅此一项,就宣告这项对外投资很难有结果。

市场因素的影响

对外投资的主要方式之一是直接收购国外企业,而在种种充满吸引力的收购项目中,不时充斥着种种市场陷阱,让你防不胜防。例如:

1.盲目抄底。盲目抄底抄的是价格,可是对外投资除了要考虑价格外,更要考虑当地的政治、文化、法律等因素。许多对外投资恰恰因为当初的价格很低,而后面几项因素处理不好最终不能自拔。

2.单打独斗。我国对外投资的主力军是中央企业和民营企业,前者树大招风,容易遭国外政治势力抵制;后者相对容易,却由于相互之间不但没有抱成团,而且有时候还要相互倾轧,最终导致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最好的办法是民营企业和中央企业优势互补、联合投资。

3.品牌认同。国内的优秀品牌并不表明在国外也会畅通无阻,其中的市场风险不小。1999年TCL公司以越南为跳板迈出国际化第一步,就没想到当地消费者只认日韩彩电,一年下来TCL的彩电销售量几乎为零,后来到了第18个月、连续亏损18亿元后才开始盈利。

4.知己不知彼。如果说对对方为什么会亏损的原因不了解,那么又凭什么说这家企业到了你手里就会盈利呢?只有你具有互补性优势,才能克服这一弊端。另外就是“建厂容易、关厂(撤资)难”很普遍,可是这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这主要是社会问题,不是法律问题。

对外投资经验不足

我国的对外投资策略从起步到现在只有15年时间,总体来看还处于“走出去”的初步阶段,既缺乏明显的竞争优势,又缺乏对行业周期的前瞻性分析和海外并购实践,更没有形成海外并购所需要的各种人才储备,至于具有全球视野的领导型人才就更是奇缺了。

除此以外,由于政治、经济制度方面的差异,我国的对外投资与其他国家相比存在着许多非商业性困难。往往本来是一件很普通的交易,动不动就会被上升到政治高度来看待,从而需要进行最严格的审批。再加上对外投资在国内要经过多个部门审批,决策流程长,被收购的国外企业为此烦躁不安。特别是许多国外企业的员工和民众对我国企业缺乏了解,过于担心自己的工作岗位、福利待遇等问题,最终驱使当地工会等组织出面进行干预,平添许多周折。

诸如此类的问题,如果投资经验不足是很难进行圆满处理的。

出国劳务输出受骗防不胜防

现在出国劳务输出的人越来越多,但由于受“黑中介”(不具备国家商务部颁发的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证书的不法经营者)的欺骗,在经济和精神上蒙受重大损失的事例也越来越多。例如:

1.冒充外商。不法之徒首先在某个国家注册一家“皮包公司”,然后以该公司名义回国招募出国劳务人员,从中骗取巨额资金。

2.内外勾结。看上去像正规的出国劳务输出,但到了国外后上班没多久就被对方以“技术不行”等原因辞退,令人欲哭无门。

3.“商务考察”。黑中介明知自己没有劳务输出资格,便以商务考察等为由,为劳务人员办理有效期只有几个月的签证,而持商务签证用工是非法的,逾期不归会构成非法滞留,动不动就遭到拘捕、罚款和遣送回国。因为是非法打工,所以出国后根本不敢寻求政府帮助。

4.“旅游”。明明是出国劳务输出,可是办理的却是旅游签证,致使这种打工行为是非法的。不用说,这样的打工环境非常恶劣、工资待遇更是低得可怜,整天生活在恐惧之中。

5.“考察”。明明是出国劳务输出,可办理的却是商务访问签证,这样的出国打工不但非法,而且要处以高额罚款甚至有牢狱之灾。

6.“培训外派”。名义上是“外派劳务人员培训”,实际上是只有“培训”没有“外派”,在收取了高额“培训费”后就没了下文。

7.“出国培训”。为出国劳务人员虚构工作单位、经历等,然后派往国外大学“培训”。到了国外后因为找不到工作只能打黑工或自找门路,不但饥寒交迫,而且随时面临被警方拘捕、遣返的危险。

8.虚张声势。中介公司租用一间写字间,用“高薪”诱人报名,伪造各种荣誉以虚张声势,一旦巨额款项骗到手就逃之夭夭。

9.冒充正规渠道。正规中介公司里的工作人员见出国劳务输出有利可图,并且有人主动上门,便甩开公司单干,使人上当受骗。

10.侥幸心理。出国劳务人员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非法出国后害怕被罚款、拘留、遣送回国,于是抱着侥幸心理到处托人“打点”,结果越陷越深,“赔了夫人又折兵”,最终付出更加惨重的代价。

【一本书读懂投资学】

俗话说:“买的没有卖的精”。对外投资要面对国外商业环境、政治博弈、投资保护主义及其他一系列复杂因素,再加上总体来看我国的对外投资还处于“学习实习”阶段,其投资风险就不言而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