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工业革命”模式对我们的启示
第一,着力教育体制改革,培养、激励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是今后中国经济发展最宝贵的财富,是中国复兴的战略性保障。从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没有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群体性的崛起,就不会有中国的伟大复兴。就目前来讲,改革教育体制是当务之急。
第二,加快对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三次工业革命”模式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诸如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日益减少的问题。中国未来一段时间社会、经济要发展,能源问题难以绕过去。要稳增长,促发展,解决能源问题是又一当务之急。在国内勘测储量未见明显增长、中东产油国政局动**、南海局势不稳的情况下,需要加快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三,重视第三次工业革命生产的小型化与分散化。生产的小型化、分散化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一大特征。在这一点上,政府应鼓励民众积极参与,因为民众是这一进程参与的主体。另外,根据中国的实际国情,政府要积极转换思维,处理好大中型国有企业与大量小微型企业的关系,采取重点扶持与淘汰落后相结合的方式,优化大中小型企业的地理布局和产业布局。
第四,积极融入“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中国复兴的必然选择。面对即将到来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国无论如何不能再次错过,要积极参与其中。在中国政府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背景下,如果能切实抓住这一机会,中国的伟大复兴无疑将具备更加深厚的基础。
机遇与挑战并存
面对第三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世界发展引擎,未来几年,中国将如何顺应趋势,投入到革命的浪潮之中?里夫金肯定了中国的影响力。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火力发电国,煤炭在其能源比重中约占70%;它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耗国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国;另一方面,中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风力资源,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风力涡轮机生产国,其太阳能光电产业生产总值更是占世界的30%,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电板生产国。可以说,中国在可再生能源方面的地位正如沙特在石油产业中的地位一样,中国每平方米的可再生能源潜力要远高于世界上大多数其他国家。
这些事实必将使中国具有成为这次革命领导者的先天优势,然而中国也面临着发展的瓶颈。作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受益者,落后于发达国家的发展浪潮,中国工业正处于起飞阶段,刚刚适应工业化发展的中国能否转变观念、把握住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成为关键所在。目前,中国制造业缺乏科技创新的灵魂,所依赖的人工成本和基础资源成本的优势已经大不如前。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分散决策,包括生产的分散化和决策的分散化,这是非常关键的。相对于未来的分散决策,目前中国传统的集中决策,可能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前面临更加突出的问题,遏制住经济的自由发展。所以最根本的还是体制、机制的改革问题。
在以个性化、多样化为特征的新市场中,目前中国政府的运营管理机制很难适应瞬息万变的技术与市场。政府必须改变自上而下的集中决策的观念,及时转变角色。未来几年,中国应将更多的关注点投放在绿色能源的大规模研发和使用上,更开放地治理国家,使权力分散化,人人参与治理,变庞大的人口问题为国家优势,充分发挥个人在新型经济模式中的创造威力。让能源的可替代来带动经济的开放、信息的共享和政治的扁平化,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在能源互联网中占据一席之地,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寻找到崛起的机遇。
联动导向未来
前两次工业革命中,对有限传统能源的争夺导致了现有的竞争关系,而在以新能源体系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下,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由于取之不尽,将引导传统的竞争关系逐步向合作联动关系转换,借此形成支撑自身发展的源动力。而联动合作的类型将主要有两种:产学研纵向联动、跨产业横向联动。
学校、科研机构、产业贯通了研究、开发、生产三个环节,对于经济增长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要建立可再生能源、能源分散式生产、间歇式能源存储、能源互联网建设以及交通工具燃料动力转换在内的五大支柱,不仅技术创新尤为重要,同时也亟待缩短技术创新与产业化之间的距离,缩短由实验室到客户的距离,产学研的深度合作极为迫切。
在实现纵向的从技术研发到产业化,加强产学研联动的同时,第三次工业革命还必须越来越多地趋向于横向的产业联动。历史上数次重大的经济革命都是在新的通信技术和新的能源系统的跨产业结合之际发生的,这次也不会例外。里夫金预言:当今互联网技术和能源技术的发展、结合将再度打破行业壁垒,使分散式合作的新经济模式成为可能。引用专家的话便是“人人开发能源、人人控制能源、人人享有能源、人人获益能源,人人成为能源的主人”,横向与纵向的合作使整个社会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当这个整体成型,第三次工业革命便将呼之欲出。然而,虽然许多国家看到了未来的前景,却都处于筹备阶段,包括错失前两次工业革命的中国。因此在同一起跑线上,有着独特优势的中国将迎来最有希望的一次领先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