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业革命的前奏(1 / 1)

资本主义的发展

产业革命也称工业革命,一般指从纺织机器的改革开始到蒸汽机的利用这一历史过程。欧洲各主要国家在18世纪时已先后取得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摆脱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封建桎梏。资本的原始积累使资产者获取了大量金钱,使成千上万的农民破产为“自由的”劳动者。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和分工的扩大,造成了一大批熟练工人,他们在技术改进上积累了经验,使应用机器进行生产成为可能。17、18世纪科技方面的知识水平,也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便利,许多发现和发明就在此时产生。于是,在这些条件具备得更充分的英国和相继而起的其他一些国家,开始了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最早发起于英国,这决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的。英国是较早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资产阶级政权的确立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扫清了道路,这是产业革命得以兴起的根本原因。16世纪之前,英国还是一个农业国,它的手工业和商业都落后于欧洲的先进国家。从16世纪开始,航海及对外掠夺为工场手工业提供了大量资金。农村中的圈地运动又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廉价的“自由劳动力”,使得毛纺业、冶金和采矿业及工场手工业迅速地发展起来。到18世纪,英国已成为世界贸易市场上最大的毛纺织品基地之一,据说占半数的欧洲人都穿着英国的纺织品。英国在扩大自己的工场手工业的同时十分注意提高技术水平,国家又采取了有利于吸收外国先进技术的政策,比如专利制度的建立。技术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操作过程的专业化和熟练程度,为用机器代替手工操作准备了条件。

在工场手工业发展的同时,发生在农村的圈地运动到18世纪更是得到政府的批准而合法化,土地越来越多地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失去了土地的大批农民,成了与生产资料完全分离的“自由劳动力”。同时,土地的占有者开始采用新的经营方式,从而把英国的庄园经济演化为资本主义的大农场。农业的资本主义化促进了农业技术的改革和生产的发展,为大批的工业和城市人口准备了必要的粮食和副食品,并为工业准备了原料。此外,圈地运动还为工业开辟了国内市场。过去的自耕农依赖农业和家庭手工业满足他们自己的生活需要,现在他们失去了土地,自己生产的产品又成为工业原料或农副产品,他们的生活必需品不得不依赖别人的产品来维持,因而他们作为商品消费者和购买者出现在国内市场上。所有这些都为工业的发展准备了条件。

对外贸易和海上掠夺是刺激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动因之一。17世纪,英国通过战争,先后战胜西班牙、荷兰、法国,一跃而成为海上霸主。对外贸易的扩大和掠夺殖民地的活动固然使英国完成了原始积累,但是要保持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不能只依赖暴力,主要还是依赖于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和高效率的生产,从这方面来说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也日益成熟。

新生产方式的萌芽

作为资本主义生产起点的简单协作,仅仅是有较多工人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为生产同种商品而在同一资本家指挥下进行协同劳动。除了同一资本家同时雇用的工人较多之外,它同行会手工业似乎并没有什么区别。尽管如此,这也会在劳动过程中的物质条件上引起革命,何况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的规模乃至整个生产规模必然会增大,从而创造了一种个人劳动根本不可能达到的新的生产力。

而当工场手工业取代简单协作之后,使劳动过程出现了越来越细致的分工,即把手工业活动分成各种不同的局部操作,其中每一种操作都形成了一个工人的专门职能,全部操作就由这些局部工人的联合体来完成。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马车制造工场、造纸工场和制针工场为例,说明了过去一个行会工匠要依次完成的比如20种操作在手工业工场则由20个工匠同时分别操作,而后来这20种操作又进一步划分、孤立、并独立化为各个工人的专门职能。

同时,由于分工的发展所必然带来的对生产过程连续性的要求,即对工艺流程其合理化的要求,使得原先自发形成的以分工为基础的协作获得巩固和扩展,并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有意识、有计划的和系统的形式。此外,以连续性为宗旨的工艺流程衔接合理性的日益增强,又为承担着该流程上不同程序的不同操作工具的合理组合提供了可能。而这一系列担当不同职能的工具的有机组合本身创造了机器和机器体系的“原型”。

思想启蒙运动和科学知识的普及

欧洲近代文明史上,与第一次工业革命密切相关的一件大事就是思想启蒙运动。这次思想启蒙最早开始于17世纪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而后发展到法国、德国与俄国,此外,荷兰、比利时等国也有波及。在18世纪法国百科全书派代表人物的推动下达到**。就思想史的意义而言,不妨说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运动在思想领域的继续与深化。

法国的启蒙运动与其他国家相比,声势最大,战斗性最强,影响最深远,堪称为西欧各国启蒙运动的典范。从字面上讲,启蒙运动就是启迪蒙昧,反对愚昧主义,提倡普及文化教育的运动。但就其精神实质上看,它是宣扬资产阶级政治思想体系的运动,并非单纯是文学运动。它是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反封建、反禁欲、反教会斗争的继续和发展,直接为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启蒙思想家们从人文主义者手里把反封建、反教会的旗帜接过来,进一步从理论上证明封建制度的不合理,从而提出一整套哲学理论,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要求建立一个以“理性”为基础的社会。他们用政治自由对抗专制暴政,用信仰自由对抗宗教压迫,用自然神论和无神论来摧毁天主教权威和宗教偶像,“天赋人权”的口号来反对“君权神授”的观点,用“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来反对贵族的等级特权。他们就用这些思想启发教育群众,去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进而建立资产阶级的政权。上述的这种思想,称为启蒙思潮,宣传这种思想的活动,就称为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既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的继续和深化,也是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理论准备阶段。

其间所出版的最有影响的划时代的著作是狄德罗和达兰贝尔主持编写的11卷本的法国《百科全书》(1751—1772)。该书把大量篇幅用于科学和技术,并对其中介绍的工艺过程有详细的说明和大量图解。这部《百科全书》后经扩充与改编,于1788—1832年以《方法百科全书》为书名重新发行。在影响上仅次于法国《百科全书》的还有德国学者策特勒(Zedler)编纂的64卷本的《大型科学和艺术百科辞典》(1732—1750)。另外,1711年在爱丁堡出版了三卷本的《英国百科全书》。其执英语百科全书之牛耳的地位一直维持至20世纪中叶。除此之外,意、英、法、德等国学者还出版了篇幅较小的一些《技术百科全书》、《技术文库》、《艺术与科学百科全书》以及《百科全书杂志》等书刊。特别是1798年创办的英国《哲学杂志》以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和报道科学发现为宗旨,其中很多精彩文章均选自各个科学学会的出版物。

18世纪在科学知识普及方面的另一件大事,是在这个世纪即将完结之时,欧洲所建立的至今犹存的两个传播科学和技术知识的公共机构——巴黎的国家工艺博物馆和伦敦的大不列颠皇家研究院。法国的国家工艺博物馆是根据国民会议的法令于1794年创立的。它除了陈列拉瓦锡等科学家的仪器外,还开设免费听讲的公共演讲。受其影响,英国在伦福德的倡议下,仿效巴黎博物馆于1800年建立了类似的机构——大不列颠皇家研究院。但与法国不同的是这个研究院不能指望英国政府的财政支持,以至于在它开办初期的30年中,一直只有两个科学家在工作,而后来则几乎濒临破产。只是由于戴维(H.Davy,1778—1829)在电化学方面的成就和声望,才得以重蓄资财,并开始了延续至今的光辉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