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古印度(1 / 1)

哈拉巴文明和古印度的兴亡

古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西汉时称之为“身毒”,东汉时称之为“天竺”,唐玄奘取经归来以后始称之为印度。从地理上说,古代印度与现在说的印度次大陆相当,包括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的印度河和恒河,分别从次大陆的两边流入印度洋,在次大陆北部形成两大平原,次大陆的南部是一个半岛,中央是德干高原,沿海是狭长的平原。依据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考古成果,发现印度河流域从公元前3000年代中期已形成相当发达的农业文明。这种文明的遗址首先发现于巴基斯坦旁遮普省蒙哥马利县的哈拉巴,故称之为“哈拉巴文明”。其年代大约是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这个时代也被称为古印度的哈拉巴时代。

但是,这一文化不知由于什么原因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时销声匿迹。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细亚的游牧部落南下进入并征服了印度河与恒河流域。他们自称为“雅利安”人,意为“高贵者”,而把肤色较黑的土著称为“达萨”,这是印度种姓制度的起源。雅利安人的宗教是婆罗门教,他们的宗教经典“吠陀”是了解这一时期古印度历史的主要依据,故人称古印度的这个时代为“吠陀时代”。所谓“吠陀”就是“知识”的意思。大约在公元前500年左右,印度河与恒河流域形成了20个左右的奴隶制国家,古印度进入列国时代,各国之间争战不已,经历了多次分裂与统一。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的孔雀王朝、公元1世纪到3世纪的贵霜帝国、公元4世纪的笈多王朝,是古印度列国时代比较著名的王朝和帝国。在列国时代,又发生多次外族入侵印度的事件。公元前6世纪时波斯帝国、公元前4世纪时亚历山大帝国,其势力都曾进入印度。公元5世纪,匈奴人的一支又侵入印度。公元13到16世纪初,又先后有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蒙古人后裔在印度建立莫卧儿帝国。到19世纪中期,印度次大陆成为英国殖民地。

复杂的国度和神秘的宗教

我们不得不说印度是一个复杂的国度。直到殖民地时期,印度一直是大小王国林立,从来没有形成过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因此,印度从来没有统一的语言,各民族各部落所使用的语言和方言有150多种。而且,印度次大陆本身就是世界三大人种(黑、黄、白)的交汇处,加之屡遭外族入侵、占领和统治,所以导致印度人种更为繁杂,素有“人种博物馆”之称。此外,是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全部印度人被分为四个等级的种姓,从高到低依次是婆罗门(僧侣)、刹帝利(武士)、吠舍(平民)和首陀罗(贱民)。种姓世袭,而且不同种姓间不得通婚。这些都使人感觉印度好像一盘散沙。

复杂的同时还充满了神秘。此地到处笼罩着宗教的气氛,处处有神庙,村村有神池,而且伴随文化的多样性印度人信仰的宗教也极多,同一宗教也有许多教派。在印度,婆罗门教即印度教最为流行,而发源于此地的佛教却不太流行,佛教信徒倒是有许多聚集到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很有些墙里开花墙外香的味道。印度这种浓重的宗教文化色彩,使他的民众推崇来世而轻视今生,强调人生的无常和空虚,主张清心寡欲,反对执着追求。这样,印度人的历史也笼罩在云里雾里,古代印度人根本不注意记述自己的历史,他们更喜欢讲神话故事,后世也只得从这些神话故事中来发掘和考证印度的古代历史了。

《吠陀经》和天文学

像古代埃及、两河流域一样,古代印度的天文学也主要是服务于历法制订和占星。但是它与宗教活动的联系显得更为密切,所以我们主要是从宗教著作中来了解古代印度的天文学。

《吠陀经》中已经讲到了祭日的推算问题,这是现在知道的古代印度最早的天文学知识。现存最早的古代印度天文学著作是《太阳悉檀多》,“悉檀多”是“知识”的意思。据说此书写于公元前6世纪,但是据考证有许多内容是后来添加进去的。公元505年,有人汇集了五部古代印度天文学著作,编成《五大历书》。在《阿利耶毗陀历书》中,讨论了日月和五大行星的运动以及推算日食月食的方法,它代表着印度公元6世纪初时天文学的水平。古代印度一年分为6季:冬、春、夏、雨、秋、露,每季两个月。我国唐代时传入的印度《九执历》,定一个朔望月为29.53日,19年设7个闰月,与我国的历法很相似。

印度在吠陀时代认为天地之间有—座大山,叫须弥山。天如伞盖,由须弥山支撑着,日月五星都绕着须弥山运行。大地是由4只大象驮着,大象则又站立在浮于水中的乌龟背上。这种认识与中国古代的“盖天说”有相似之处,但是又有印度自己的特点。我们从中看得出地理环境与物产对人的宇宙认识的影响,也可以看出这种认识与印度神话的联系。公元5、6世纪之际,阿利耶毗陀曾说过大地在转动着,但这种观点并没有被大众接受。古代印度也把天球赤道附近的恒星分为二十八宿,与中国古代相似。但是,依据现在掌握的资料,中国的二十八宿体系形成要早于印度。

古印度的数学

古代印度的数学发展也比较早。古印度现存的最早数学著作是《准绳经》,大约写于公元前6世纪。它实际上是吠陀经中的一篇附文,讲述祭祀活动中各种祭坛的形状、大小、如何建造,以及座位如何布置等几何问题,耆那教经典中还提到圆周率。约公元前1世纪的《昌达经》中,已有相当于二项式定理的内容。公元5世纪又出现《阿利耶毗陀历书》又称《圣使历书》,该书中出现了完备的十进制数值体系。

在公元7—13世纪,古印度数学有了较大发展。婆罗摩及多(Brahmagupta,约598—约660)在公元628年写成《梵明满悉檀多》,该书中包括了整数运算、分数运算、数列、比例问题、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等内容,还讨论了负数运算法则。尤其值得提出的是,该书中不再把“零”仅视为空位、而是也把它看做一个数字,讨论了“零”的运算法则。除了“零除以零等于零”这个说法,他关于“零”的论述都是正确的。有了十进制、位值制、零的符号,使得古印度可以用10个数码符号表示所有数字。古印度数码符号在8世纪传入阿拉伯,以后又传入欧洲,成为世界通用的数码符号,这是古印度数学对世界数学发展的一大贡献。

古印度的医学

印度古代医学知识既古老又丰富,这或许与印度思想中的大慈大悲、普度众生的仁爱思想一致。属于医学的知识体系,在印度古代称为“阿柔吠陀”(ayurveda),意为“长寿的知识”。它与现今医学知识体系的侧重面有些不同,不仅关心治病,还很重视防病和养生。

在较早医学文献中,巫术的成分很重,以后才逐渐发展为以医学治疗为核心。吠陀时代,印度人认为人体与万物一样都是由“五大”,即“空、风、火、水、地”五大元素组成。其中“地”和“空”分别对应于躯体和空腔,比较稳定,而“水、火、风”分别对应于体液、胆汁和气,它们比较不稳定,人体生病是这三大元素失去平衡的缘故,治病就是恢复平衡,防病和养生就是维持它们的平衡。佛教时代认为万物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组成,人体内任何一大元素不调都会引起疾病。据说也是在吠陀时代,印度医学已经开始进行分科的尝试,共分内科、外科、五官科、精神病科(由魔鬼引起的疾病)、小儿科、老年科、毒物科(毒蛇咬伤或食物中毒)、保健科等“八科”。在印度古文献中好早就有关于临床诊疗、人体解剖学、植物药学等方面的知识,古代印度人已经识别了黄疸、麻风、天花、关节炎、小产和精神病,懂得如何使用驱虫药、免疫疫苗。外科医师可以做剖腹、断肢、眼科、耳鼻唇整容等手术了。而且,大约在公元前563—前483年,印度已经出现了医科学校和专职医生。

印度古代医学有些疗法很特殊,如用水蛭吸脓,用各种药物制成湿布驱风去寒等。金针拨眼白内障,更是印度古代医学的一朵奇葩,这种技术唐代传入中国。从养生到追求长生,由此发展出了炼丹术,印度古代医学的这种发展与中国道家很相似,而且也是以硫磺和汞为炼丹基本原料。印度的医学和炼丹术,对阿拉伯帝国有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