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河文明的兴亡
两河指的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的古代文明史,是从公元前3500年前苏美尔王国开始,到公元前538年结束。苏美尔王国、古巴比伦王国、亚述帝国、新巴比伦王国,是其文明发达的四个阶段。有时,又将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简称为巴比伦文明。
两河发源于托罗斯山脉,流出山岭地区后平行地向东南方向流去,最后汇合起来流进波斯湾。两河流域的中心地带在现今的伊拉克境内,两河之间的肥沃平原,史称美索不达米亚,这是一个希腊名词,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当古埃及文明在尼罗河畔出现的时候,古巴比伦文明也开始在这里孕育了。这是亚洲西部的一块沃野,它的周围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也从周围地区吸引来了无数部落和众多的民族,他们一方面互相影响融合,另一方面自然也战争连连。
在两河流域,古代曾先后由不同民族建立起多个王国。公元前3500年以前,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就已建立起一些奴隶制城邦国家,也已经知道用铜,并且有了文字。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代初期,来自西方的闪米特人侵入两河流域,他们在现今的巴格达附近建立起一个名叫阿卡德的城邦国。阿卡德最伟大的国王叫萨尔贡,他统治了两河流域。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代初,巴比伦城发达起来,它位于幼发拉底河中游东岸,现今巴格达以南100多千米。阿摩利人以巴比伦为都城建立起巴比伦王国(史称“古巴比伦王国”),它的第六代国王汉莫拉比(Hammurabi,约公元前1728—公元前1686)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了高度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科技文化都有很大发展。汉莫拉比制订的法典史称“汉莫拉比法典”,是现代人了解古巴比伦王国的重要文献。公元前16世纪中叶,巴比伦王国遭外族入侵。公元前13世纪末,两河流域进入了亚述帝国称霸的时期。到公元前7世纪末,迦勒底人在两河流域又建立起新巴比伦王国。公元前538年,新巴比伦王国亡于波斯帝国。如今,这块土地上建立的多是以阿拉伯人为主的国家。
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字
苏美尔人是两河流域文明最早的创造者,在许多方面都可以和古埃及人相媲美。苏美尔人在象形文字的基础上创造出了一套楔形文字,这些文字用芦杆写在泥板上,因起笔处压痕较深广,抽出时压痕较细较浅,每一笔划都形如木楔,所以被称为“楔形文字”。书写以后,将泥版晒干或烧成砖。用泥板写出的“书”很笨重,只能是“摆着读”,而不可能“捧着读”,然而这种泥版书能长久储存,当时的知识便是由这些泥板文书留传下来的。这种楔形文字随后成了西亚的通用文字,并和埃及的象形文字一起哺育了腓尼基人的文字。波斯文字的字母也是由它改造而来的。
古代两河流域的天文学
苏美尔人的天文学超过了同时期的埃及人,有人说古代两河流域发达的占星术,是其天文学发达的重要促进因素。为什么这里古代占星术发达,据说是因为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涨水不像尼罗河那样规律,经常泛滥成灾,再加上战争频仍,使这里的古人更觉得命运难以把握。他们的天文观测有两个直接的目的:计时和预知未来的世界。苏美尔人相信神主宰着尘世的祸福,天上的星就是神的化身,星的运行和地上的事件有关,而星的运行是有规律的。为了研究这种规律,他们在城市的中心建造了塔庙,作为祭神的中心,也作为天文台使用。同时,农业的发展也需要通过系统的天文观测来建立一套精确的计时系统来认识季节。他们在公元前4700年左右制定的阴历比埃及最早的历法还早500年左右。该阴历分1年为12个月,每月30天,时常加闰,而且使用的是非常精确的置润方法,能达到19年误差不到一日的程度。
苏美尔人已经知道了“黄道”——太阳一年之中在恒星背景上走过的道路。他们把黄道分为12段,每一段中的恒星为一个星座,并以神话中的神或动物命名。这些星座名称被沿用下来,并形成了占星术上所说的“黄道十二宫”这一术语。古代两河流域是以新月初见为一个月的开始。一个朔望月29.5天,晚上能见到月亮的有28天。把28天四等分,每一部分7天,他们把这7天依次分配给太阳、月亮、火星、水星、木星、金星和土星,这是“星期”的起源。古埃及人把一昼夜分为24时,他们以日出为昼的开始,正午为昼6时,日没为夜的开始,夜半为夜6时,他们的24时是不等长的。而古巴比伦人则是把一昼夜分为等长的24时,这种计时制度也被继承下来,直到现代仍在采用。古代两河流域人对日、月和五大行星的运行规律也有比较精确的观测结果。他们在公元前9世纪时就已知月食必定发生在望。他们从公元前311年开始编制的日月运行表,包括了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昼夜长度、合朔日期、月亮的纬度等多项内容。
古代两河流域的数学
古代两河流域数学也很发达,这可能与其天文学发达相关,因为在古代最复杂的数学问题应当是天文学中的计算问题。所以,可以说巴比伦时代两河流域的天文学和数学是协同发展的。古代两河流域的数学实行了位值制,即一个数字符号实际表示的值与其所在的位相关,这是其进步的地方。但是他们采用的进位制度是十进制和六十进制并用,这可能与天文学中的计算相关。
这种独特的选用六十进制的计算系统大约形成于公元前2400年左右。到公元前1900年时,巴比伦的数学就进入了全盛时期。考古发现的巴比伦“契形数学字版”是这一时期数学高度发达的见证。这种字版或文本把数学分为两类:一类为“表格课文”,这是古代的“应用数学”。字版中有许多表格,如乘法表、倒数表、平方表、立方表和立方根表等,通过对照表格可以进行大小单位之间的换算。由于采用的是60进制,所以计算方法和得数的表示方法类似现在对时间的表示(现代通用的时间是60进制)。巴比伦数学的“表格课文”,很像现在小学低年级的应用题,可以看作人类数学的幼年阶段。另一类是契形数学版中的“问题课文”,这是古老的巴比伦的“理论数学”。“问题课文”中的数学多半是纯代数性质。例如,两正方形的面积之和是1000,其中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比另一个的2/3还少10,求两个正方形的边长。人称这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代数题目,现在解这个题目需要列二元二次方程组。我们还不能肯定古巴比伦人是怎样解这个题目的,但他们确实解出来了。此外,还有四次甚至六次方程以及三元以上方程组的解法,而这些数学方法都被巴比伦人用于天文学的计算。所以,巴比伦时代两河流域的天文学和数学是紧密相关、协同发展的。
古代两河流域的技术
古巴比伦的汉莫拉比法典中提到了许多种手工业行业,包括制砖、青铜冶炼、缝纫、宝石加工、皮革、酿造、木工、造船、建筑等,说明手工业的分工已相当细,都已形成了专门的行业。从其法律条文也可看出,其手工业已相当高超,如果质量不合标准或弄虚作假,要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技术应当是冶铁技术和城市建筑。
进入铁器时代,是古代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之一。而古巴比伦王国在公元前16世纪被赫梯人所灭,赫梯人在大约公元前15世纪就发明了炼铁。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封公元前13世纪的埃及国王致赫梯国王的信,信中要求赫梯人给他们铁。在公元前8世纪的亚述帝国都城里,考古发现了大量铁制工具和武器,表明此时两河流域肯定已进入铁器时代,这在世界上也是比较早的。
古代两河流域的城市建筑要数新巴比伦王国的都城。该城有三道城墙,城墙上有很多塔楼,城门高达12米,城内有用石板铺成的宽阔道路,当时人称它是世界上最雄伟壮观的城市。城内的王宫富丽堂皇,王宫旁边的空中花园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观之一。城中最高的建筑是供奉神灵的巴比伦塔,其遗迹现在尚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