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拿来主义,边干边学(1 / 1)

机遇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所以,如果你眼睁睁地坐在那里等待机遇降临,是等不到的;换句话说,即使机遇来了,你以前没有和她打过交道,你也不认识她。

真正的机遇,应当是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有鉴于此,抓住机遇是一个动态、实践的过程,有必要坚持“拿来主义”原则,边干边学,一边练手一边赚钱,不断提高认识水平。

大凡有远见的老板,总会对自己有一个科学而长远的发展规划。先做什么再做什么,一步一步稳扎稳打,少走弯路甚至不走弯路。周穗清的脚印就清晰地印证了这一点。

毕业即创业,一边工作一边练手

1993年6月,周穗青领到华南理工大学科技英语专业毕业证的第二天,就急忙回到老家汕头,办了一个自己酝酿已久的英语补习班。在大学读书时他就想着要自己创业,可是他并不清楚自己究竟能干什么,家里也没有可以支持他的人,所以便很自然地想到从自己的英语专业出发,从这里撕开口子可能要容易些。

遗憾的是,由于他的动作慢了半拍,所以最初想招八九十人的,最后只招到二十多人。于是,他便感到有些失望,把这件事情全权委托给了一个学弟。

接下来,周穗青委托表妹把最近两年内当地主要报纸上凡是“注册公告”里标明注册资金在100万以上的公司资料全部剪下来,一个月内向它们寄出了2000多封信。每一封信他都要解释一番什么是期货、什么是期货经纪人之类的知识。

一个月后他收到40多封回信,从中谈成了两个客户。到了第三个月时,他已经能够在交易中每月抽取6000元左右的佣金了,这在当时绝对是一笔不菲的收入,可以称得上“富翁”了。

周穗青从一个在民政局工作的同学那里得知,开办一个福利彩票的销售点能够按照销售额的6%提成。聪明的他马上在每个大商场里设立彩票销售点,这样每个月又能有几千元进账。

羽翼渐丰,正式辞职创办企业

1995年,周穗青辞职注册了一家“新意念”广告公司,以每月1000元的租金在一家招待所租了一间办公室,自己每天骑着摩托车在汕头的大街小巷寻找客户。他与众不同地想出了许多新点子,直到最后他编了一本《汕头市民手册》,以及免费给正在修建广州到汕头的铁路印制《列车时刻表》以换取铁路广告代理权,才算终于抓住其中蕴含着的巨大商机。

1997年,羽翼渐丰的周穗青开始到北京谋求发展,创办了天意华广告有限公司。1998年4月,天意华正式介入《三联生活周刊》的广告代理。当年,又取得了《今日民航》的广告代理权。1999年之后,发展思路逐渐清晰的天意华,相继代理了《中国化妆品》、《城市画报》等优势媒体的广告业务,从而实现了以品牌平面媒体为主的发展之路。

互不竞争和互补竞争共存

广告商之间的竞争是残酷的,也是混乱的。为了更好地解决其中的问题,周穗青在代理策略上提出了互不竞争和互补竞争共存的理论。

所谓互不竞争,是指不代理定位相同的媒体,所代理的媒体相互之间都有定位差别,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由于内部竞争而带来的内耗。

所谓互补竞争,是指对于这些种类不同、定位不同的媒体,天意华积极争取独家代理、优势代理,扩大媒介网络,增强竞争实力。

在此基础上,天意华始终把全力打造客户体系作为头等大事来抓,陆续搭建了遍布各地的销售网络。

同时,为代理的每一家媒体开展品牌小组的专业服务,对媒体进行包装和市场推广,并从广告销售角度为媒体的风格选择、发行策略、包装方面的改进提供建设性战略规划意见。这样,就又大大增加了双方的获利空间,取得了双赢效果。

按照市场需求所做的一切努力,使得天意华真正转型成了“媒介销售商”。如果是在过去,传统的广告公司分为两种:一种是代表媒体利益的广告公司,称为媒介代理公司;另一种是代表客户利益的广告公司,称为媒介购买公司。而现在最常见的是媒介销售商,则综合了前面两种广告公司的优势,因而更有利于发展成专业化、规模化的企业,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服务成本,并且具有第三方的独立性。

所以,媒体销售商代表着专业化中介服务的发展方向,这种广告模式在国外已经发展得相当快了。

用新思维取得新成功

针对目前有人认为广告生意难做的说法,周穗青认为,其实不然。

因为从总体上看,进入媒介经营可以有三条途径,做内容、做广告、做渠道。现在我国国内的广告业并不发达,企业成熟度也不够,广告业又是一个本土化很强的行业,国外广告公司要来竞争必然要经过一个很长的本土化过程。所以,实际上还有许多广告经营空间没有被充分开拓出来。

就这样,周穗青仅仅经过三年努力,就使得天意华公司的市场磨合理念和操作日趋完善,构建成全新的商业模式,年销售额攀上一亿元台阶。[1]

现在的天意华传媒集团拥有员工400多人,分支机构遍布国内大中城市,早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民营期刊经营集团。

从上面你能看出周穗青的创业“机遇”在哪里吗?可以说,他在这种边干边学中到处充满机遇;准确地说是,随时随地会出现新的机遇。如果他大学毕业后就坐在那里等待机遇的来临,结果就可能会大不一样了。

1 周卉萍、孙润成:《他们是如何白手起家?微型企业家的致富历程》,载《科学投资》,2002年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