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容易看出,贸易顺差过大是傻瓜行为,它虽然与美元陷阱有关,却不是美元陷阱所决定的。也就是说,贸易顺差过大虽然会导致外汇储备增加,但贸易顺差规模本来应该是自己掌握的,怨不得别人,也怨不得现行国际货币体系。
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会长余永定在2009年的时候就表示,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并不必然导致我国外汇储备从10年前的1000多亿美元猛增到现在(2009年)的2万多亿美元。问题的关键不是国际货币体系,而是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出了问题[1]。
在他看来,面对全球经济衰退的泥潭,今后几年我国一方面要维持必要的经济增长速度,另一方面要减少贸易顺差,决不能盲目追求贸易顺差。减少贸易顺差的最大理由,就是我国的外汇储备收益和安全性正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威胁。
具体数据是,2009年我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超过2.5万亿美元,并且还在以每年3000亿美元的速度递增。只有降低并减少外汇储备规模,才能避免外汇储备造成损失。
而要做到这一点,唯一的途径是刺激内需,用内需来代替外需。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把外汇储备占GDP比重下降到一个比较合理的水平上来[2]。
那么,我国过去为什么会一再愿意做这种“傻瓜”甚至还乐此不疲呢?实际上,这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有关。
中共十七大提出“经济发展方式”的口号,替代我国过去的“经济增长方式”说法(国际上称为“经济增长模式”)。
而“经济增长方式”的口号,最早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前苏联提出的,这也是前苏联和东欧等前社会主义国家普遍采用的经济发展方式。
当时的背景是,这些国家普遍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早期的做法,即依靠资源投入尤其是资本投入来驱动经济增长。上了年纪的读者清楚,这就是我国过去一直挂在嘴边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总路线”,说穿了,就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遗憾的是,前苏联推行这种做法吃尽了苦头,我国却没能从中吸取教训,而是依然一直往前走,直到“九五”期间才有所醒悟并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过到现在效果仍然不明显,所以才会有这么大的贸易顺差,一步步掉进美元陷阱[3]。
回想改革开放之初,我国选择出口导向战略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决定的。具体地说是,采用出口导向战略的目的是要克服储蓄和外汇缺口,说到底就是要通过产品出口赚取外汇,支持国内经济发展。与此同时还有一重目的,就是通过出口导向战略吸引外资投入。总体上看两者异曲同工,都是为了解决国内经济发展所需资金不足,同时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投资效率和生产效率。
显而易见,当资金融通问题解决了,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也基本上学到手了,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应当转移到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上来了。如果真是这样,我国的贸易顺差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庞大,以至于每年都要增加3000多亿美元,一发而不可收拾。
其实,早在1983年我国就有人提出,“我们缺外汇时不能充分利用外资,现在外汇储备多的时候又强调利用外资。一方面扩大贸易,争取贸易顺差,另一方面又要充分利用外资,这是个矛盾。是否一定要争取贸易顺差?一般说来,多数国家在开始建设时期都有资金内流现象,如果贸易顺差,就是资金外流。我们有外汇不知道怎么用,结果让外国人利用我们的资金,这是不明智的。”[4]应该说,这位“无名氏”在这方面有着先知先觉,只不过没有受到决策层应有的关注和重视。
所以余永定认为,双顺差、人民币汇率和美元陷阱是我国出口导向战略的三部曲——出口导向战略在我国建立了创汇经济,创汇经济形成了我国1991年以来的双顺差收支格局。我国的汇率政策对双顺差格局尤其是贸易顺差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是导致外汇储备急剧上升,最终促使我国成为美国国债的最大外国持有者,从而一步步进入美元陷阱。
展望未来,美元资产的贬值和投资风险越来越高,继续扩大贸易顺差变成美元外汇储备的傻瓜行为也会更明显。
从美元贬值角度看,根本原因在于全球经济不平衡和美国的超常规扩张性财政与货币政策在起作用。从美元资产的投资风险看,更重要的是美国政府财政状况的急剧恶化是长期的以及难以逃避的,不可能随时间推移得到自动改善。这就带来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美国将来是否能够还债?
正如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所说:“当你欠银行1万英镑时,你受银行摆布;当你欠银行100万英镑时,银行受你摆布。”[5]
在这里,我国因为是全球最大的美国国债持有国,所以不得不成为受“人”(美国)摆布的“银行”(每年的外汇储备都用来增持美元债券,等于是源源不断地向美国输出美元)。
所以,真正的聪明人应该从长远利益出发,根据国家长远利益来选择外贸政策和汇率政策,决不能继续把希望寄托在贸易顺差的增长上,否则是很危险的。
[1]袁华杰、张梦薇:《中国能否跨越“美元陷阱”》,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6月5日。
[2]张朝晖:《建议控制外储增长》,中国证券报,2009年9月17日。
[3]吴敬琏:《中国掉进美元陷阱有苦难言》,凤凰锐评,2008年10月6日。
[4]余永定:《走向再平衡:终结出口导向型创汇政策》,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4月3日。下同。
[5]引自余永定:《走向再平衡:终结出口导向型创汇政策》,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4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