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权国陷阱还将长期存在(1 / 1)

美元陷阱 严行方 1021 字 3个月前

债权国明知前面有陷阱,可是短期内还是回天乏力。很明显,债权国陷阱还将长期存在——不用说,现在还谈不到美元本位制崩溃的那一天;即使到了那一天,如果依然存在其他本位币的话,仍然会改头换面地出现债权国陷阱,只不过是换个币种而已。

就拿这次全球金融危机来说。现在金融危机基本过去,可读者看到的是并没有因此导致美国金融市场失去控制、金融产品失去优势、金融财富减少、金融垄断削弱和金融地位动摇等局面。恰恰相反,美元的主导地位还有所加强了。

为什么?就是因为美元的全球本位币地位帮了大忙。

并且从历史上看,每到遇到全球重大经济、金融、政治和突发事件时,美元不是在走弱而是在走强,因为这时候全球各国都寄希望有一个强势美元来获得安慰,帮助全球经济走出困境。就好比说,在你最悲伤的时候需要有一个倾诉对象,而美元就是这样的对象,可以被你紧紧地握一握手。

只要美元的这种号召力仍在,美元债权国陷阱就不会消失。因为这时候全球各国的外汇储备都会找不着北,反而会觉得投资美元是“最好”选择。

而从长期趋势看美元贬值,贬值和升值是交叉进行的。作为美国来说,美元贬值更符合自身利益。可是美元越是贬值全球各国就会越觉得美元是一种比较可靠的避险工具,会陆续买入美元,从而不时推动美元升值,使得债权国陷阱越挖越深。至少,在今天还看不到有“填平”的那一天。

不用说,货币政策的推出除了市场因素,还必然离不开政治考量。美国持续实行宽松货币政策,促使美元不断贬值,虽然没有确切证据证明这是美国政府设的“局”,目的是企图让全球各国都陷进去。但从旁观者角度看,美国政府至少是乐见其成的,这就难怪债权国陷阱越会挖越深了。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美国的经济复苏进程中,很少看到美国政府在强劲地进行投资,以促使经济恢复和发展。

从这个角度看,美国的投资增长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原来的存货,以及存货的增加。因而这种投资增长不可持续。与此同时,美国的失业率非常高,消费也拉动不起来。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经济的唯一亮点需要依靠外贸出口。

所以能看到,美国集中精力促使美元贬值,就是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拉动贸易出口。而美元贬值的主要方式就是增发国债,以此来卖给其他国家,其中主要是我国。

美元终究不是黄金。中国人省吃俭用积攒起来的外汇用来购买美元而不是黄金,就必定会上了债权国陷阱这只贼船。

令人扼腕的是,我国明知前面的陷阱很深,可是从不断增长的贸易顺差中积累起来的外汇储备,最终还是不得不用来购买美元。因为除此以外,这数额庞大的外汇储备还真的没有多少投资渠道。结果,只能在陷阱里越陷越深了。

环顾全球,我国是美国国债的最大外国买主,受到的这种威胁也最大;并且,这不仅关系到外汇储备遭受多大的惨重损失,更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可谓事关重大。

各种迹象表明,美国对其他国家发行的国债将来不可能归还。换句话说,谁要是购买这些国债就等于是送钱给美国,这是彻头彻尾的傻瓜行为。正因如此,也才有美元陷阱一说。

追根溯源,这种债权国陷阱还要存在多久呢?弄清这个问题,关键是要理解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是如何制定货币政策的;这里的关键节点,又在于美国什么时候会采取加息手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宏观经济调控领域中发生的最大事件之一,就是通过了预算平衡法案。该法案规定,美国联邦政府不能再用扩大开支,减少税收措施刺激经济发展,这在相当程度上削弱了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调控的作用,从而使得美国政府只能更多地用货币政策来调控宏观经济。

用货币政策进行调控,集中表现为两点:一是货币供应量,二是实际利率。在这方面,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对全球资本流动的精确把握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它们在技术手段的配合下,一面通过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缓解通货紧缩;一面又坚决反对任何财政扩张,不让美国国内出现通货膨胀。

这样做的好处是,美国可以从容地利用全球提供的廉价资本在美国以外进行投资扩张,从而获得非对称性资本收益;与此同时,又能保持美国国内的物价稳定,把原本在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顺势变成全球性通货膨胀,祸害别国。

这一切,都是在债权国陷阱的配合和掩护下实现的。

接下来问,这些债权国为什么会主动迎合美国呢?原来,很大程度上这是这些国家财政金融政策方面的失误造成的。

试想,如果这些国家拒绝吸纳过剩美元,通货膨胀压力就会反弹到美国去,迫使美国认真对待流动性过剩。说得更通俗一点就是,如果美国发行的债券大家都不买,美国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可是像现在这样,一旦美元进入加息周期,这些国家的恶性通货膨胀很可能会马上会转化为恶性通货紧缩,经济增长急剧转为经济衰退,到头来还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1]。

所以,既然目前全球各国都还非常“享受”这种债权国陷阱,那么在短期内就决不会看到陷阱有被填平的可能。

[1]卢麒元:《美联储何时加息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世界经济报道,2011年6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