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美元陷阱中的债权国陷阱,首先得看什么是债权国。
所谓债权国,是指国际收支中出现持续经常项目顺差的国家。通常地,当一个国家的对外债权债务净头寸为正数时,称为净债权国。
在债权国中,如果境外投资的主体是直接投资、私人性质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一般称为“私人债权国”;如果投资主体是外汇储备资产或官方贷款,一般称为“官方债权国”。
从我国的情况看,我国从1992年开始成为净债权国。由于这是建立在经常项目顺差基础上的积累性储备,目的主要是应付国际收支流动性,所以我国的对外债权更多地体现为官方债权,其特点是期限短、收益率低和流动性强。因为不是股权投资,所以缺乏对债务国(主要是美国)经济上的控制权。
而这,正表现为美元陷阱中的债权国陷阱。
在过去冷战年代,美国对我国采取的是硬围堵战略,对前苏联实行的是软绞杀战略。冷战结束后,美国对中俄两国的战略方针正好颠倒了过来,具体地说就是想从经济上掏空我国。
改革开放以来,正当我国沉溺于GDP数据和外贸进出口额时,美国一直在默默无闻地实施针对我国的经济掏空战略——美国通过中外合资战略,把钱投入我国,消灭我国的名牌、控制我国的矿产、入股我国的银行和炒作我国的股市楼市。最后通过美元贬值推高我国GDP泡沫和外汇储备。
与此同时,美国又不许向我国出售高新技术和武器,也不许我国兼并美国企业,这样就把我国的大量外汇储备逼向了一条羊肠小道:只能购买美国国债,即通常所说的把钱“借”给美国。然后,美国再如此这般,循环用于掏空我国。
就这样,美国轻而易举地就在我国28个产业中控制住了21个,既釜底抽薪,又胸有成竹,还不费吹灰之力。
说到这里,很容易使人想起黄世仁和杨白劳的故事。
在影片《白毛女》中,勤劳、忠厚和善良的杨白劳是地主黄世仁的佃农。他虽然租种了黄世仁家六亩地,可是却年年欠租,总是还不完。不得已他借了黄世仁家的钱,又因为是高利贷债上加债,也永远还不清,所以每当过年时,只能离家出去躲债。
而这种情形在债权国陷阱中正好颠倒了过来:美国虽然是欠债的,可是它根本不用担心还债(或许根本就没想过还),所以不但不用躲债,并且还因为拥有美元发行权(相当于可以随意修改欠条)而肆无忌惮。与此同时,它又是远近闻名的“王八蛋”,别人又打不过它,所以有恃无恐。而我国虽然是放债的,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索债无望,因为自己面对的是一条“癞皮狗”,弄不好还会被对方咬上一口。
日常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事例:甲借钱给乙,钱到了乙手里后,操心的就不是乙,而是甲了。
例如在生意场上,甲公司赊欠一批货物给乙公司代销,乙公司卖完后就是不肯付钱给甲公司,说自己如何如何困难。如果甲要想得到前面的货款,就必须继续发货,俗称“一批压一批”。如果甲不肯继续发货,前面一批货的货款就结不到。
这是什么世道?其实这就是债权国陷阱:被债务国套牢了。
具体到我国,我国的外汇储备只能购买美国国债,而实际上,我国更希望买到美国的高新技术,用以装备我国现代工业体系,可是美国和欧洲国家就是不卖;我国更希望买到美国的先进武器,用来巩固国防,保家卫国,可是对方还是不卖。
美国最希望卖给我们的是国债,因为这种东西对它们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开动印钞机印就是)。而我国只要购买了美国国债,就等于放在刀砧板上任人宰割。美元什么时候贬值,贬值多少完全是美国说了算。
反过来看美国,即使负债再多,也不肯抛售黄金救美元,不肯对我国出售先进技术和武器装备。因为美国非常清楚,现代化就是工业化,如果我国不能实现现代工业化,并且没有基本的国家安全保障,哪怕拥有再多的外汇储备都等于0。
美国呢,只要拥有现代工业基础,只要在军事上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其他各国的外汇储备就必须给它廉价使用。它只要牢牢抓住工业、高技术、资源和军事,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所以读者看到,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可是人民生活却没有得到同步的改善。这些钱都到哪里去了呢?实际上,大部分在债权国陷阱里任人践踏。
根据联合国规定,每人每天2美元收入是贫困线,据此计算2010年12月我国的贫困人口数额高达9亿,占全球贫困人口的85%!即使放宽到每人每天1.25美元的赤贫线标准,我国的赤贫人口规模也有2.5亿人[1]!而据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2011年1月16日在清华大学演讲时表示,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年平均通货膨胀率为5.6%[2]。这说明什么?说明我国的经济发展一直是在恶性通货膨胀下进行的(按国际惯例,年通货膨胀率5%称为恶性通货膨胀)。
这从另一角度证实,我国的经济发展成果最终并没有多少落到普通百姓手里,而是被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吞噬掉了。
[1]颜昌海:《中国百姓的财富去哪了》,凤凰网,2011年2月7日。
[2]胡俊英:《姚景源:2011年中国不会出现恶性通胀》,证券市场周刊,2011年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