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估值效应乱中取胜(1 / 1)

美元陷阱 严行方 1026 字 3个月前

美国利用美元的全球本位币地位,能够轻而易举地设置美元估值效应陷阱,让其他国家稀里糊涂地就作出误判。

所谓估值效应,从理论上说,是指利用汇率和利率等金融资产价格的非预期性变化,引发对外金融净头寸市值发生变化,从而影响金融市场的外汇均衡。

广东金融学院教授张纯威认为,实际上美国经常在利用这一优势,把美国国内的经济问题转嫁给其他国家。

具体操作手法是:当美国存在对外净资产时,就通过提高利率和本币升值等措施增大净资产市值;当美国存在对外净负债时,就通过降低利率和本币贬值等措施减少净负债市值[1]。

例如,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多次采用这种手法引发其它国家发生金融危机,而它自己则“乱中取胜”:一方面从中大获其利,另一方面牢牢把握着美元的本位币地位。

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抑制国内通货膨胀,当时的美国实行高利率政策来迫使美元快速升值,增大对外净资产,由此引发了拉美国家爆发债务危机和货币伴生危机。

而当美国国内通货膨胀受到抑制后,美国从1982年开始马上掉过头来降低利率,扭转贸易逆差不断扩大趋势。

美国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从1985年起不断向其他国家施加货币升值压力。最典型的是利用美元在全球的霸权地位,通过签订“广场协议”[2]迫使日元大幅度升值,最终稀里糊涂地就使日本进入了“失去的10年”。

这一阴谋达成后,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在国内经济低通胀景气状态下,又通过提高利率和美元升值措施,诱导东亚国家爆发了亚洲金融危机。

由此看出,美国在使用美元估值效应陷阱时得心应手、屡试不爽,这也使得它对操纵利率和汇率来转嫁经济问题过于自信,并且出现严重依赖症,越来越胆大妄为。

后来,在美元不断超发背景下,全球各国对美元的信心开始动摇,美国在采用这一措施时颇有一些左右为难:

继续超发美元吧,会因为美元贬值导致全球各国更加对美元失去信心,继而更多地抛售美元资产,对美国经济和金融造成重创,最终有可能影响美国的全球霸权地位;而如果停止美元贬值而让其升值,又会增加美国的对外负债,使得美国的贸易状况进一步恶化。

而从提高利率的角度看也是如此:提高美元利率吧,会加剧美国金融市场动**;降低美元利率吧,又可能会加剧美国国内通货膨胀。

总体上看,美元估值效应在美元陷阱中的一大表现是估价盈余效应,这是与美元的全球本位币地位和美元作为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地位分不开的。

在全球发行的各种债券中,美元债券比重高达45%[3]。这就决定了美国有能力向全球公开发行低利率债券筹集资金,然后投资到海外各种高收益资产市场中去,从这一进一出中获得巨额利差收入。

更不用说,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美元投资要兑换成所在国货币,美元不断贬值实际上会导致该国货币相对升值,从而产生的估价盈余是一笔很大数目。

用老百姓的话来说,这就叫“低买高卖”。在这种低买高卖中,新兴国家遭受到的是双重损失——归根到底,这种贬值了的美元,最终还得由所在国政府以低利率进行回收。

从具体数据看,2002年到2004年间美国政府因为美元贬值获得的估价盈余为9000亿美元,能够抵消在此期间美国政府产生的经常项目收支逆差的一半以上。

尤其是到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的2009年,美元贬值产生的4000亿美元估价盈余,足够填补当年美国政府的经常项目收支逆差(3700亿美元)。

由此可见,这种美元贬值对美国的**力极大,这也是美国不顾我国等主要国家抗议而放任美元贬值的真实原因。

因为从现实角度看,美元贬值虽然有许多副作用,如容易引发美国国内通货膨胀、减少美国国债投资和利率上升导致美国经济陷入萧条等;但美元贬值对美国来说也有许多好处,尤其是能刺激出口和增加就业。更何况,还能解决一大半美国政府的经常项目收支逆差,何乐不为呢?

不用说,美国之所以会这样胆大妄为,与美元作为全球本位币的特殊地位分不开。利用货币贬值获取巨额估价盈余,继而用来填补经常项目收支逆差,这只是关键货币国家才能享受到的一种特权。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美国逼迫人民币汇率升值过程中,我国一方面谴责美国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汇率操纵国,另一方面又不敢狂抛美元资产,至多是一边指责美国、一边调整持有美元资产比重,别无他法。

[1]张纯威:《美元本位、美元环流与美元陷阱》,国际金融研究杂志,2008年第6期。下同。

[2]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外贸逆差大幅度增长,迫切希望通过美元贬值来增加产品出口,改善国际收支不平衡。1985年9月22日,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在美国纽约广场饭店开会,决定联合干预外汇市场,帮助美国渡过经济难关,史称“广场协议”。在接下来不到3年时间里,日元兑美元的汇率升值1倍,日本经济受到致命打击。实际上,广场协议是美国打击日本经济的一大阴谋。

[3]金大植:《欲抛不能:中国陷“美元陷阱”》,2011年1月4日韩国朝鲜日报。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