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1 / 1)

农民工阶层 严行方 2774 字 2个月前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政府提出到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截止2000年末,这个目标已经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比例已经从1990年的40%左右提高到85%;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从97.8%提高到99.1%,初中毛入学率从66.7%提高到85%以上,2002年更是达到92%。2000年在巴西召开的9个发展中人口大国教育部长会议上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的小学入学率、初中入学率均位于9个国家前列 2。

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很不平衡,目前义务教育还存在许多突出的困难和问题。尤其是数以亿计的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他们的子女教育问题日益突出,需要重点关注和改进。

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4方面:

民工子女,输在起跑线的忧虑

现在的家长都不敢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是对于农民工来说,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们的孩子正有一种“输在起跑线上”的忧虑。

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社会学所所长景天魁所说:“受教育机会的公平属于起点公平,如果在起跑线上就不公平,农民工子女从小就享受不到起码的受教育权利,那么,他一辈子都谈不到公平!” 3

没有钱交学费

2003年9月30日,新华社全文播发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规定:农民工子女上学收费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可是,一些地方至今还没能完全做到这一点。更何况,有些农民工就业不稳定、收入来源不可靠,孩子的学费即使与当地居民一视同仁,也还负担不起。

南京市的统计数据表明:“流动人口的子女以在老家的学校接受教育为主,约占70%,一部分儿童随着他们的父母来到南京,这些孩子约4万人,16%的学生在南京的公办学校读书,主要是向公办学校交纳一定数量的赞助费、借读费,进行插班就读;5.4%的儿童就读民办学校,整体上数量偏少,主要是因为收费普遍偏高。9.4%的儿童(约1万名)在民工子弟学校就读,这些学校收费低廉,入学门槛低。其他一些孩子则处于辍学状态。由于流动家庭子女平均2~4个,他们往往只能选择其中1~2个读书较理想的孩子继续读书,被淘汰的孩子以女童居多。约11.8%的孩子主动辍学,主要是家庭长期放任自流,缺少管教,孩子厌学情绪严重,最终弃学。有9.8%的孩子,因为家庭读书无用论的影响而被迫辍学。还有一些孩子,因没有学校愿意接纳而处于辍学状态。” 4

在学校受歧视

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他们的孩子越来越多地进入当地公办学校读书,这本来是一件“有幸”的事。可是“不幸”的是,与公办学校里城里的孩子在一起,他们往往要独自品尝着那一份孤独、自卑、尴尬,以及城里的孩子对他们的陌生和不理解,甚至歧视和欺负。

北京市某公办小学有一位5年级女生,聪明伶俐、成绩优异,可是年年三好学生评选都没有她的份,为此她非常不服气:“我学习比他们好,表现比他们好。评不上三好,就因为我是农村来的吗?” 5

不仅如此,许多学校在评优奖励、入队入团、课外活动等方面也是如此。这在他们幼小心灵上造成的创伤,久久难以抚平。

家长无力辅导

在目前的应试教育体制下,谁家的孩子看书多、做习题多、花在学习上的时间长,考试分数就高。

由于农民工本身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居住环境无法让孩子静心学习,再加上部分家长从来不督促孩子学习,有的甚至只要求孩子能“识几个字”。所有这些,都会导致孩子在校学习不上进,从而在将来的升学考试中败下阵来。

一位来自河南的农民工,操着一口浓重的豫东口音在辅导女儿学普通话。第一天上小学的女儿,面对文具盒上的“蜈蚣”,高高兴兴地跟着父亲读“龙公”。这种叫法在他们老家完全没有异议,可是当女儿在学校里这样读时,马上引起同学们的哄堂大笑。

就这样,一早上学时还活泼开朗的孩子,一下子就蔫头耷脑地坐在那里不说话了。从此,同学们就学着用豫东口音称她为“龙公” 6。

显然,这与城里家长辅导孩子的水准有很大区别。

免费借读,实际操作存在困难

农民工子女的就学问题,一直是各级政府着力解决的问题。2004年3月,国家出台规定,从2004年秋季开始,农民工子女入学不再收取借读费、择校费或要求农民工捐资助学及摊派其他费用。随后,全国各地的落实政策相继出台。然而,这一政策尤其是取消借读费的规定,在实践中暴露出来的许多问题,短时间内还一时难以解决。尤其是农民工的流动性大、身份特殊,政府对农民工子女的统计和认定存在困难,这是目前执行政策过程中碰到的两个最棘手问题。

提供不了所需材料

例如,许多地方规定,申请就读全日制公办中小学的农民工子女,其父母需要持有户口簿、暂住证、劳动用工合同或工商营业执照、租房协议、现居住地证明、户籍地乡镇出具的监护情况证明等6种证件或证明材料。

手续为什么要这么繁琐呢?原来,有关部门在制定政策时基于以下两方面考虑:一是城市为农民工及其子女提供合法权益,农民工也要为城市作贡献;二是城市里的教育资源有限,需要通过某些政策来进行“过滤”,从而不至于学校人满为患。例如,需要通过房管部门确认的“租房协议”来确定孩子究竟属于哪个学校招生范围。

可是这对农民工来说,又怎么能做到呢?不说别的,仅仅是一个房产部门确认的“租房协议”,就难倒了许多人。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工住在建筑工地上,甚至住在地下室、桥洞下,他们到哪里去签订“租房协议”?即使是租房居住的农民工,也有相当一部分人从来就没有签订过“租房协议”,这对他们来说同样是一件难事。

一有变故就会失学

农民工的流动性大,导致农民工子女经常东搬西迁,一有变故就导致失学。

2004年9月1日早上7点多钟,北京市丰台区某公办小学门口,聚集了20多名学生和家长。他们被校方告知,因为学校已“满额”,不能再收学生了,所以他们面临着失学的危险。

在这个学校,农民工子女占80%。由于他们的流动大,所以学校要求学生在学期结束前必须预交下学期书本费,以便学校去书店订书。可是这些农民工家庭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有离开北京的想法,所以不可能预交。学校核实后,就把他们作为离校生处理了。当开学后孩子重新想回校读书时,学校已经把这些名额给了其他新来的转校生 7。

少数地区借读费还在收

虽然政府部门已经出台相关政策,要求农民工子女入学当地的公办中小学免收借读费,可是在少数地区这一政策被暂缓了。

在广州市某区的一所小学,2005年的借读费是4000元,2006年就涨到3万元以上,否则就不能报名。地段比较偏僻的小学,借读费也要在1万元以上;在另一家省级小学,借读费更是高达6万元。

当地教育部门认为,广州的中小学教育资源本来就很紧张。对于没有广州户口、希望在广州的公立学校读书、而又不属于政策性照顾的普通借读生,学校收取借读费是合理的 8。

留守孩子,学习成绩普遍不好

所谓留守孩子,是指家长已经进城务工,他们却被留在老家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顾饮食起居,也有的是委托亲戚朋友、隔壁邻居照看,甚至一个人自己照顾自己。

统计资料表明,农民工子女中有70%左右是留守孩子,他们无法随父母进城读书。这些孩子中“问题孩子”很多、学习成绩普遍不好,在有些人眼里,他们就是“差生”的代名词。

回家作业没人抓,学习成绩下降快

农民工外出务工,本来是想多赚几个钱,可是谁想到,当父母双双外出务工后,孩子脱离了父母的直接监管,生活行为就可能变得散漫放纵,不良嗜好也会越来越多,其中一部分人成了不良青年。轻则荒废学业,重则走上犯罪道路。

四川省仁寿县是一个劳务输出大县。该县有一半劳动力常年外出务工,处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孩子高达13.8万人,占该县学生总数的69%。该县教育局曾经对2000名留守孩子的学习成绩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其中48%学习成绩较差(每学期有不及格科目)、40%学习成绩中等偏下。

一位身兼2个留守孩子较多班级的班主任说:“学习用不用心,从作业本上一眼就能看出来。父母在家的孩子,作业完成得比较及时、认真;父母不在家的,作业差不多全是抄的,有的甚至根本就不写。”

另一位小学毕业班孩子,本来学习成绩很不错,可是这学期明显下降。一了解,原来他的父母春节后双双外出务工了,家里只有70多岁的老奶奶。每天放学回家后,作业高兴做就做,不高兴就不做,每天晚上看电视、上课睡觉,学习又怎么能好呢 9?

留守孩子一旦轧上坏道,很容易走向犯罪道路。震惊全国的2004年“9·13”持刀抢劫案——湖北省大冶市某中学53名住校学生被劫——中的3名罪犯,都是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孩子;与此同时,15名未成年人窜进湖北省孝感市某校学生宿舍,洗劫和殴打了近30名学生,其中有13个孩子是留守孩子 10。

不但学习成绩差,而且还有不良心理

留守孩子长期缺乏情感感染,很容易心理失衡,从而产生情感饥饿症,并由此出现各种不良心理,在心灵上留下一道永远无法抹去的伤痕。这种不良心理,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①厌世自闭。由于长期缺乏父母关爱,留守孩子的内心会产生一种严重自卑感,喜欢孤僻独行,不愿意与人群居相处,常常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外人难以打扰的心灵深处。他们小的时候不愿意与别人多说话,长大后往往性情古怪。

②社会逆反。家长长期在外打工,回家后免不了要把外面的所见所闻说给孩子听,其中不乏各种辛酸遭遇。一些留守孩子听了,会觉得这个社会对他们不公,从而产生仇视他人、仇视社会的心理。一项随机调查表明,居然有38.7%的孩子认为应该“恨社会不公平,父母是为了赚钱、没办法才出去的。”

③拜金主义。留守生活会给孩子过早地体会到“钱”的作用,从而在脑海中蔓延一种与他们的年龄极不相称的拜金主义。把将来当“大老板”当作人生理想的留守孩子不在少数,即使想考大学,也是为了将来能够“赚更多的钱”。

④精神空虚。留守孩子自由支配的空间和时间较多,会自觉不自觉地导致精神空虚。这时候如果有不良思潮侵入,很容易学坏。

⑤亲情疏远。留守孩子长期得不到父母关爱,会慢慢淡漠对亲情的渴望。一些孩子与父母的联系,仅仅是把父母当作“提款机”。显而易见,缺少了亲情关爱,极不利于孩子成长。

校车超载,随时存在事故隐患

农民工子女有相当一部分在“地下学校”读书。家长为了省钱,把孩子送到这样的中小学“识几个字”;学校为了省钱,千方百计节省开支。租用“黑车”并严重超载,就是这种“省钱”手段之一。

这类“地下学校”俗称“打工子弟学校”或“民工子弟学校”。由于办学条件十分简陋,甚至缺乏最起码的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所以无法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批准,这就是“黑校”一说的来历。可是由于收费便宜,照样有一部分农民工子女在这里入学。他们的想法是,孩子有书读,总比没书读好。

低收费使得这些学校经济上捉襟见肘。由于学生居住地分散,流动性大,学校“校舍”又不固定,如果不用校车接送,不要说保证不了准时上课,甚至那些学生根本就不可能来上课。

为了节省开支,学校通常租用不具备营运资格的汽车接送。驾驶员缺乏经验,有的根本就没有驾驶证;汽车也是带病工作,有的是报废车辆翻新一下苟延残喘;再加上严重超载,不发生事故才怪。

2005年8月23日,广东省深圳市某幼儿园从某五金店租来的一辆中巴车,突然冲上人行道,碾过38人,9人当场死亡。后来死者人数上升至19人,另有19人受伤。事故发生后,当地街道紧急取缔了15家非法幼儿园。据悉,该车司机在幼儿园上班还不到一星期 12。事故原因主要是车速太快,驾驶员开车技术不熟练,以及幼儿园在车辆管理方面存在漏洞。

超载,是这些“校车”的通病,有人形容它们是“流动的炸弹”。

2004年9月,北京市丰台区某打工子弟学校的接送车,核载41人,实际上塞进了136人。知情人透露说,打工子弟学校的校车,90%以上超载,其中超过50%为“黑车”。主要原因在于学生收费低。接送一名学生,每天一个来回收费标准在1元以下,有的甚至完全免费,不“黑”不行。在北京市,这样的黑校车数量绝对不少于700辆 13。

1 本案例参考了杜雅文等:《说起孩子借读费,外来工很无奈》,2004年9月2日南方都市报。

2 谢湘:《教育部答问:如何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和体罚等》,2003年10月29日中国青年报。

3 田雨、吕诺:《别让农民工子女输在起跑线上》,2004年2月19日新华网。

4 《民工子弟体味求学艰难,梦想简单得让人心酸》,2005年5月10日金陵晚报。

5 田雨、吕诺:《别让农民工子女输在起跑线上》,2004年2月19日新华网。

6 同前。

7 郭莹:《没有预交新学期书本费,20余民工子弟难返校园》,2004年9月2日京华时报。

8 胡师达:《广州省级小学借读费1年涨近10倍,教育局称合理》,2006年5月25日新快报。

9 丛峰、肖春飞:《长期缺乏父母直接监护,留守孩子未来令人担忧》,2004年8月17日新华网。

10 吴长亮:《湖北大冶中学抢劫案暴露农村“留守少年”问题》,2004年11月24日解放日报。

11 丛峰、肖春飞:《长期缺乏父母直接监护,留守孩子未来令人担忧》,2004年8月17日新华网。

12 李宪锋等:《深圳校车冲上人行道19人死亡,事故引发两大疑问》,2005年8月25日信息时报。

13 邓兴军、高杉:《为省钱租黑车,打工子弟学校校车90%以上都超载》,2004年9月20日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