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根据我国国情,中考几乎100%考的是记忆;高考80%考的是记忆,还有20%考的是思维。如果孩子以前做过类似的题目,实际上这时候考的就是记忆,考孩子有没有把这种记忆记牢了;如果以前没做过类似的题目,这时候考的就是思维,因为孩子没有这种记忆,所以需要当场动脑筋才能做出来,然后拿到分数。
这里的记忆,除了针对通常所说的概念、单词、公式、定理外,更主要的是指各种典型例题的解题思路。
不用说,考记忆比考思维要容易得多。考记忆,说穿了就是这种类型的题目你以前做过了,现在只要能把它“默写”出来就行;可是考思维就需要你经过一番认真思考才能做出来,甚至无论你如何冥思苦想,最终也还是解不出来。这就是两者最主要的区别。
正因为如此,平时老师和父母都会给孩子布置大量的作业,搞题海战术。目的就是为了将来考试时,孩子能够顺利地把比较艰难的“考思维”转化成相对容易的“考记忆”,这样考试分数也就上去了。简单想想就知道,如果高考时的这篇作文你以前做过,在考作文时你当然就会比那些以前没做过这篇作文的考生有把握得多。
需要注意的是,记忆和记忆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谓记忆,是指记住某种知识或某些事情。而记忆力,则是一种关于记忆的能力。
从中我们可以知道两点:一是每个孩子的记忆力有强有弱,记忆力强的孩子当然会更容易记住学过的知识,所以考试成绩一般也好,但这不是必然的;二是正因为记忆和记忆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以如果记忆力强的孩子不去“记忆”,或者不善于在科学的记忆方法基础上去实现“记忆”,这种记忆力仅仅只能为孩子提供一种容易记住的可能性,考试时孩子仍然不会得高分。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记忆就好比农作物丰收,而记忆力是肥沃的土壤。肥沃的土壤当然对农作物丰收会有重大影响,但农作物丰收仅仅依靠土壤的肥沃还是远远不够的。
记忆可以分为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长时记忆是指隔了一段时间后仍然能够把资料提取出来,比较完整、连贯地描述其重点,而不是只记得个大概和结局。所以,对于读书的孩子来说,长时记忆是最重要的。
记忆还可以分为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孩子的年龄越小,无意记忆就越占优势;随着年龄渐渐增长,有意记忆会慢慢得到发展。所以,当孩子很小时,他很容易忘记你对他的交代。例如6岁的孩子听了你的交代后,仍然会自言自语地重复几遍,如果他不是很明白,还会反复地问你几遍。这不是他记忆力不好,而是他对这件事情不是很感兴趣。
有意记忆又可以分为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年龄越小的孩子,越缺乏对事物内在联系的认识,所以越需要依靠机械记忆;从读小学开始,孩子就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了。所以,对于孩子的学习来说,机械记忆虽然必不可少,但意义记忆的效果更好。
记忆是认识规律、学习规律的一种反映。记忆力强的孩子有先天优势,但记忆的优势主要靠后天培养。
知识面越广越容易记忆
经常有人说,孩子选择学文科,是因为他擅长记忆。其实,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一个孩子选择学文科,绝不是记忆力好那么简单。
无论学文科还是学理科,都要掌握一个基本规律:孩子的知识面越广越容易记忆,所以,父母有必要努力拓宽孩子的知识面。
脑科学研究表明,大脑记忆东西是以概念为单位的,各种各样的概念在大脑里都具有相关性。如果要记住一个新的概念,必须让这个新概念与大脑中原有的概念建立起尽量多的联系。这种联系越多,记忆效果就越好。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偏科的孩子,不但学得不好的学科考分低,而且还会拖累学得好的学科考分,就是这个道理。
记忆和记忆力并没有多大关系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孩子对新的知识点是否记得牢,和他大脑里原有的基础记忆量有关。基础记忆量越大,新的记忆任务在其中找到联系的可能性就越大、越多。记忆与记忆力的关系并不大。
常常可以看到,孩子在记忆自己熟悉的事物时,会比记忆陌生事物更容易,就是这个道理。
除此以外,记忆的特质和遗传因素当然也是不容忽视的。
懂得了这一点,父母就应当告诉孩子,绝大多数知识的记忆和运用,都应当根据其相关性大小,在理解的基础上,把一系列知识串联起来学,而不是孤立地去学习、记忆它。有时候(如学习政治),模糊记忆法比对所有知识点都有一个明晰概念的记忆法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