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习题要典型,重在查漏补缺(1 / 1)

总复习阶段离不开通过做习题来帮助巩固过去学过的知识,但要想达到这个目标,这种习题就必须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这样才能起到应有的查漏补缺、举一反三效果。

习题要有针对性、典型性

这就是说,孩子在复习阶段所做的题目要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少做偏题、怪题,因为考到偏题、怪题的可能性毕竟很小,甚至没有。

做题目不要贪图数量,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尤其是不能进行大量的机械重复训练。而且,所做的作业要和所复习的内容相配套,要真正掌握解题技巧,而不是把大量时间浪费在抄题目上。

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安排作业量和作业难度。对于基础较差的孩子来说,主要是练习基本题,要有保底分;对于基础较好的孩子来说,主要是做提高题、综合题。无论哪种孩子,都要针对过去经常做错的、问题比较严重的题目,变换类型后经常练习、巩固深化。

重点放在纠正错误、查漏补缺上

总复习阶段的作业训练,重点要放在纠正错误、查漏补缺上。有的学校高考复习中各种各样的试题要做几十套甚至上百套,孩子每天疲于奔命,做习题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做过之后不问对错就放到了一边。这种做法很不科学,根本起不到提高答题能力的效果。

正确的做法是,让孩子把平时做作业时出现过的错误搜集起来,制成“错题集”,重点在这其中寻找弱点和不足。一旦发现错误及时研究、改正,总结经验,避免再犯,时间长了,孩子就知道做题目的时候怎样在哪些地方引起注意并怎样克服了。

也可以在平时的考试卷上,针对典型的错题做上鲜明的标记,然后在一旁写上评析,精心保管好。每过一段时间,尤其是总复习时,把这些考卷拿出来看一看,这对加深印象、避免再犯很有帮助。

在看参考书时,看到精彩之处或有意思的题目,可以在旁边做个标记,这样,以后再看这本书时就会有所侧重,提醒孩子注意和反思。

不用说,每个孩子的薄弱环节不尽相同,复习重点也会不同。要想提高复习效果,首先要让孩子明白自己知识能力上有哪些缺陷,然后把主要精力放在攻克这些薄弱环节上,先重点后一般。

这非常符合效用原则,有助于提高效率。例如,如果把一整天时间用来复习原来基础较好的语文只能提高5分,而用来复习原来基础薄弱的数学却能提高10分,那就要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