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上课发言要先举手。从这一点看,上课勇于发言是主动思考、主动探究的外在表现;不过从另一角度看,这本身就是一种内在的学习态度和品质。
在这方面,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正确看待举不举手发言
有些父母认为,只要上课听懂了,举不举手发言无所谓。因为每个小学生的性格不同,表现欲也不一样。更何况,当老师一提问,全班同学都齐刷刷地举起小手时,难保其中没有听不懂、只是为了得到老师表扬而举手的“投机分子”。
这种观点很有代表性。不过,如果小学生的表现欲过强,举手发言时嘴里故意发出各种声音来吸引老师注意;而当老师没有点名让他发言,他就垂头丧气、非常沮丧,甚至从此就不想听课时,事物就走向了反面。
因为毫无疑问,老师上课要照顾到全班,不可能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言。可是老师又不能打击这些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只好用鼓励的语气说,老师知道你很棒,你把机会让给其他同学好吗?
另外还有,随着年级增高,课堂上要讲的知识点越来越多,留给小学生发言的时间也会越来越少,这就变相剥夺了某些发言机会。
当孩子用做手势代替回答问题时
有的小学生沉默寡言,上课老师叫他回答问题,他会以动作和手势来表达,就好像聋哑人之间的手语交流一样。
一般来说,出现这种情形,很可能表明他的听-说结合能力相对落后。也就是说,他的“听-说”信息通道出了问题。
这时候,可以依次采用以下办法来加以训练:
①平时多多注意与小学生交流、沟通,背诵精美课文,目的是提高他的听说能力,丰富他的词汇语言。
②多让他练练近义词、反义词,目的是提高思考、口语反应能力,增加词汇量,便于用丰富的语言来加以灵活表达。
③从小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话题出发,先提供一个未完成的句子,然后让他口头补充完善,慢慢增加句子难度。
④给小学生说完一段故事后,让他自编故事结局,目的是锻炼他听故事的细心程度和语言表达能力。
⑤给小学生听一段音乐,要求他根据音乐自编故事,目的是提高他对声音的分辨能力、想象力,以及怎么组织语言来进行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