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出小学生一定诚实,但这并不表明他们没有说过谎。偶尔说谎尤其是无意说谎、善意说谎,是年幼无知的“正常”现象,甚至可以说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所“必须”的。
在这方面,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诚实并不等于老实
俗话说:老实人吃亏。可是要知道,诚实和老实之间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倡导诚实,并非一定要让孩子成为吃亏的“老实人”。
在广州市儿童活动中心和岭南少年报主办的“小主人论坛”上,200多名小学生在高谈阔论。当主持人问到“从来没有说过谎的同学请举手”时,没有一个敢举手。主持人只好换个问题,请大家讲一讲“自己说过什么谎、说谎的感受怎么样”,这时候的发言可热烈了。
有的说,“说谎可以让原本变得糟糕的事情不太糟”;有的说,“人不可以完全诚实,而应该对好人说真话、对坏人说谎话”;有的甚至还会用“忠忠直直、终归乞食”的格言!他们的回答,得到现场家长的频频点头。很显然,这些观点都是从父母那里听来的。
然而,这些回答都似是而非,也和诚实守信的做人原则不符。
很多父母都赞同这样一句话:“任何社会都是老实人吃亏”。请注意,即使如此,也不表明做人就不要诚实。要知道,“老实”并不等同于“诚实”,前者多少包含一些无用、愚懦的含义在内。
偶尔说谎是有原因的
了解小学生偶尔说谎的原因,有助于作出是否诚实的判断,免得冤枉了孩子。这些原因主要有:
感性认识强,说话喜欢添油加醋
例如,他们会在叙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崇拜对象时,添油加醋、无限夸大。如形容楼房之高,小学生会说“我看见它高到天上去了”,这就是一种善意说谎,不能说是有意欺骗,并没有脱离诚实的范畴。只是这样发展下去有可能变成吹牛,父母要引导孩子正确辨别事物。
父母和老师的做法不对,孩子用说谎来应付
例如,小学生做了好事没有得到父母和老师表扬,做错了事却要受处罚,就会感到冤枉,以后就会变得“聪明”起来,用说谎来邀功、免受处罚。这种情况最需要重视,因为它容易发展成投机取巧。
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例如,有的父母贪小便宜、有的老师为了学校在评优中胜出,唆使小学生不说真话,孩子就会理所当然地将错就错,习惯成自然。
了解上述几种类型后,父母要从自身、学校、社会环境等方面找原因,用正确的观点教给孩子如何辨别是非。
尤其是当发现孩子说谎时,要心平气和地了解原因、耐心说服,而不是气急败坏地粗暴打骂,否则反而会弄巧成拙。